潘克明
信息化领导力是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学校管理带有信息化时代标志的重要体现。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洞察力,二是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管理力,三是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指导力。
一、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洞察力
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洞察力是指对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敏感把握能力和科学预见能力,以及领导学校遵循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能力。
当前,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进程中,中小学校长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洞察力是建立在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状况十分了解的基础上的,主要表现在要清楚我国以及发达国家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清楚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发展方面做了些什么、清楚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理念的变化、清楚我国中小学师生的应用情况。
我国教育信息化已进入后网络时代,其显著标志是大规模的硬件环境建设已退居其次,完善并拓展网络功能、加强资源建设、更新终端显示设备、增强信息技术绩效,将成为信息技术研究与发展的重点。以北京市为例,目前,本市所有中小学校都已经建成了不同规模的校园网,教育光纤网已经超过1万多芯公里,生均计算机拥有率已经达到10人1台(有的学校已经达到8人甚至6人1台),师均计算机拥有率已经达到2人1台(有的学校已经实现每一位教师拥有1台笔记本电脑),相当多的学校已经实现了班班配备多媒体,有的学校甚至配备了交互教室……
当校长清楚了上述基本情况之后,才能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明确在这种形势下校长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把握网络技术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拓展并完善网络的教育教学功能。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由Web2.0朝着Web3.0方向发展。Web2.0技术是以网站为核心,提供海量的资源和强大的搜索引擎,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服务。Web3.0技术则是以用户为核心,更方便地实现用户之间的互通、互补、互动、互促和共赢,以帮助用户创造并实现价值。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以网站为核心,后者是以用户为核心。这种转变恰好是与我们的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的。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校长们必须敏锐地发现并迅速掌握这种趋势,积极主动地争取并配合地方教委和信息中心(电教馆),早日完成校园网的改造,并完善校园网。
2.牢牢把握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以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改造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使之能够支持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推进与实现。
3.十分清楚学生的发展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环境都要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从以展示为主的多媒体教室转变为强调师生参与为主的交互教室。近两年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连续组织的数次“新理念、新媒体、新技术”研讨交流会,都是围绕着具有较强交互性和参与性的新媒体、新技术而展开的,如电子交互白板和互动反馈技术等。
4.采取有效方法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对于中小学校而言,最为有效的资源建设方法是以引进和整合为主,以自主开发为辅,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卡和北京市教委配备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作用。
5.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2005年启动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目的,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课程改革的能力与水平。
6.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主要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和有效措施,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
二、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管理力
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管理力是一种综合的管理能力,不仅包括用信息技术对人、财、物加以管理,还包括对教学质量与效益进行保障与评估。在诸多管理对象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主要是对教职员工的管理,其核心是对教师的管理。
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管理力还包括校长运用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所有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财物进行管理的能力。校长应以身作则,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来加强对学校整体工作的管理。
要实施教育信息化管理,校长必须树立四个基本理念:一是以人为本,主要是以教师为本,即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建设必须有利于教师的应用,必须满足教师的应用。二是促进教师的发展,即必须满足教师所提出的积极主动发展的要求,为教师提供促进自身发展的机会,如参加培训、进修、交流研讨活动、课题研究活动、参观考察活动等等。三是激励教师发展。从精神与物质上制定激励性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发展。四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管理。
三、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指导力
教育信息化指导力是指中小学校长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进程中,根据学校发展的具体状况,走进课堂,深入学科,了解教学,有的放矢地对具体问题加以指导,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与效益。这种指导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对于校长而言,首先要知晓什么是整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整合是利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是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与实践。“融”才是整合的目标。这也要求校长们要树立信息意识、增强知识的综合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和新型教学模式。
2.组织、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技术科学研究。校长应明确教育科学研究是针对教育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校长要十分清楚教育科学研究需回答的五个问题,即(1)研究的问题是什么?(2)为什么要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3)怎样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4)研究的结果什么样?实现了预期目标没有?(5)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对研究结果和结论进行归因分析。在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时,校长不能停留于一般的号召,而是要积极参与,要能够根据教育改革和学校的实际,确定教育技术科学研究的选题。确定选题后,校长要充分发挥行政领导的作用,统筹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统筹课题组的人员组成,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与物质保障,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校长还要经常参加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具体指导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课题结题后,还要积极组织各项活动,宣传、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
3.搭建展示师生信息技术教育及整合实践研究成果的平台,激发师生的成就感,为师生更好地发展创造条件。诸如,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和北京市的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大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北京市中小学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积极组织并支持教师参加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的论文、课件和教学实践等竞赛和评选活动。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