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妍
[摘 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经。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 问题
作者简介:廖妍(1982-),女,汉族,湖南湘潭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在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组织大学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随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各高校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新形势下“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更好地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其真正成为服务社会和培养学生的一个有效载体,达到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的多重目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磨练意志,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奉献了爱心;另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三下乡”活动,大学生直接与普通农民接触,通过深刻体验农村状况和农民的生活现状,有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克服轻视劳动的偏见,培养他们尊重劳动成果,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大学生在“三下乡”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在一起住宿、一起调研、一起工作,相互照应、同甘共苦,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提高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了解国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象牙塔内,难免会对国情认识不够,对政策把握不透。“三下乡”活动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对社会有了较深的了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去农村,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去知晓民情和国情,去思考、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使他们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观念,培育自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服务农村,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体走近农村、服务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活动,帮助农民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对于服务“三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三下乡”不但能够把党的政策和党的温暖带到农村,把文明新风和民主法制带到农村,同时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传播到农村中去,协助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把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农村培训科技人才,帮助农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面对新形势,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
当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由高校的团委组织进行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愿报名参加。从整体来看,由高校团委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大多高校也不怎么重视,学校拨给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经费较少,高校教师参与指导的规模和水平都不是很高,学生得不到专业的指导。部分学生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看作学校布置的额外作业,随便找个乡镇呆几天,应付了事;部分农村把“三下乡”社会实践看作麻烦事,不愿意配合,群众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家长出于学生安全问题,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采取不支持态度。另外,据调查,高校每年暑期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同学不到5%,而在四年大学生涯中,每届学生能参与“三下乡”活动学生数不到10%。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只是利用暑假1-2周的时间驻扎在农村,对农村了解得深度不够,结果收效甚微。
(二)缺乏有效组织,创新性不够
部分高校开展“三下乡”活动没有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一直以来都是共青团在搞单边行动;“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组织侧重点、方法、手段存在问题,抓精英学生多、顾普通学生少,对活动内容指挥多、指导少, “三下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古板。尽管团中央每年根据不同形势,突出重点确定了不同的主题,但是由于各个高校在结合的过程中,很多高校都认为“三下乡”活动应该是个别行为,因而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操作模式,除有一部分由高校团委组织进行社会实践外,其余的都是由个人自行实施,实践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许多高校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主要安排的是实地考察、参观,而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去体验生活。所以,这样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效果不是很理想,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严重违背了社会实践的初衷。
(三)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宗旨来讲,就是要通过“三下乡”,把课堂和社会联系起来,力求从实践中验证书面的知识,也通过社会实践更多的了解社会,更好的服务社会,使自己的情商、智商得到提升。而现实的状况是,除了一部分工科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外,很多同学不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一些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现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进行说明,近年来学校每年暑假都组织学生进行暑期“三下乡”活动,并且多是以学院或系为单位组织,按照专业特点来讲,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队员应该围绕当地的经济和管理开展实践和服务,才能将所学知识利用发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却很少有机会得到这方面的锻炼,村里没有太多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条件供他们去实践,即使有这方面的问题由于广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也很难有所建树,不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
(四)考评机制不科学,成果参差不齐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三下乡”社会实践采用的是定性评价方法,凭“社会实践登记表”打分,有单位公章和实践报告、心得体会者即为合格,这仅仅是团组织对团员的团内评价。至于活动的实践过程和质量等,则显得考评不足。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考评体系,注重前期发动,不注重后期总结;注重总结成绩,忽视错漏考评;注重少数先进的评选,忽略对多数参加者的评价;注重对先进的表彰,忽视对其经验的推广;考评方法单一,缺乏激励性与公正性,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考评机制的不科学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实践成果参差不齐。多数高校对那些优秀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多数只是一个备案而已,没有对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不大。
三、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加强宣传和领导
进一步加强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自觉参加的群众性活动。几年来,尽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宣传和动员,使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对自己成才的重要性。新闻媒介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宣传上也要加大宣传力度。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把它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一项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工作,在人员、经费上予以充分保证,确保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二)创新内容和形式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始终坚持“提高自我,服务农村”的宗旨,既要认真开展以理论联系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活动,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广开渠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跟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相结合,开展科研公关、技术服务、勤工助学、知识培训等内容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向专题化、重效益、重应用方面转化。要把这些活动逐渐办成一项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服务精神文明建设和青年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品牌教育服务活动。各高校和相关部门,要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开展群众急需、学生可为的实践服务活动,增强实践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为群众办一些实事。
(三)建立有力地指导队伍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真正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老师的学识、阅历、经验较学生都要丰富得多,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就会避免走一些弯路,容易形成高质量的实践成果,并能够促使其转化。除了让党政干部、团干、辅导员和班主任参加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外,还可以鼓励专业教师参与,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知识、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
(四)从实际出发组织和评估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必须解决考评问题,这是检验效果是否达到的关键所在。由于实践活动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要形成一个统一合理的考评标准,在目前困难很大,但是若不进行考评,就难检验活动成效,学生的得失情况也难掌握,也就根本上失去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在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从本学校、本专业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活动内容。通过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并从中体会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看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因此,对实践活动的评估,不能单纯以是否获得直接经济效益作为尺度去衡量,正确的方法是将各高校分类进行评估,如师范类、农林牧医类等。从而使评估更合实际,具有针对性,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在服务农村、农业、农民方面和在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创新活动的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时效性,突出活动重点,构建长效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农村,使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同果,范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探析[J]高教研究,2006,4:88-92
[2]罗美红,汤莺,苏建国,“三下乡”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咨询导报,2007,4:99-100
[3]郭玉宾,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地位与作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23(5):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