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09-04-21 03:09曾庆娣
理论与现代化 2009年2期
关键词:总体性卢卡奇科学发展观

曾庆娣

摘要: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在对伯思施坦、考茨基为主要代表的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以及重新解读罗莎·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的基础上,卢卡奇提出了自己的总体性思想。总体性思想的内在逻辑包括: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容,以及总体性与物化、阶级意识的逻辑关联性。虽然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具有不可避免的内在困境,但它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我国枸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净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总体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9)02-0070-05

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学界以来,关于卢卡奇的研究方兴未艾。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更是得到国内学者的青睐。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虽然不乏对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的深入研究,但如何将卢卡奇的“总体性”与他的其他重要思想,如“物化”、“阶级意识”等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探讨,是当前关于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对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逻辑起点、总体性思想的内在逻辑、总体性思想的逻辑困境及其当代意义作一个总体性的解读。

一、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逻辑起点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工业生产和资本积累的迅速发展,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的出现。时代发生的这些新变化,使得马克思主义面临新的问题。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先后去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第二国际理论家们的肩上。这个时期出现了两种明显相互对立的理论策略,一是以伯恩施坦和考茨基为代表的庸俗马克思主义,二是以罗莎·卢森堡为代表的坚持总体性方法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批判庸俗马克思主义、重新解读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这种逻辑前提下,卢卡奇阐释了自己的总体性思想。

(一)卢卡奇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伯恩施坦是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他根据变化了的历史情境做出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尤其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伯恩施坦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最致命的地方就是按照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来设想阶级斗争、社会历史和社会革命而不顾社会经验事实本身。他指出:“黑格尔辩证法是马克思学说中的叛卖性因素,是妨碍对事物进行任何正确推理的陷阱。”因此。他主张用新康德主义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将辩证法彻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清除出去。第二国际另一个主要的理论家考茨基,曾经写出一些较有分量的批判伯恩施坦的著作,但他又表现了对伯恩施坦的一定同情。这种左右摇摆的暖昧态度导致了他最后滑入庸俗经济决定论的泥潭。考茨基认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去哲学化”,也就是排除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哲学内容,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他指出,哲学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并不是核心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和实践在本质上是全然不包括任何哲学问题上l的特定立场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立场,考茨基认为,经济是社会革命唯一的决定因素。他的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就是庸俗经济决定论。

卢卡奇认为,第二国际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至少犯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错误:其一,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仅仅指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它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因而,清除了辩证法,就等于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其二,否定了正确的把握社会现实的认识方法。卢卡奇认为,辩证法就是总体性的辩证法,只有辩证的总体观才是在思维中再现和把握现实的唯一方法。第二国际只用抽象的、与具体的总体无关的规律解释事实,事实还是抽象的孤立的,达不到认识社会的目的,“只有在把这种社会生活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因此,卢卡奇认为,第二国际理论家取消了辩证法,事实上就取消了总体对各个环节在方法论上的优越性。否认了事实作为环节与整体社会发展的历史总过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丧失历史总体性沉思的特质和强大的批判精神。其三,否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第二国际理论家片面地把经济发展的必然性看作是决定一切的东西,忽视了思想、政治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它们对经济发展所起的能动作用。这种观点在政治斗争实践中的反映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已经成为过时的教条。卢卡奇认为,正确的革命策略是把无产阶级进行的社会革命看作是包括经济革命、政治革命、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在内的“总体性革命”。

(二)卢卡奇对罗莎·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的解读

基于无产阶级革命屡屡遭受失败的惨痛经历,卢卡奇认定有没有—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决定革命成败的关键。卢卡奇否定了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所谓“实证科学”的方法,他认为,采取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所谓“科学主义”的方法来观察资本主义就无法看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因为他们采取的是表面的、孤立的方法来看待资本主义的一些现象,因此会被这些现象所迷惑。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把握帝国主义的本质。卢卡奇认为,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要研究罗莎·卢森堡囊寺别是她的《资本积累论》一书,因为这部书中所运用的总体性方法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卢卡奇从三个方面对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进行了解读:其一,卢卡奇论述了罗莎·卢森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积累问题。卢卡奇认为,由于罗莎·卢森堡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方法,因此,她把资本主义积累总是放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加以考察,把资本主义积累问题变成了积累条件的历史问题,从而正确地把握到资本主义无限制的积累是不可能的。她从对资本主义无限积累的怀疑变成对资本主义不可能无限积累的辩证确信。基于资本主义不可能无限积累这一点,卢森堡进一步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的结论。其二,卢卡奇充分肯定了罗莎·卢森堡运用总体性方法反对当时危害工人运动的两种主要倾向即经济宿命论和伦理反对派的意义。经济宿命论论者孤立地、静止地看待资本主义经济,把资本主义分成“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与此同时,“他们期望有一种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而没有帝国主义的‘弊病,期望有一种‘正常化的生产而没有战争等等的‘干扰”。卢卡奇强调,这种观点的显著特征就是向资本主义投降,而其理论表现就是经济宿命论。理论上的经济宿命论必然会导致政治上的向资本主义的授降,而丢弃总体性的研究方法又必然会导致经济宿命论。经济宿命

论和对社会主义的伦理改造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卢卡奇指出,卢森堡在同机会主义的经济宿命论和伦理反对派进行论战时,深刻地体现了总体的历史考察与机械的局部的历史考察、辩证的历史考察与机械的历史考察之间的本质区别。最后,卢卡奇强调了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卢卡奇通过详细考察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与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具体联系,得出结论说,卢森堡所使用的方法就是马克思用来分析和批判蒲鲁东的总体性方法。

在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重新解读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的过程中,卢卡奇恢复了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在写于1967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新版序言中,卢卡奇还郑重声明:“我想再提出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毫无疑义,《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重大成就之一,在于使那些被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的‘科学性打入冷宫的总体范畴,重新恢复了它在马克思全部著作中一向占有的方法论的核心地位。”由此可见卢卡奇对总体性思想的重视以及总体性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二、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内在逻辑

在写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时,卢卡奇正处于“走向马克思的道路”,他称自己这个时候的著作带有“马克思主义学徒期的特征”。因此,他的总体性思想是其由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过渡的产物。其基本倾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在许多方面丰富和具体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除了总体性思想这一主题之外,另外两个重要的主题是“物化”与“阶级意识”,但这两个主题却被国内大多数研究总体性思想的学者排除在视野之外。事实上,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容,以及总体性与物化、阶级意识的逻辑关联性,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内在逻辑。

(一)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容

作为认识论原则,总体性是具体的总体性,它力求在最高的思维形式中再现事物的整体联系,同时又保留个体之特殊性的存在。提出具体的总体性的观点,是卢卡奇被指责为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的主要根源。从理论来源来看,青年卢卡奇的总体性概念的确是主要来自于黑格尔的逻辑哲学。按照黑格尔关于“真理是具体的”和“具体概念的逻辑”的总体性逻辑思想,卢卡奇认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概念首先是指相互作用的矛盾的具体的统一,也就是说,具体的总体是包含矛盾和多样规定性的总体。他指出。总体性的范畴不是把它的各个成分归结为一个毫无差别的统一体、同一体。但是,具体的总体强调总体对于各个环节在方法上的优先性,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事物,主张部分与整体、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卢卡奇看来,只有用具体的总体来认识事物。才能把具体事物与总体联系起来思考,才能给具体事物以确切的含义。因此,总体性的认识方法与资产阶级科学以及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实证主义的方法是根本不同的。

作为本体论原则,总体性是社会历史的总体性。具体的总体性要求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的总体来把握。卢卡奇认为,“具体的总体是真正的现实范畴”,在此,卢卡奇的“现实”,指的就是充满矛盾和对抗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卢卡奇多次强调总体性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它不适用于自然界,只适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他还批评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认为恩格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扩展到自然领域是错误的。其结果只能导致忽略历史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由此可见,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的核心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他着重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而不是自然的客观性。他的总体性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总体性中的主体,不是指个人,也不是抽象意义的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主体处于历史的辩证过程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社会的人。总体性中的客体,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过程总体。

(二)总体性与物化、阶级意识的逻辑关联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贯穿于他的一生,物化理论与阶级意识理论,都是根据总体性思想提出来并加以阐述的,总体性思想是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总体性思想是形式,物化理论、阶级意识理论是内容,它们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物化理论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化现象是卢卡奇运用总体性认识方法对资本主义现实做出的正确诊断。卢卡奇运用辩证的总体性思想,揭示出在商品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他指出。从客体方面来看,劳动的异化使得劳动产品的有机整体变成了孤立的局部、机械的原子;从主体方面来看,物化不仅使得单个工人的主体性消失,而且表现为工人之间的相互隔离和原子化。同时,物化破坏了主体与客体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联系的纽带,使得主体受客体支配,从而“导致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自由和必然的对立”。卢卡奇认为,物化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生产所决定的一种历史现象,不是自然现象,一切脱离实际生活过程而把某种现象绝对地独立化和凝固化的倾向和做法都应当看成是物化。社会性和历史性是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个重要特征。如果离开社会历史的总体性,就不能正确把握这一重要特征。另外,物化理论与总体性理论的逻辑关联还体现在卢卡奇所提出的克服和消除物化的理论策略上。物化问题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有问题。如何克服物化现象呢?卢卡奇认为,要克服物化现象,无产阶级就必须运用辩证法,需要一种对“总体性的渴望”,认识整个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透过物化现象,去发现人本身。至此可见,卢卡奇从阐释物化概念的内涵、揭示物化现象的表现,到提出克服物化现象的策略,无不贯穿着总体性思想。

阶级意识理论是卢卡奇的理论逻辑的终结点。卢卡奇运用总体性方法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之后,指出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不成熟的阶级意识,导致了革命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丧失。卢卡奇指出,阶级意识并不是个别阶级成员来自经验的心理意识,而是整个阶级对其所处的社会历史和生产过程中特殊地位的认识。“阶级意识就是理性的适当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则要归因于生产过程中特殊的典型地位。阶级意识因此既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人所思想、所感觉的东西的总和,也不是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总体的阶级在历史上的重要行动归根结底就是由这一意识,而不是由个别人的思想所决定的,而且只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卢卡奇进一步得出结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的自觉意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核心是总体性在实践上的生成和理论上的自觉。由此可以看出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与阶级意识理论的逻辑关联。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物化现象的深刻揭露,以及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等观点的论述,都运用了他的总体性

思想。总体性思想是贯穿《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主线,是全书基本内容和逻辑结构的统率。

三、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当代意义

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卢卡奇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第一个详细阐述马克思总体性思想,并给予极高评价的思想家。但是,他的总体性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内在困境:其一,青年卢卡奇在利用总体性思想批判第二国际理论家庸俗经济决定论时,没有分析总体性与经济因素的统一性,把总体性和经济因素对立起来。卢卡奇企图把具体的总体性概念化,结果成为抽象的思辨,因此导致其方法论上充满了认识论上的矛盾。在写作《青年黑格尔》时,他对这一错误已经获得了一种清晰的、根本的认识,从而对辩证法的研究确立了新的方向,开始重视经济思想与辩证法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二,青年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过分强调整体的绝对性和部分之于整体的从属性和依赖性,具有明显的黑格尔主义痕迹。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重视整体,但同样重视部分和个体,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虽然提出了主体问题,但他的主体是总体,主体的个体性被严重忽视和削弱,这是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一个严重不足。由于其不可避免的内在困境,因此,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表现出某种浪漫主义的情调,有一种乌托邦的倾向。尽管如此,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仍然蕴涵着巨大的当代价值。

(一)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发展的影响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对他同时代和以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丁·伊杰认为。尽管他们对这个范畴的理解和评价是很不相同的,但总体性却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范畴。在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总体性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强调历史总体性的同时,柯尔施更强调了革命总体性,他批判第二国际理论家不懂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质,无法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把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撕成了碎片。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科西克的影响是更为直接的,但他对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并没有亦步亦趋。他区分了社会(结构)总体性与人(生存)的总体性,反对用结构主义的总体性代替人本主义的总体性。同时,科西克不同意卢卡奇将自然与社会相分的二元论总体观点,把卢卡奇人类学的总体性扩展为一种自然的绝对的总体性。深受卢卡奇的启发,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对社会(结构)的总体性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他提出,发达工业社会具有极权主义的特点,该社会以技术为中介,通过文化、政治、经济融合为一个对人的无所不在的总体性统治,使人成为丧失了总体性的单向度的人。从阿多诺开始,总体性被等同于主体总体性的神话,社会总体性开始受到批判。阿多诺主张用非同一性来对抗总体性,用否定的、非同一性的、具体的逻辑来取代总体性的、肯定的、抽象无差别逻辑。但是,在对总体性的一片讨伐声中,当代著名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却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范畴。他认为,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为自己的新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甚至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总体化研究。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对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启示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通过对局部、环节、片面的超越和扬弃从而指向事物的总体关联和整体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方法论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确立和坚持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特点和要求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其一,卢卡奇的总体性,是辩证的总体性,也是总体性的辩证法,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总体性方法在逻辑上、理念上是一致的,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总体性辩证法在社会发展观上的现实体现。总体性辩证法一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思想路线,它关于从社会现实出发、具体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能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方法论支持。其二,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作为一种从整体意义上来理解的辩证法,它不但以独特的方式解释了历史过程中社会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关联性及其对整个历史进程的意义,而且也提供了理解人类社会现实实践活动的方法论。同时,对于我们从实践层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自身的结构系统的演化趋势以及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视野。其三,从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角度来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将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来理解,把社会发展理解为一个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社会历史总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参与因素与其他要素之间构成复杂的动态关联,诸要素之间的作用方式及其结果对整个社会进程将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在总体性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必须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一个总体的演进过程,而不能用任何—个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在这个总体演进过程中,总体的各要素、部分之间不仅是协调的,而且是可持续的。这就是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给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三)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启示

卢卡奇关于社会总体性的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其一,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根本问题是要有和谐的思维方式,所谓和谐的思维方式就是承认矛盾的存在'认可差异性,实现多样性的辩证统一。这也就是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的要求。从卢卡奇的总体性观点来看,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社会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创造人生存的现实世界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由各个要素之间彼此相互连接而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协调好经济发展与其他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共同发展。其二,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蕴涵着渴望总体性思想,也就是渴望领导权。领导权的概念正是社会现实总体性的最高表现。无产阶级要获得对社会现实的总体性把握,就必须掌握领导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加强党的领导并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党的领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其三,卢卡奇通过社会历史总体性对无产阶级的主体性意识的发掘和强调,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只有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他们的利益的紧密联系,充分调动起全体人民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才能有坚实的社会基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使人们意识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通往“自由王国”的必要阶段,从而唤起人民把自己的职责与共产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的神圣情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之中,投身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之中。

责任编辑王之刚

猜你喜欢
总体性卢卡奇科学发展观
论瓦尔特·本雅明
在布达佩斯“寻访”卢卡奇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经验的碎裂和意义的困境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从总体性视角看葛兰西的“有机”概念
从马克思到卢卡奇:工人阶级概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