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观

2009-04-16 01:57王慧霞
体育与科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教学观以人为本教学

王慧霞

摘要:“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观的提出,既有其理论依据,也有现实意义,它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从教学指导思想的确立到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公体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到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应用,只有贯穿一条“以人为本”的主线,才能更好地达到公体课的教育目的,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2-0087-04

在新世纪体育发展战略或发展规划中,人本观念应该是最高价值,人的发展应该是终极目标。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人全面发展的条件。高校公体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的重任。因此,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发展学生的潜能为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国民,使他们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材。

1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观的依据

1.1 《纲要》与《标准》的颁布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马克思曾明确说过,“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直接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其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把人放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从其“周围的生活条件”出发来考察人。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在1994年,我国政府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竞争与合作,人文性与科学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都要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来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着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已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与反思。教育要正视人的存在,尊重人的发展,开发人的潜能,因此,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必将成为现代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我国2002年7月后实施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比以前的《达标标准》更符合学生的现实,《达标标准》把具体测试项目、评分标准规定很清楚;《健康标准》把锻炼项目放开,但是测定形式以较科学的形式规定下来。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从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方法等方面通篇贯穿了一条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主线,标志我国对高校体育课程领导开始走向指导性。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观点,其中“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被顺应历史潮流提了出来。现在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与学生的毕业联系。而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观能帮助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体育观念和体育习惯,在强调体育课程的健康性、强调运动作为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的同时,高度重视体育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达到《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

1.2 社会发展要求高校体育公体课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在社会强烈崇尚民主与法制的大环境下,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了时代的名词。人类越向前进步,教育就越与个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当今高校体育是育人为先,然后才是健体[1]。学校必须关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教育目标。我国的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基本上是在前苏联竞技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后引入的,传授专业体育知识、技能、技巧为主,忽视体育在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功能,追求的竞技体育的目标,用统一的时间、高度、长度来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过于注重对学生完成动作质量和数量的结果,导致大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高校体育公体课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在公体课课程内容上进行改革,多考虑学生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开设基础课、选项课、选修课等,将学生喜爱的健身、健美、保健等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充分享受运动过程带来的乐趣;公体课教学过程应强调大学生学习的自由,使体育课程乐趣化。在成绩评价上,将评价标准与个人综合标准结合起来,重视过程性评价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近年来,随着高考招生年龄段大范围放开,导致考生年龄差距加大,社会的体育理念不再是社会群体的强制性需求,而是要重视人的个体差异,逐渐转向个体幸福生活的主动需要。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体教学要转变理念,把握与时俱进的思想,把更新体育观念的人文基础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之中。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建立以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新理念。时代赋予了大学生更新更艰巨的任务,要使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他们在注重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更加注重身体锻炼和发展自身各项素质和能力。如何面对这个事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观念,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完善为重心来进行教学,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2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观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以及新的三维健康观念(身体、心理、社会)的提出,使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观有了根本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与生长发育的阶段性,是体育教学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情况。如果采用同样的教育手段、一样的评价手段,不关注学生的差异,这样可以肯定一些学生将被遗忘,他们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健康又从何谈起?为此,“以人为本”必须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必须关注全面发展。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关注生命,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人为本,实现生命个体自由、快乐成长,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

“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以实现学生终身的身心健康为根本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主体意识,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内涵上包括身体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在外延上它包括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对个人而言,健康就是智力、体力和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具备劳动生产能力的基础;对社会而言,良好的国民健康状况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障[2]。可见,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观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进步,也为人的自身发展所必需。

今天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育只有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观念,才能更和谐地去促成课堂教学,努力地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出发,注重情感与体验,为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服务;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进学生良好的身体发育;从学生兴趣出发,为学生终身积极投入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 走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观的误区

我国高等院校公体课的改革与完善,丰富了我国大学体育理论,但仍有一些欠缺。体育教育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张扬,过分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兴趣爱好,出现以健康、娱乐完全替代竞技体育局面,导致公体课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方法和课程评价的改革都存在局限性,加大了改革的难度,易使改革不彻底。另外,错误的“以人为本”教学观还忽视了学生的身体“感受”。由于“身体”教育不够,机体所承受的生理刺激量不够,效果不显著,学生的体质状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就拿近几年体育教学中“三自教学”改革来说,学生自主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时间,表面上充分体现了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是失去了体育教学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过多的“自主”还会造成学生“放纵自流”,会影响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会给体育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麻烦。

有些学校在公共体育课的内容设置上只是零碎增加了一些娱乐、游戏活动、保健知识,或者健美操等大学生喜欢的一些体育项目,认为这就是以人为本了。但却没有注意到课程内设计缺乏系统、整体的思考,没有从深层次上较完善地体现课程理念。人的发展是体育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与核心,致力于人的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应通过要求来制定学生的运动的“量”,然后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让学生充分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进行活动,最终通过考核来达到“质”的要求。这样可以满足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发展自己的特长,既使学生很好的锻炼了身体,又实现了体育的教学目标。真正的“以人为本”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观是能提升人的地位,显示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昭示人的个性的。要实现全体学生在体育课中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就要确立正确的以人为本教学观。

4 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体现

4.1 从教学指导思想体现“以人为本”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指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起方向和主导作用,以教学的目标为核心的基本观点和认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认真贯彻执行“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的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是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落实高校公体课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必须树立的教育理念。高校公共体育课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发掘学生创造潜质,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培育学生具有完整人格。此外,高校公体课研究的重点是通过什么样的运动方式与手段,使人体更健康,它强调的是“重在参与”,这是学校体育追求的目标,它体现的也是“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4.2 从师生和谐关系体现“以人为本”

高校公体课的“以人为本”教学观追求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给学生们以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师生之间体现人文关怀,就是创建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双向促进的良好关系。“毫不夸张地说,体育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产物,其内在的价值本来就具有强烈的人文性。”[3]由于学科的特点,从严格意义上讲,体育教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而是一个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身体练习的引路者,因此公体课体育教师更应努力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使自己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兄长、活动中的朋友。体育教学是师生双边有序的活动过程,是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并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教学,师生间彼此能接纳对方,心理相容,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情绪低落往往导致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如在高低杠的教学中,学生心绪低落,不专心的话,很容易发生摔落的事故。因此,师生应当互尊、互重、互爱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实行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平等对话的互动模式。师生教学的互动,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技能、技术的理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在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吸收者,而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主导者,既获得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信心和能力,又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基础。高校公体课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要求体育老师能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及体育教学的要求,做好与学生的交流以及管理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感情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懂得交流意识应强于传达意识,帮助意识应强于管教意识,长远意识应强于短暂意识;教学中要克服“求全”、“求齐”。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更能体现人文关怀。老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学生一起进行练习。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光做做示范,找找学生的不足,那样就与学生有生疏感,学生也不愿意与这样的老师接近,就体会不到人文关怀在教学中的体现。上课时,教师要融合自己的热情、激情讲话,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在学生中形成信任和理解。教学中要把每个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动力资源,学生是自我认知的基础信息资源,学生是新知识、新能力、新精神生成的本体资源的功能。这样才能体现出体育课的课堂生命活力,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同时也增长学生的乐观情绪和自信心,使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得到调动与满足,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存,这正是高校公体课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4.3 从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

4.3.1 公体课课程教学内容健身化、娱乐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

在课程内容上,应体现综合化、生活化、现代化。[4]在公体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力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并力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要对当前不考虑学生兴趣、千篇一律的陈旧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改变大学生一学不会、二学不懂、三学不乐的体育教学现状。以往从制定教学大纲到安排教学内容,总是过多考虑教师的情况,而淡化了广大学生的需求。体育课程内容没有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配套,难以提高学生踏入社会后进行时尚体育项目的能力。现在的不少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很多是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已经学过的,学生感到体育课教学层次没有提高,认为体育课枯燥无味,仅仅抱以修满学分的观点上体育课,产生厌学现象。现在全国各高校公体教学内容传统的田径、竞技体操等项目已逐渐减少,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将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喜欢的项目将被淘汰。

因此,体育教育内容应该紧跟时代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发展,要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公共课,体育教学内容应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及体育综合素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整合与组合,实现课程内容系统化、综合化,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如将许多有健身价值,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如攀岩、野外生存、定向越野、台球、网球、健美、瑜伽、街舞、体育舞蹈等项目,不失时机引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减少低水平重复的内容。使课程内容跟学生的生活更接近,由竞技化向健身化、娱乐化转变,改变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学术化和专业化过浓的倾向,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

高校公体课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科学的体育能力,培养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获得健康并保持健康。当学生把运动当成生活习惯时,这样体育教学就成功了。所以,高校要根据校情,适当开设一些学生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以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进行健身和娱乐。对于人文体育教学来说,在活动中获得了快乐,增强了体质,形成了锻炼的习惯,就达到目的了。

4.3.2 公体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运动认识、感受和体验过程。“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课教学观重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包揽”为“主导”,变“管理”为“协调”。由过去“育体”“练身”为主的方法,扩展向同时“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综合多样化方法体系。由过去的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为主;由简单的“一刀切”的方法手段,向促使学生在已有所发展且能够充分发展的方向迈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使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学生存在年龄、身心发展水平、个性特征的差异。所以体育教学方法运用应从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遵循“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老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而采用不同的教法,如激励表扬法、情境法、发现法、启发法、尝试法、合作法等等。同时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如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中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和身体的差异,安排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分别进行教学。并对已掌握授课内容、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实行升级学习的办法,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4.3.3 公体课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关键

每个学生在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评价,以便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老师如何评价、以怎样的标准、方式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发展是有很深影响的。“以人为本”高校公体课教学观要求对学生体育学习进行评价不只是把评价对象看作一个个孤立的生物体,而是把学生放在学校体育的整体中来理解,不仅研究学生运动成绩的表面现象,还试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现象存在的原因,从而客观的评价每个学生,使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树立信心,认识自己的潜能,促进自我发展与实现。

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5]。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评价还应特别重视对身体条件差、运动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运动信心的体育“困难”学生给予特殊的关怀,老师应以关心、爱护和鼓励的原则进行耐心教学,多鼓励少批评。在评价时,老师更要考虑到他们的先天条件,学习努力程度,注重学生提高的过程,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应该注重发展性评价,体现鼓励与诊断,为学生指明方向。以帮助他们克服失败和无助感,树立尊严、享受健身的乐趣,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价值。通过四年公共体育课的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学生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应该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全方位的、动态的评价。除了重视对学生的活动参与过程、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等因素的评价,还应强调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和体育态度的考核,把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成绩评定的范围,改变以往一元性的“教师判定”法,代之以“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多元性方法。把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价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总之,将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多元性评价三者有机结合。多元化的评价能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同一教学目的可在不同的时间段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能体现评价的公正并关注、激励学生的发展。

体育教学应从强调标准化共性的教育向个体化教育发展。每一个学生身上不同的基因决定其智能水平、身体条件、心理条件等各不相同,期望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同的锻炼结果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要大力提倡评价方式多元化。适当放宽对锻炼结果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通过锻炼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提高的程度。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注,是对学生生命的关爱,也是“以人为本”体育理念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5 结束语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人类作为发展的主体和中心,其全面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通过育体育心,最终达育人的目的。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课的教学观能促进学生对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潜能和特长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课的教学观的确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ZK(#]曾进辉.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的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437-438.

[2] 汪玮琳,谭亚彬.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我国体育的和谐发展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4):377-379.

[3] 周登嵩等.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2,(5):10-13.

[4] 张渊,黄生勇. 文英利人本理念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发展与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07(9):68.

[5] 武凤英.体育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4):12-13.

猜你喜欢
教学观以人为本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诗心语文的“田园嬉乐”教学观
探析高中语文“实用说”教学观对学生的濡润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