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晋函
[摘 要]本文针对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及其连锁反应,分析其问题产生原因,并从财政角度论述政府进行干预的必要性。主要论述了政府在应对猪肉价格上涨问题上的财政举措,着重以政府财政四职能中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职能中的相关政策措施来具体说明,体现政府财政职能在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上的作用。
[关键词]价格上涨 财政补贴 政府干预
2007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市场价格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与2006年同期相比价格有明显的提升。在经历了2006年上半年大幅下跌的走势之后,国内生猪及猪肉产品价格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持续走高,多个地区价格创10年来的历史新高。此次生猪价格的上涨为广大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利润空间,也引起了政府、市民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关注。到目前为止,生猪价格没有明显的降温趋势。07年,根据国务院指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和工商总局等七部委已经成立了一个应对猪肉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应急领导小组,这几个部门协作对市场反映的情况及时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国务院此前还就做好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工作发出通知,要求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饲养母猪的养殖场和专业户给予适当补助,保护母猪生产能力,提高生猪出栏率,缓解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对市场的影响。财政部在07年7月26日发布通知,明确国家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建立母猪保险与补贴相结合的制度。通知明确:要妥善安排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要根据猪肉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情况,采取适当提高低保标准等措施,确保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不降低。要采取适当补贴措施,保持大中专院校学生食堂饭菜价格的基本稳定。本文就应对猪肉上涨的财政举措做一经济学分析,以利借鉴。
一、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06年生猪疫情导致猪源紧缺
猪肉产品生产的供不应求是引起猪肉价格上涨最主要的原因。06年,全国不少生猪主产省份(湖南为疫情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发生生猪混合感染等疫情,引起生猪特别是架子猪和仔猪发病死亡、母猪流产,导致生猪生产青黄不接,存栏大幅减少。
(二)原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升高
06年以来,全国农副产品价格普涨,特别是玉米,作为养猪饲料的主要原料,基于国际上乙醇需求的强劲增长,国际行情大幅上涨(比05年同期上涨了70%)。目前,玉米的国内价格由06年上半年的平均1400元/吨上涨到了1800元/吨,上涨了28.6%,其他饲料原料的价格涨幅也都超过了10%。
(三)生猪价格低迷,猪源供应不足
一段时间内生猪价格持续低迷,不少养殖户淘汰母猪,压缩存栏。由于2003年9月至2005年8月养猪盈利,导致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生猪出栏大增、价格暴跌。2005年5月份起,连续10个月,生猪价格低迷,生猪养殖全面亏损,加上疫情影响,一方面生猪养殖户积极性受挫,另一方面也为规避风险。同时,由于湖南周边省份特别是广东的猪肉价格高,在参与和支持市场大流通、鼓励农民增收、实现养殖利润最大化的背景下,湖南省生猪大量外运,加剧了省内猪源供应不足。
此外,近三年夏天我国部分地区持续高温,严重洪涝灾害频发,今年春节遭遇冰冻灾害导致不少道路中断,给产销区之间的生猪及猪肉调运造成很大困难。部分屠商趁机、跟风,人为抬高猪肉批发价引起猪肉价格抬高。加上国家物流体系总体还比较落后,运输成本高,也影响了商务部门进行区域调剂。
二、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分析
经济学学者陈志武(2007)认为,猪肉价格主要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即使人们预计很多农民会因为今天肉价很高而更多投入养猪,未来的猪肉供应肯定大增,从而使未来肉价下降,但这不能改变今天的供应,也就无法使今天的肉价降下去。肉价的上涨必然不是养猪户获得了丰厚的收益,而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前期仔猪、饲料、疫苗和人工成本的整体上升,导致农民丧失了养猪的积极性才导致肉价大涨。因此,更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是财政政策和措施,而不是加息等其他手段。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的重要手段,主要有导向、协调、控制和稳定的功能。其中,财政政策的协调功能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中的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和调整能力。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主要指通过财政政策措施的有效运作,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和经济产出水品的增长,以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邵鸿烈等,2003)猪肉价格的不合理上涨问题,属于经济的失衡状态,是影响经济正常发展的不合理情况。而财政政策中的协调功能和稳定功能可以有效控制和处理这种失衡情况,这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实施合理的调控政策和措施来进行控制调节。
我认为,从市场角度来看,猪肉价格上涨问题的发生是属于市场失灵的表现。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存在,会造成社会经济运行的紊乱,使市场总供求发生以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为特征的总量失衡,引发严重通货膨胀、供不应求等现象。(张成福,2001)而市场失灵有以下六种情况:宏观性失灵,信息性失灵,公共性失灵,垄断性失灵,外在性失灵和分配性失灵。而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源于市场的公共性失灵,从而导致市场调节机制的滞后和迷失。正因为出现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和失灵,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让出了空间,同时,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了调节和稳定市场经济机制的重要作用。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所说:“当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市场来组织一个复杂的大型经济。问题是,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提出措施和方法来纠正诸如此类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所以我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必须紧密相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政府应对猪肉价格上涨的举措
(一)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
应对猪肉价格上涨,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实施对低收入人群给予财政补贴。落实对城乡特困家庭和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大中专学生的补助资金,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国家已决定于今年秋季实施普通本科高校、中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的资助政策。为缓解新政策出台前猪肉价格上涨影响,决定对普通大中专院校和中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一次性补助,补助对象按照在校大中专学生数量的20%计算,每人100元,所需经费按隶属关系由各级财政分别负担。国家制定落实粮食直接补贴、种子补贴、农机具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等政策,保障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加强秋粮田间管理,做好受灾地区的生产恢复工作。同时安排好助学金、奖学金发放工作和对困难学生的补助,保障高等学校学生的生活,保证学校副食品供应和价格稳定。为了切实做好城乡特困家庭生活保障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适当提高城乡低保补差水平。一是提高城市低保对象补差标准,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三是对农村五保对象按既定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政府通过采取发放临时性食品价格补贴、加大分类施保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临时性救助制度等方式,增加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投入,切实保障城乡特困家庭的生活水平不降低。根据地区差异的价格上涨的情况,通过及时提高低保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发放临时补贴等方法,确保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妥善解决困难群众因副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实际困难。
(二)对生猪生产的财政补助
对散养猪实行强制免疫的疫苗经费给予补助。为防止儿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的暴发流行,国家决定对散养猪实行强制免疫的疫苗经费给予补助,中央和地方财政各负担50%。对地方负担的50%部分,按照省财政20%,市州财政10%,县市区财政20%的比例分担。对同群畜发病生猪扑杀给予补助。对高致病性蓝耳病死亡的生猪给予补助。
(三)提高生猪养殖业科技水平的财政举措
政府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扶持生猪养殖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对生猪养殖业实行减免所得税,增值税即征即退,适当减免部分地方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保证税收政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增加财政投入,除对受疫情影响较深的养殖户实施财政补助外,并对其实行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保持整个养殖业的生产积极性。
对养殖业的科技发展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助。建立支持养殖业发展的财政专项奖补资金,对于在养殖业的科技创新上有重大贡献的人给予财政奖励,并对科技探索的工作者和科学家实施一定的财政补助。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援生猪养殖业的科技进步,落实税收扶持政策,减免生猪科技发展领域的税收。
(四)配套措施
加强政府职能的传递机制,并改善交通、运输困难问题。政府继续坚决调整和保持肉食原料深加工业的适度规模。督促生产经营者增强质量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建立健全标准测量管理体系,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同时还需要实施电子监管,并且全国联网,统一合理控制和管理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国家政府需要下发文件,督促有关部门发挥政府调控市场的职能,加快探索构建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生猪及猪肉等副食品市场情况预警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猪肉等副食品储备制度,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市场波动的能力。同时,政府相关部门有效的加强和完善国家的财政政策,不断地调动广大养殖户和各级政府发展肉食产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邵鸿烈、骆勤、张雷宝:《财政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65至469页
[2]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金太军:《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4]陈志武:《经济观察报》,2007年11月16日第7版
[5]《我国将采取措施促进生猪产业发展》,《湖南日报》,2007年6月23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