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民族音乐与普契尼歌剧音乐的交互影响

2009-04-15 08:10于秋阳
艺术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图兰朵普契尼民族乐器

于秋阳

众所周知,普契尼的《图兰朵》堪称东西方音乐与文化的完美融合体。毋庸置疑,对《图兰朵》中的中国民族音乐要素的深入细致地挖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西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普契尼的众多歌剧中,《图兰朵》是在西方音乐界最具争议的一部鸿篇巨著。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深刻地意识到谈论其与中国民族音乐的交互影响这项工作的艰难。然而笔者坚信,中国民族音乐与普契尼歌剧音乐的这种交互影响是现实存在的,意义也是深远的。歌剧《图兰朵》的剧情,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的“危险所在之处,也生成着解救”。笔者认为,这种思考尝试可以作为音乐创作和研究的一种路径或是一种声音,并在这种中西方音乐不同的传统“对话”中生发出音乐艺术的新种。

一、中国民族音乐与普契尼歌剧音乐交融的发生与可能

音乐艺术的永恒魅力就在于它是无国界的,尽管人们的音乐审美维度很大程度上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各民族之间的传统音乐理性中也存在着某些共通的东西。这种共通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适应成为可能,所以音乐的多元和融合是辩证统一在一起的。对于普契尼来说,以中国皇宫这一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特殊产物为背景,以中国公主图兰朵、王子卡拉夫、侍女柳儿三人物为主线,成功地演绎了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情,在神秘的东方背景下描绘出了一个充满人性而又离奇曲折的爱情故事,这是难能可贵的。

作曲家在作品中直接引借中国的旋律曲调和音色,这是西方音乐家融合中国音乐语言因素的另一个思路,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结合,而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便是西方音乐家关注中国音乐语言的首选对象。具体表现是:普契尼在歌剧《图兰朵》中,特地选取了18世纪末英国人巴罗的《中国游记》中用五线谱所记录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和《妈妈娘好糊涂》等曲调的旋律,使之作为该歌剧的重要音乐主题,加之传统乐器的使用,使得歌剧《图兰朵》中的中国旋律在运用中巧妙而不留痕迹,恰切而不显附会。

二、《图兰朵》:中国民族音乐与普契尼歌剧音乐的交汇点

在欧洲乃至西方,《图兰朵》(Turandot)是为数不多的讲述中国故事的歌剧。《图兰朵》是歌剧大师普契尼歌剧创作的封笔之作,是普契尼最后的也是最不同寻常的一部歌剧,歌剧本身又是一部含有深刻东西方文化交流意义的音乐作品,它代表着作曲家不断尝试拓展自己艺术表现领域的顶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歌剧《图兰朵》是中国民族音乐与普契尼歌剧音乐的交汇点。

在歌剧《图兰朵》长达4年的创作过程中,普契尼所倾注的心血超过了他过去的任何一部歌剧,它深刻体现出了东西方音乐文化和音乐审美意识碰撞的力量。很多音乐评论家甚至认为,《图兰朵》非常有特色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普契尼在《图兰朵》中选用了中国民谣《茉莉花》的曲调,赋予该剧浓郁的东方韵味,但又不失意大利歌剧的传统风格,大胆地使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性旋律与和声,同时也几乎囊括了普契尼所有创作的风格特点,因此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高度。

歌剧《图兰朵》用一种追求浪漫的心态去感受和建构这所谓的东方风格、东方情调及历史环境,其完美的音乐色调、多种因素的巧妙结合以及创作思维上的大胆突破,使得该剧在奇光异彩和隽永魅力的表达上得到了价值永恒的提升。

三、中国乐器在普契尼歌剧音乐中的拓展与应用

西方对于中国乐器的兴趣由来已久,歌剧创作大师普契尼对“中国乐器”一向也是情有独钟。在乐器使用上,在第一幕中锣、鼓等中国乐器即被呈现在舞台上,在音乐和视觉效果上具有双重冲击的功能。在音乐的进行中,也时常能听到中国鼓、钗、钹等音响,这些中国民间传统乐器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图兰朵》音乐的中国民族韵味,使观众的听觉期待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剧中最著名的唱段是卡拉夫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是卡拉夫在要求图兰朵猜其身份的那一夜所唱。而《今夜无人入睡》更是歌剧《图兰朵》中经典中的经典。在这里,笔者想重点谈谈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今夜无人入睡》。女子十二乐坊运用民族乐器二胡演奏了普契尼著名歌剧《图兰朵》中的那首有名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Nessun dorma),使人耳目一新,更感格外韵致。在运用二胡演奏的《今夜无人入睡》中,中国民族乐器卓越高超的技巧使乐曲的内容显得更为丰富。女子十二乐坊敏锐地抓住了普契尼歌剧中的“中国情结”,大胆地进行了尝试。经女子十二乐坊精心演绎的《公主彻夜未眠》,从哀怨舒缓的二胡、竹笛、鼓音、琴音协奏开始,逐渐增加声部,犹如从画中某一点的特写逐渐引申成全景一般,使人深感出于情境之中。整首乐曲给人一种激动而又撼人魂魄、哀怨之音不绝于耳的感觉,同时又暗含着无限的生机和希望。接着出现的大段华彩乐段将由超越死亡而产生的激动之情再一次倾诉。另外,乐曲的最后部分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族乐器的超群绝伦的技巧。在《今夜无人入睡》中,女子十二乐坊注意充分发挥民族乐器的表现技巧,当主题最后一次在高音区出现时,用清亮的笛音来衬托旋律,将北京城的子民彻夜不眠也要设法找出答案的紧张情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尾声部分,以一系列高昂洪亮的四重奏结束,这一切都使人置身于图兰朵公主和王子终于在众人的欢呼和祝福下完成婚礼的景象之中。总体来说,运用这样大规模的民族乐器来演绎普契尼的《图兰朵》,在国内还是较少见的。成功与否姑且不论,笔者从中深刻地意识到,在这次中国民族音乐与普契尼歌剧音乐的碰撞和对话中,民族乐器应用的最大价值和优势在于:它总是能够深深地触及到人类的意识和民族文化之间的那种或明或暗的玄隐底色。

通过这种东西方音乐的统合,反映出普契尼歌剧艺术不断超越自我的创作精神。然而音乐的艺术创作似乎永在途中,只有这种中西方音乐的碰撞和对话中才能使得音乐创作常始常新。

(注:此文受崔杰夫《普契尼声乐作品演唱与教学研究》科研项目支持)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轩蕾)

猜你喜欢
图兰朵普契尼民族乐器
《图兰朵:魔咒缘起》: 金牌卡司难以挽救薄弱剧情
普契尼歌剧的戏剧性分析与解读
贾科莫·普契尼:歌剧界的泰斗
歌剧《图兰朵》的故事(三)
普契尼的自我评价
歌剧 《图兰朵》的故事(二)
歌剧《图兰朵》中女性人物对比研究李斐
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如何培养孩子对民族乐器的兴趣
漫话中国民间乐器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