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曦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强调,2009年陕西将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以突破陕西发展的瓶颈制约。
2008年中国经济增速普遍出现回落,陕西经济却在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增速高达15.6%,在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投资规模、国企改革、城乡居民收入等5个方面均创出了历史新高。据初步测算,2008年陕西经济总量为6851.3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这也是新世纪以来陕西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以来的最高水平。不仅如此,陕西将2009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确立为13%,与内蒙古并列全国第一。
陕西经济特色鲜明
2000年以来,陕西经济步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2008年,粮食总产1150.9万吨,比上年增长7.8%;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88.07亿元,比上年增长21%;完成工业总产值7322.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9%,同比加快4.6个百分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835.15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农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92.5%;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2.1%。进出口贸易在外需大幅度减少的形势下也保持了较快增长。
更让人欣慰的是,具有明显互补优势的三大区域经济也是各具特色。2008年,关中地区生产总值434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3.7%。陕北地区生产总值172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9.6%。陕南地区生产总值760.32亿元,同比增长13.9%。
陕西省政府研究室、陕西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仁华说,近年来,按照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思路,陕西经济逐步呈现出三大区域各展优势、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智力资源密集、工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完备的关中地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决策者的不二选择。随着这一策略的实施以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关中地区的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优势也开始日渐凸现出来。
另一板块陕北则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开工和建成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特别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烯烃工业化试验成功和工业示范项目的奠基,使陕北进入了跨越发展的新时期,迅速成为三大区域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
同时,较为落后的陕南地区也形成了以绿色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的区域经济板块。
“十一五”以来,陕西大力推动城市群建设,谋划以关中城市群为主体、以陕南陕北区域中心城市为两翼、辐射周边区域的发展格局。并将进一步加快西咸一体化进程,引导西安城市北移、咸阳城区沿渭河东进,以形成新的产业带和城市带。
陕西省常务副省长赵正永表示:“陕西的发展思路已经很清楚,目前确定的三大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比如说陕北,过去我们的做法是把资源挖出来卖出去就行了,但现在我们则要实行三个转化:即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我们对关中的定位是高新技术,就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建设技术高地和产业高地。这一块高新技术的基础确实非常好,高校多,科研单位多。定位高科技,就是要通过高科技来带动工业化进程。这一块可以说是我们陕西发展最好的一个地方。在陕西,在西北地区,这一带是最有可能率先崛起的地方。而陕南因为地处长江水系,主要是在水资源上做文章,譬如发展中草药产业基地,开发水电、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畜、茶、蚕、果等绿色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是关键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强调,2009年陕西将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以突破陕西发展的瓶颈制约。
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扩菜”和“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陕西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安排专项资金启动农民增收系列工程,力争农产品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一是粮食单产提高工程,通过良种全覆盖和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将粮食总产稳定在1150万吨,确保粮食安全。二是果业提质增效工程,以调整优化果业布局和发展优质果品为重点,将苹果优果率提高到75%,使果业总产量达到1050万吨。三是畜牧业收入倍增工程,重点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百万头生猪大县和关中奶业基地县,今年新增生猪存栏115万头。四是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今年新建蔬菜大棚20万个,实现当年收益。五是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蚕桑、茶叶、水产养殖、干杂果等区域性特色产业。
陕西还将制定全省县域工业化发展规划,实施百千万中小企业发展工程,安排专项资金建设100个县域工业园区,吸引企业入园发展农产品加工、特色优势资源、劳动密集型和大工业配套产业。鼓励陕西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加快孵化适合县域发展的中小企业。而且从2009年起建立县域工业发展指标体系,对各县工业发展情况进行考核。
另外,陕西还将继续搞好关中百镇建设,并按照同样的政策支持陕南、陕北各发展50个重点镇。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投资80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8万公里,其中通村油(水泥)路1.5万公里。
袁纯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要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继续推进“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增加省财政的激励性转移支付。将土地出让金省级分成部分划归市县。对地方财政收入在3亿元以下的县区,将省级分成的工业企业增值税、所得税新增部分予以返还。支持扶贫开发重点县加快发展,对摘掉贫困帽子的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形式保障其既得利益。
农业大市渭南近年来的悄然转型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投资环境优化上,渭南市政府先后精简了647项审批项目,建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完善了一门受理、一厅办理、两次办结的行政许可制度,向重点项目派驻特派员,开设了投资环境治理热线,严肃查处干扰破坏投资环境的案件。而环境的改善也使得渭南逐渐成为客商心目中理想的投资之地。与此同时,随着一批特色鲜明、关联度高的产业园区纷纷涌现,渭南市“一区六园”为代表的产业园构架逐渐成形,而逐渐壮大的园区经济也已成为带动渭南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核心区和增长区。截至目前,渭南全市已形成各类产业园区14个,入驻企业400多家,年创造200亿元的工业产值。
2008年4月,渭南再次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路”,大力促进县域经济。而记者也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渭南市在2009年的招商引资工作中,将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西移为契机,以珠三角、长三角为重点,用大项目吸引大资本,以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
对此,陕西省委党校经济研究所所长范增国表示,县域经济的核心是百姓经济,涉及工业大项目、农产品加工、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等方方面面,因此,可以说县域经济是渭南乃至整个陕西实现经济转型的法宝之一,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起来。
记者了解到,目前陕西各市县域工业园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与此同时,工业园区产业集聚、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也开始初步显现。
陕西经济要逆势而上
尽管一些专家表示,2009年金融危机给陕西带来的影响会更加显现。但省长袁纯清对陕西经济的未来却显得要乐观得多。他表示,目前陕西的现状是开放程度低,生产结构比较落后,经济欠发达,且受到一定的地域限制,因而受影响比较小,而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下,陕西则显得更有优势。因此,针对2009年13%的增长目标,陕西独有的资源优势、发展潜质和工作基础,就是实现13%增长目标的保证。
首先,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初具规模的开发加工,使陕西在世界能源紧缺情况下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其次,较强的科教实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相对优越的区位优势,使陕西具备了调整经济结构,壮大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先决条件;第三,在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民生工程等方面,陕西有许多项目与国家的投资重点相一致,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第四,经过多年努力,陕西步入了经济发展的上行通道,近5年年均增长速度在12%以上,蓄积了在今后若干年持续快速发展的势能;最后,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发展思路与有关措施,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袁纯清分析说,从比较优势讲,陕西应该更有信心,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就要看谁的技术先进,谁的成本低。陕西的人力成本低,就成了丰厚的优势。陕西目前已经形成的很多新兴产业,2009年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还会有很多新的增长点,比如以多晶硅为基础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以LED为主的半导体照明产业等,要以企引企、以企引资、以资引企、以资引资。
袁纯清坦言2009年是一个发展的困难时期,只要大家有信心,在危机中看到机遇,运用自己的优势,就能保持增长,保证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
陕西有理由走在西部前列
此前,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说,发展内需型经济有助于化解出口与消费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问题。而受金融海啸的影响,中国经济目前正在加速向内需型转化。要发展内需型经济,政府当下最重要的是做好三件事:一是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全社会收入;三是千方百计维护社会和谐。
自2008年1月至今,景俊海除了在省内调研,几乎每月都要去东南沿海推介陕西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
“中国经济可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景俊海笑言,改革开放30年是东部沿海唱主角,而随着以满足内需为主导的经济模式逐步确立,可以肯定,未来30年西部必将在中国经济中领衔。
他表示,陕西的发展后劲很强,既拥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优势,亦拥有处于国内前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自主创新力;而在区位上,陕西位于中国版图的中心,高速公路规模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七,就国内市场而言,陕西的物流成本相对较低,对周边的辐射力强。此外,在科教、人才、劳动力成本上都极具优势。他相信,只要把握好机遇,未来30年,陕西必将从中国的地理中心逐步变为中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
著名经济学家、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研究员也说:区位优势是陕西的一个最重要的优势。因为这一优势,陕西东西向有亚欧大陆桥横贯,南北向有北起内蒙古包头,经西安、重庆、贵阳、南宁,南至广西北海的交通干线,而这条线的北方段几乎都在陕西。因此,要进入西部,首先登陆的就是这条线。
而有这样独特的区位优势,陕西就有理由走在西部大开发的前列,在西部率先实现小康,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关中地区,事实上,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也在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垣教授认为,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县域经济上。而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上的差距则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吃饭”财政,温饱收入,城乡二元结构,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相对滞后等。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中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面对的现实课题。
发展县域经济,关键要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企业产品和品牌。中西部地区地域广阔,经济发展虽然滞后,但一般都具有资源禀赋优势。能否具有发展的竞争力,关键在于能否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各地从各自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出发,在以资源为依托的基础上,确立市场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并能把握现代消费趋向,创新产品,不断适应和创造市场需求,从而在竞争中做大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靠市场的力量推动做强特色经济。
当前,尽管西部追赶东部尚有一定的距离,困难也很多,但在当前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条件下,陕西的机遇则明显大于危机。而刚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又做了进一步明确。
该《意见》表明,国家将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并且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而陕西也只有抓住这些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快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其“西部强省”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