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2009-04-21 06:44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专家技能理论

张 生

传统的教师培训多采用“专家讲座”或“现场课展示”两种形式。专家讲座往往理论性很强而实践针对性较弱,教师即便认同专家的理论,在实践应用时却依然不得要领;现场课虽多展示个别优秀教师的超凡技能,但受训教师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教学中,效果仍然不佳。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呢?我认为,这两种培训方式之所以效果差强人意,是由于缺乏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

不同于自然科学理论,教学理论更具有解释性、情境性和弱预测性等特点。教学实践具有变动不居的复杂特性,所以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如果不区分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境,照抄照搬某某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课堂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显然,专家讲座也好,现场课展示也好,都只关注了教学理论或实践一端,缺乏对理论的具象过程和实践的抽象过程,自然达不到培训的目的。

在培训中该如何帮助教师架起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呢?我认为,要把教学理论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机地链接起来,需要有一个“架桥”的过程。在培训中“架桥”,就是要把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向实践领域延伸,加强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的互动。

这里,我们不妨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寻求“架桥”的具体办法。

其一,突破狭隘的“技术物应用”的技术观,重塑一种对实践整体统摄的大技术观。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既受到教师的知识、经验、技能、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的影响,也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与支配。因此,教学实践很难完全依照教师的预设进行。借用技术哲学的观点,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对教学实践整体统摄的大技术来解决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显然,技术哲学里所说的大技术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信息技术工具或设备,而是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正如我国技术哲学家陈昌曙所指出的,“技术是实体性因素(工具、机器、设备等)、智能性因素(知识、经验、技能等)和协调性因素(工艺、流程等)组成的体系”。智能性因素体现的多是教学理论层面,协调性因素体现的多是教学实践层面。这样一来,大技术作为一种中介,将教学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用一种更为全局的观念来解决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技能的掌握、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开发等问题。

其二,将外在的专家理论转化为教师内在的理论。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我们目前所开展的教师培训往往缺乏一个将外在的专家的理论转化为教师的内在的理论的过程。殊不知,教师的实践只能由被他们亲身解释过的理论来指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培训过程中,一方面要提供给教师充分的实践机会,使教师在做中体会、做中感悟;另一方面,要给施训专家和受训教师的交流提供足够的机会,建立学习共同体。例如,培训教师掌握建构主义相关理论与实践时,首先需要在呈现基本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提供优秀教师的范例,使理论与操作的内在联结得以体现;其次要让每位教师亲身设计和实践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增强理解和体会。这样的实践才体现了教师对理论与实践的能动把握,才不再是僵化的理论支配下的教学实践。

(作者单位: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猜你喜欢
专家技能理论
高级技能
坚持理论创新
致谢审稿专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请叫我专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