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弟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我国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朱见趣,必不乐学。”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更需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而,“磁化”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一类是智力因素,另一类是非智力因素。教学过程就是通过这两类因素不同作用、协同活动来完成的。智力因素是核心,非智力因素是动力,二者缺一不可。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应依据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心重、直观感强等独特的年龄特征,强调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尝试、合作意识及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尝试以及同伴间的合作、交流,让他们在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教训,经受锻炼。
实践证明,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猜测,提出问题——在开始“抓住”学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能在一开始的“引入”阶段就吸引住学生,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刚进入课堂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容易调动,且学习兴趣较易激发,这时候让学生围绕新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测,充分发言,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内容,说出心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例如,在教学《相等和不相等》一课时。在出示课题之后。先让学生说一说:“看了这个课题,你想说些什么?你已经知道哪些关于‘相等和不相等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关于‘相等和不相等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到最高点,真正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讨论,分析问题——让过程“吸引”学生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尽量多一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其经过练习、讨论等方式,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兴奋。这种满足与兴奋,又产生一种追求继续得到满足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可让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圆纸板。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把它分成若干等分,并自己去剪开其中的一张,去拼一拼,然后提出“你拼成了什么图形”。之后,进一步让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圆面积有什么关系?
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3、你能推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通过比较、讨论。学生很容易地归纳出圆面积公式后。学生很兴奋。这样,学生在以后学习形体的有关知识时,便会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来源。
三、总结,解决问题——让成功激励学生
“总结”这一环节是一节新课的尾声,也是学生体验成功的重要阶段。我们可通过精心设计的检测题,让学生通过检测练习,自己讨论归纳,得出规律,形成新的知识技能。这样,让学生在讨论、归纳、阐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加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总结之后布置一道实践活动题。能使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新规律在实践活动中得以验证和完善,让课堂教学得到延续。从而使学习成为一个系统联系的过程;又因为实践活动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让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愉悦感。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发现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带余除法》一课的教学中,练习完教者精心设计的目标检测题之后,让学生讨论:“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最后,布置了一道实践活动题:学校教师餐厅里的方桌,每张最多能坐4人,今天中午有23位老师来就餐,请你算一算,至少需要几张桌子?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同伴间的合作交流,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此时。教师延迟评价,给学生较多的自由联想时间、空间,以便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看法。这样,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去粗存精,最终得出最优化策略。如此一来,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系统性,又能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总之,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适当地讨论、交流。自己去发现问题、学习知识、动手实践,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磁性”,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从而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