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原
内容摘要:高校美术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现阶段高校美术办学力量的加大,带来课程设置、利益导向这些问题在学校本位层面上的不足。另外,从学生本位出发,学校是否能最合理地定位高校美术教育,尊重学生个性,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及发展等。作为高校美术教育的参与者,应该深入思考这些现象,以求在探索中有效地改进。
关 键 词:高校美术 培养目的 艺术创作 个性
近年来,为顺应市场和教育体制的要求,大多数综合院校成立或扩大美术院、系的办学力量。在高校教育中,美术教育的地位逐渐被广泛重视,然而,在有些院校这种重视还大多是思想上的。从目前情况看,除了一些专业性的高等艺术院校,其他一些普通综合院校中的美术教育基本沿用其他学科的模式和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改革尚在发展与进行中。
一、课程教学与评价的调整
美术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和创造能力。美术不像其他学科那样较容易通过一个简单的考核标准进行衡量。美术教育也不是以简单的传授知识内容为目的,而是应该把开发学生的思维作为重点。
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热情,按照自己的想法遵循艺术表现的规律,这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有些时候教师过分干预,反而会使学生一味按照教师的模式和思维走,丢失了自己的个性创造。而有些教师过分放松,又令学生无法知道自己的方向,不能够正确且自信地辨别自己。所以教师的鼓励、指导要精炼,要有启发性,并且要会一点“四两拨千斤”的本领。在课程教学中的评价环节,教师也要学会多了解学生的意愿,不要以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和定夺。
二、利益导向引领办学宗旨
目前,高校美术教育在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盲目且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学宗旨,表现为基础教学不被重视等一些情况。比如,选择国画、版画的生源逐年减少,美术基础理论学科的生源更少,而实用技能学科的生源则越来越多。由此看来,理顺美术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去主动适应,使市场经济的社会需求和变化的压力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活力和动力。
美术教育的效益是具有全面内涵的整体概念,包括政治效益、经济效益以及文化效益。它由自身的规律决定,所以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不能以某个学科、某个技能单位短期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更不能以此代替改革发展的方向。美术教育必须坚持把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原则放在首位。
三、确立良好的学校培养目的
高校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学校应该对学生的文化关注点进行有效引导。一般情况下,高校美术专业的文化录取分数相对较低,而一些学校又较少开设人文素质和艺术欣赏之类的课程,这种不够重视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和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美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薄弱,审美能力欠缺的后果。
艺术创作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艺术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是高校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过多注重对艺术规律及基本技能的模仿性训练,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缺乏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艺术实践能力,致使教学双方都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惰性,产生基础课、专业课与创作脱节的现象。
探索性习作是学生初步探索个人表现风格过程中的实验性作品。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学生作品会出现面貌不成熟、不稳定,甚至有一定模仿性的情况,而正因为它的实验性,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态、大胆尝试,教学也更具有鲜活性。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艺术喜好和个性特征,自主地选择表现方向,进行艺术探索。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自我审美取向,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语言,这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实践能力的形成。
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缺乏创造型美术教育,忽视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当前美术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所谓创造型美术教育,是指将理论、方法与美术创造的规律、方法结合起来,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开发美术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创造性美术人才的新型教育方法。一些高校的美术教育目前正缺乏这种教育,而普遍带有一些“画匠作坊”式的色彩,重视临摹写生,传授技法大多是对实物的再现性摹写,割裂基础训练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一些学生创作出来的也多是客观世界的再现,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适时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把对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课程当中,注重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肯定学生的大胆创新。
五、学生个性的培养
大学的学习阶段应该从一开始就在尊重个人感受和个性特色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在这种个性思维方式的支配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涉猎,以真情实感的付出来培育这种个人意识。在以后的艺术实践中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觉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和个性的表达方式。
学生意识的养成、创造性的开发、审美层次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从教学的起初阶段就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将具有个性特征的创作意识的培养融入基础教学之中。每个年级都应该尝试开设相应的创作课程,以创作带动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明确自我价值的存在,锤炼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强调作品整体的概念,不断完善组织、建构完整作品的能力,这将对他们进行创作实践起到有机的衔接作用。
以上几方面,我们关注了学校、课程以及学生。但是,教师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人物,除了基础的教学,还需要更多地思考总结,尤其在高校美术教育领域,要能及时发现课堂上学生灵感闪现的火花,觉察学生独特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并给予相对准确的把握和及时明确的指导。在教学互动中,教师不仅要授人以渔,还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并且继续在教学中思考,在思考中努力探索高校美术教育的新兴之路。
参考文献:
[1]周曙华.论美术教育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J].美术观察,2005.12.
[2]张健伟.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几点质疑[J].美术观察,2002.6.
[3](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上海外文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轩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