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政武
做学生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常说:“优秀的舞蹈演员不一定是优秀的舞蹈教师,而优秀的舞蹈教师一定是个优秀的舞蹈演员。”确实,这句经过了无数舞蹈教育者的总结,颇有哲理。如今,笔者当上了大学的舞蹈教师,又在《教学大纲》里看到了大学舞蹈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具备表演、教学、编导三个基本能力的舞蹈艺术人才,以适应社会对高等艺术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教学大纲里之所以把“表演能力”列在舞蹈专业三大基本能力之首,是由教与学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作为一个学生,只有切身体会舞蹈训练的感觉,了解和掌握了舞蹈动作要领,甚至在做得更好的情况下,他(她)才真正具备作为一个优秀演员、优秀教师和一个优秀编导的必备条件和能力基础。我们不可能先培养学生的编导能力、教学能力,然后再培养他(她)的舞蹈表演能力,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绝对是可笑之举,也是不符合舞蹈教学规律的。由此可见,无论是优秀的舞蹈家、舞蹈教育家还是舞蹈编导家,他们都必须具备优秀的舞蹈表演能力,才能为自己提供更广阔的提升空间,使“优秀”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由此,笔者认为,加强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的训练是使学生成才的重要一环。而在民间舞蹈训练过程中,强调民间舞蹈动作韵律过程的重要性,使学生领会和掌握舞蹈动作韵律过程,对提高学生舞蹈动作表演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在摆单一舞姿造型的时候,都能把手位、脚位、方向把握得很准确,看上去很整齐规范,但是只要他们把动作连接着做的时候,问题就显得较为突出;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舞蹈动作运行的路线和过程,动作较为僵化和不协调,看上去犹如“机械舞蹈”,很是缺乏舞蹈过程的韵律美感。大家都知道,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和歌曲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的旋律和歌声,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或抑扬顿挫地向人们传达,在这过程当中,足以陶醉了无数热爱音乐的人。而作为视听艺术的舞蹈,它的美除了有音乐的相衬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舞蹈对其肢体的流动过程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官感受,使人的心灵从中得到充实与升华。舞蹈,是由活生生的生命作为载体来向观众传达情感的艺术种类之一,没有理由像雕塑一样精致地摆在一处,而应该像艳丽多变的烟花一样,在变化的过程当中展示自己的美感与生命力,虽然会消逝,却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最永久的印象和回味。舞蹈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遇到有些问题,我们必须去寻找问题的症结,并加以解决,才不至于使我们在民间舞蹈教学上偏离方向。
舞蹈的动作过程很美、很富有韵律感觉,但是这个过程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话,就显得较为困难和复杂,有些非常美的韵味甚至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主要原因是舞蹈的动作过程的韵律美感包含着动作的路线方向、力度、节奏、呼吸以及意象、形态和动作的一些“小范”的处理等要素,只有这些要素都相互协调配合了,才能真正体现舞蹈动作的美感过程。在课堂上,那些比较灵敏的学生,总能很好理解教师的要求并很好地把这些动作的要素相互协调地配合处理,展示出舞蹈动作应有的韵律美感来。而相对于静止单一的舞蹈姿态来说,舞蹈动作的过程在语言的表述上所花费的时间更多、更费劲,这动作的过程也不那么容易规范和统一,训练的难度较大,对一两个学生按这么严格细致的要求也许还能应付,但如果在一堂有限时间的课堂上,对整个班的学生要面面俱到地去要求他们这么细致地处理每个动作过程的细节的话,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整齐规范是舞蹈训练的一个要求,既整齐规范又富有韵律美感才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笔者曾经在中专学习民间舞蹈时,看到有的老师多半会倾向于强调我们的手位、脚位和舞姿造型的整齐划一,而对于动作过程的路线、感觉、呼吸等则要求得相对模糊一些,一上课就要学生把组合一遍遍过,时不时就摆摆我们的舞姿纠正一下,使我们“统一规范”。那些富有韵味的动作过程以及动作的转换“小范”就练得比较少,但是,那种感觉就只是动作而已。而味道不对,因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是非常富有个性和韵味的,没有舞蹈韵律动作过程的美感,就好比下菜没有调料,会枯燥乏味、个性淡化,算不上是风情优美突出的民族民间舞蹈。
笔者在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以下简称民大)的学习过程中,刚开始时老师示范的动作看似简单,但很富有韵律的美感,可笔者当时却只会摆大致的舞姿和跟着动作,其中的动作过程的感觉较难以掌握,一时间也算勉强跟上了。而其中的几个由民大舞蹈中专升学上来的同学,则很容易理解老师的要求并且动作很有感觉、很到位,极富舞蹈动作过程的韵律美感。这种美感和自己曾经在地方所认知的民间舞蹈感觉差别太大。好在,有老师的鼓励,使笔者信心倍增。从那以后,笔者总是无形中告诉自己,“我能学得好,只要我要比别人更努力,更用心的练习就可以摆脱只会‘摆姿态的阴影。”在总结了比别人落后的原因之后,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作为学生的疑惑终于解开了,笔者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舞蹈动作过程的韵律美才是最难掌握和最难练的地方。加之过去我们的老师忽视了加强我们对舞蹈动作过程的意识,以至于使我们“定了型”,所以在学民间舞蹈动作的时候,首先缺乏对舞蹈动作过程细致把握的经验和能力,也就不能很好地表现民间舞蹈动作应有的韵律美感。这很可能是,也就是现在有一些“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教学上,教师应该讲究学生动作上的统一整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专业院校专业化舞蹈教学的标准。但是,只有表面上的动作整齐统一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缺乏民间舞蹈特有的韵律特征的舞蹈动作,或者没有很好地强化体现舞蹈动作特有的韵律特征的舞蹈动作不能算成功的教学成果。因为我们的最高要求是培养真正懂得舞蹈的学生,而不是只会“摆姿态”的学生,他们要体验更为丰富的民间舞蹈动作过程的美,积累更多的经验和能力,才能使他们变得“优秀”。
笔者作为一名专业的民间舞蹈教师,也曾多次遇到“问题学生”。首先总是想到,不要让学生重蹈我们过去学习的覆辙,而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到强化动作过程的训练上来。要让学生懂得到学民间舞不能单单会做动作而且整齐就行了,民间舞蹈的美感,是依托于动作过程所体现出来的韵律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民间舞蹈的鉴赏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如果我们不去强化表现民间舞蹈动作过程,这种韵律美将会被舞者淡化,动作的可看性就不强,民间舞蹈的个性就不鲜明,风格性不突出,就难以打动观众,就更谈不上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平时在实施教学时,老师也应多引导学生体验舞蹈动作的运行路线、方向、呼吸以及动作的力度、感觉等。比如藏族舞蹈的一个“点步转身”的动作,小到抬腿的感觉,落脚时脚掌接触地面的顺序,大到手位舞姿的运行路线,后背的要求、气息的转换等,让学生细细地体验,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个“流动的过程”,但在这个“流动的过程”当中,又有着各种复杂的要求,只有这些要求都做好了才能真正体现这个动作过程的美。待学生基本掌握动作过程的所有要求之后,再让学生把这个“流动的过程”与节奏高度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四拍到位的动作就不能够两拍就到位或者晚拍到位,而且气息与手的运动路线,脚的位置、头的方向等还不能够乱,必需要协调地配合。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舞蹈姿态没有完全静止的时候,时刻准备着连贯地连接下一个舞蹈姿态。只有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一气呵成地表现这个动作的韵律美感。以此类推,整个训练组合里的每一个动作都能细致的话,整个训练组合就会极富韵律美感,个性突出。藏族舞蹈的训练如此讲究动作过程的韵律美感,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也是如此。例如维吾尔族的“三步一踢”的“踢”的步伐感觉要求,“点颤转身”动作的过程要求;蒙族的“意识先行”“最大限度占用空间”的动作过程要求,鲜族的“呼吸”带动动作的韵律要求等。总之,每一个民族舞蹈的细小的动作过程以及动作转换之间的一个“小范”都要求我们进行深度的研究和开发。只有这样不断提炼舞蹈动作的韵律美感,我们才能找到展现民间舞蹈动作韵律的最佳方式,才能突出民族个性,并不断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培养出优秀的民间舞蹈演员。
更重要的是,教学实践中,老师也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可以发挥自我个性的空间。在学习民间舞的过程当中,虽然动作是相同的,但学生完成动作的感觉却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把动作过程完成得比其他人完美、突出,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能把动作过程处理得比别人要好得多,所以会在教学中显得抢眼。这时候,老师还可以从这些学生身上发现很多优点并改进舞蹈动作的要求,在不断强化整个班的训练当中逐步规整,逐步形成整体的规范统一。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既可以突出本班学生的个性,又避免了与其他班学生如同一个模子般“批量生产”的弊端。以如此的教学方式坚持下去,学生一定会形成一个注重舞蹈动作过程修饰的良好习惯,对自己的要求就更高,他们的舞蹈动作也会越来越富有韵律美感,并具有个性。所以说,真正的会跳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生,才是成为优秀的演员、教师、编导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无形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提升空间和坚实基础,也更符合一个小孩由学步到行走,再到自立的合理规律,才不至于产生“拔苗助长”现象。而表面上动作“统一规范”,实则缺乏动作过程的韵律美感对教学来说是一种危害。因此,在民间舞蹈教学当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不断加强学生对舞蹈动作过程的训练体验,可以很好地使民间舞蹈的特性更加突出,使民间舞蹈的韵律美感与风格特性得到完美发挥。
除此之外,强调民间舞蹈动作过程的训练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因为不同舞种、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运用过程和处理方式。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又需要不同的引导方式。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某一个引导方法不一定能够完全适用于所有民间舞蹈的训练。具体的方式方法要由实施教学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不断适应民间舞蹈教学的更高要求。这对教师的洞察力、总结能力和提高的能力的要求就更高。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勇于开拓,不断地否定和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一定能够找到一把把引导学生的“金钥匙”,研究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更好、更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人才,使我们的民间舞蹈教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昕.从旦周教师蒙古族舞课透视中央民族大学民间舞教学[J].北京舞蹈学院期刊学报.2007年第1期.
[2]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演讲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马力学.中国民间舞教材及教法[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7月第1版.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