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全彦
甲午战争在中国历史上无疑具有分水岭式的划时代意义,梁启超即言:“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两百兆以后始也。”(《戊戌政变记》)而这种“唤醒”,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锥心之痛,甲午战败,谭嗣同当时写有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沧溟一哭休。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题江建霞东邻巧笑图诗》)而这种痛楚在一百年后也未有所消减,在甲午战争百年祭的1994年,年迈的冰心先生想写一部甲午战争的大书,但最终没有写成,据友人目睹,“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落笔,纸上唯有落下的热泪”(王炳根《冰心泪湿〈甲午战争〉手稿》)。一页的痛史,好似黄海的怒涛,百年以来流淌的不是海水,而是滔滔泪水。
痛定思痛之后,笔者看到了甲午战争时中日两国的两件文书,从这两件文书也许能窥见一些端倪,并给人以某种启发。
一件是封书信,1895年2月,北洋舰队全线战败,海军提督丁汝昌退守威海卫,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收到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亨的一封劝降书,节录如下:
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中将伊东祐亨,致书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时局之变,仆与足下从事于疆场,抑何不幸之甚也?然今日之事,国事也,非私仇也;则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仆之此书岂徒为劝降清国提督而作哉?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北之因,苟能虚心平气以察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能行于今日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以不去旧谋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
伊东的这封书信,尽管是劝降,言辞还算恳切,也可以说正击中了晚清王朝的痼疾所在,“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今贵国亦不可以不去旧谋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并以日本明治维新为例,劝诫道“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对中国必须通过变法图强以求国家生存提出了忠告。书信里面同时对中国科举取士“考试必由文艺”也给予了无情的批判。
接到这封信不久,丁汝昌自杀殉国,他于伊东书信的反映无从知晓。战争仍在继续,再看中国军队对当时形势所持态度,很是耐人寻味,湖南巡抚吴大澂率湘军子弟在陆上抗击日军,下面我们看他在本年岁末写给日本军队的这篇檄文。
为击示晓谕事,本大臣奉命统率湘军五十余营,训练三月之久,现由山海关拔队东征。正、二两月中,必当与日本兵营决一胜负。本大臣讲求枪炮,素有准头,十五、六两年所练兵勇,均以精枪快炮为前队,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能进不能退,能胜不能败。湘军子弟忠义奋发,合数万人为一心。日本以久顿之兵,师老而劳,岂能当此生力军乎?唯本大臣以仁义之师,行忠信之德,素不嗜杀人为贵。念尔日本臣民各有父母妻子,岂愿以血肉之躯当吾枪炮之火?迫于将令,远涉重洋,暴怀在外。值此冰天雪地之中,饥寒亦所不免。生死在呼吸之间,昼夜无休息时候,父母悲痛而不知,妻子号泣而不闻。战胜则将之功,战败则兵之祸,拼千万人之性命,以博大岛圭介之喜快。今日本之贤大夫,未必以黩武穷兵为得计。本大臣欲救两国人民之命,自当开诚布公,剀切晓谕:两军交战之时,凡尔日本兵官逃生无路,但见本大臣所设投诚免死牌,即交出枪刀,跪伏牌下,本大臣专派仁慈廉干人员收尔入营,一日两餐,与中国人民一律看待,亦不派做苦工,事平之后,即遣轮船送尔归国。本大臣出此告示,天地鬼神所共鉴,决不食言,致伤阴德。若竟迷而不悟,拼死拒敌,试选精兵利器与本大臣接战三次,胜负不难立见。迨至该兵三战三北之时,本大臣自有七纵七擒之法。请鉴前车,毋贻后悔,特示。
吴大澂这篇檄文写出来的时候,北洋水师早已困守刘公岛,离覆没不远。而陆军则从平壤一直退到海城。吴大澂此时率领湘军出征,国家已经成不可收拾之局面,可这篇檄文还这般牛气,夸耀自己是什么“本大臣讲求枪炮,素有准头”、“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能进不能退,能胜不能败”,还警告日本军队“迨至该兵三战三北之时,本大臣自有七纵七擒之法”,以诸葛亮自居,俨然一副志在必得、稳操胜券的得意模样。
吴大澂的湘军,后来是跟日本人交战了,只是三战三北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国,甲午和约签订,天朝大国一去不返,日本正式取代中国成为东亚最强。再回头读读吴大澂写给日本军队的这封耀武扬威的书信,在感受到一种莫大讽刺的时候,也慨叹阿Q精神在中国从来没有消失过。
日本其实遭遇过和中国类似的甲午战争,那是美国人柏利1853年黑船扣关,结束了日本的闭关锁国,日本知耻后勇,开始了“明治维新”大张旗鼓的政治改革运动,揭开了日本走向现代化的序幕,并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伊东的那封书信,也是日本通过变法走向强盛的实际反映。反观中国,诚如鲁迅所说,“在中国,搬个板凳都会引发鲜血”,在日本那封诚恳的书信面前,中国对它的反应却是一篇色厉内荏、嚣张轻狂的檄文,其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这种抱残守缺自娱自乐的穷开心心理,这种心理,也许正是导致百年前谭嗣同洒泪、百年后冰心痛哭的真正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