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囡
内容摘要:满族音乐是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围绕着东北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背景的精密关系,满族音乐是得以传承的重要人文遗产。北方的自然环境是滋养满族音乐的土壤,文化是社会的生活形态,社会环境对满族音乐的影响以满族这一民族演变进步后尤为明显。
关 键 词:满族民族音乐 地域 文化 差异
民族音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说法能更精确地表现地域生态对民族音乐的影响:民族音乐指的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具有该民族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自然环境是滋养民族音乐的土壤,北方音乐的豪放粗犷,南方音乐的俊秀灵巧;高原音乐的高亢嘹亮,平原地区音乐的舒展自如等,都印证了民族音乐的地域属性。不同地域下的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在这环境下形成下的人的思想意识等,都和民族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然环境在民族音乐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民族音乐作为民族特性的一个方面,也依赖于自然环境。满族崛起于我国东北部的“白山黑水”之间,以“精骑射、尚勇武、喜渔猎、善歌舞”著称。有史可查的满族的先世、女真所创作的“渤海乐”,是建立渤海国后逐渐吸收高句丽后裔、夫余人和其他部落而形成的渤海族的音乐。渤海国初建时期,各部落尚处在原始社会晚期阶段,渔猎是其主要生产方式。以后由于和唐王朝的交流日趋密切,渤海国形成了国家政权中心地区生产方式农耕化的阶级社会文化结构,而边缘地区还保留着原始的土著文化。这可从东宁县团结遗址发现渤海时期平民居住的半地穴式居住址,和在渤海上京发现的地面建筑居住址的强烈对比而确认。渤海国文化曾极盛一时,这时的“渤海乐”大致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渤海贵族享用略有汉化的贵族音乐,如渤海贞孝公主墓壁画中的三个乐伎,他们手持的乐器,似拍板、箜篌、琵琶,这些是唐燕乐的典型乐器。这部分音乐融会渤海、高句丽、汉族音乐风格为一体后,不仅为渤海贵族服务,还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宫廷音乐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民间音乐。渤海土著人生活在北方的深山密林、江泽湖畔,严酷的生活环境和殊死的狩猎生活,形成了他们粗犷乐观、勇猛机智的性格。《隋书·乐志》载:“开皇初年(诸部),相率遣使贡献,高祖因厚劳之。令宴饮之前使者与其徒皆起舞,曲折多战斗之容”。公元926年契丹灭渤海后,移居契丹本土的渤海人仍跳传统的“踏棰”舞。上述形容渤海民间乐舞的记载,虽无从考察其音乐形态,但可以判断出渤海族民间音乐的生成与他们的性格和自然环境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自然环境也是滋养民族音乐的源泉,文化是社会的生活形态,社会环境对民族音乐的影响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尤为明显。满族传统音乐属东亚乐系,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三类。满族人民喜爱唱歌,世代传唱的民间歌曲记录着他们的古往今来、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题材包括渔猎歌、情歌、时政歌、仪式歌、儿歌等,也可根据体裁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和“呵咧”(小唱)。劳动号子的结构简单、旋律流畅、语言生动,主要是对以往满族人民渔猎生产、骑射生活的写照;山歌的曲调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有“夸山调”和对口赛式的“爬山调”等;“呵咧”主要反映满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有儿歌、摇篮曲、情歌、婚丧礼仪歌等。典型的曲目有《跑南海》《巴音波罗》和《靠山调》等。近年,音乐家们挖掘、整理出了渤海国时期传入日本宫廷的“渤海乐”中的一个乐曲——《新》,从解译后的乐谱中看,“曲调坚定有力,有劳动号子的特点。旋律音阶是以sol、la、dou三音列为核心的五声音阶,这正是现在满族民间音乐的特点。”这个乐谱以具体的音乐形态证实,渤海族民间音乐具有以劳动节奏为主和体现原始美的艺术特征。
文化作为音乐的载体,对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渤海国文化曾极盛一时,但自契丹灭渤海后,渤海故地空虚、遗民甚少,其文化遭到毁灭性破坏。渤海国亡后,“黑水后称女真,金源各族所从出也。”建立金帝国的完颜部源于“生女真”,起初他们生活在地处边远、气候寒冷的丛山荒野、江河湖泊间,生产落后、生活困难,仍处在野蛮阶段。但是他们孕育着自强精神,企望南迁,最后经过长期大规模的征战统一了女真各部,消灭辽王朝,建立起庞大的金帝国。此后,女真族呈多种文化状况,入主中原,并和上京地区的女真人以农耕文化为主,逐步与汉文化结合进入文明社会;而留在东北地区其他的女真人仍以渔猎、畜牧文化为主。
不同地域下产生的民族音乐的不同,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这种地域差别不再是静止的,而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在这动态的过程也就是文化的扩散过程中,满族音乐不断融合演进,逐渐模糊了地域的界限。原来的地域也会侵入一些外来的民族音乐因子,于是就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赞成这种融合,因为艺术音乐是无国界无地域的,它的发展是艺术本质的必然;另一种观点是极力反对这种融合,认为这样不加阻止必使民族音乐遭受灭顶之灾。依笔者看来,出现这两种强烈的分歧也是必然。民族音乐的生死攸关在每一个有着民族自尊心的人心中都会占据重要位置。一个民族能否存在要看他们的躯体和灵魂两方面如何而定。在满族音乐上,一方面金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效仿汉文化,让“乐”为“礼”服务,便极力吸收辽宋音乐,使其典礼音乐、祭祀音乐丰富完备,并形成较完整的礼乐制度和治乐思想;另一方面,因为过分地推崇汉文化而淡化了女真文化,女真族音乐也逐渐被人们淡忘。
“科学是民族的躯体,而艺术就是民族的灵魂。在我们追求物质文明的进化与科学的发展和谐共进的时候,更不能忽略了艺术进步。”满族音乐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组成部分,必然会在物质文明演进的过程当中受到影响,重要的是我们务必要将满族音乐中的精髓传承下去,以与时俱进、吸纳开放的姿态来面对,与其他音乐互相吸收、互相借鉴。只有这样,满族音乐才能在艺术的殿堂和民族的文化中永葆生机。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轩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