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重在以德为本

2009-04-15 08:10赵雅杰
艺术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美学音乐教师

赵雅杰

内容摘要:现代教师的“德”有两层意思:一是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为师之道的知识博览性、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二是对学生施以德教,引导学生树立优良的道德观和正确的学习目的。其主要的根源还是教师的身体力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心理。

关 键 词:师德 德育 和谐教育

德的概念来源于儒家思想。尽管我们在校园内,在教书育人中,经常提到对学生的教育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口号,其实这类口号均是针对教书育人的,并不是指教师队伍建设。

从某种意义说,教师的待遇与地位提高了,尊师爱教成为风气,但不等于教师的自我修养都加强了。创建和谐社会,教师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那就是要求教师要不辱使命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怎样去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重点还是教师本身素质影响,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的素质修养,还有一个责任心的问题,关键就是一个“德”字。提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师本身就要在“德”字上进行必要的修养。所谓 “德”,具有很广泛的含义,属于教学艺术的一种元素。大学时代的年轻人与中小学生有着本质的不同。现代的价值观是很现实的一种观念。我们要当一名称职的、让学生都认可的教师,首先要从自我做起,德艺双馨,才能在为人师表上受到学生的尊重。具体来讲,教师如何以德治学,需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立德自修

德是美学里很重要的一种人文现象,涵盖着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时时刻刻的表现。美德,就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优于常人的一种表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主张代表范畴的“美”和代表道德范畴的“善”结合,他的这个“美善统一”的审美主张成为儒家音乐审美的重要标准。他把“美”和“善”这两者作为音乐审美的两大原则,具有历史独创性。而其思想的内核仍是儒家的一套伦理道德理论,以音乐为出发点,为治国平天下提出一套较为系统的有创见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每一个阶级的德既有差异,又有不同的标准。作为人民教师,最优于别人的美德就是自省其身、无欲施教、全心奉献。有了这些还不够,立教之本,重在每天要自我反思,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奉献出有理论、有实用价值、有研究成果的教学资本。为了做到这一点,注重自我修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德育,首先就要教师做到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哲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它们强调课堂纪律,让学生注意听讲,认真做笔记,或者在器乐练习时强调保证时间。但当老师的如果随随便便,讲着课打手机,联系一些与教学丝毫无关的事情,显然就是一种缺乏师德的表现,学生也就不会遵守老师订下的课堂纪律。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圣人”这个等级,他就可以用人格美来影响社会风尚了,并且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他说:“圣人,百世之师,伯夷、柳下惠是也。枚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孟子·尽心下》)伯夷、柳下惠之德,使百世之后的人为之感动奋发,这就是“圣人”的人格魅力教化天下的功能所致。孟子强调了人格美的这种功能,强调“圣人”的人格魅力可以影响社会风尚,让人们效仿。这是孟子美学的一种重要思想,强调“人”的“德”的优秀才是一切美的发端。当然了,孟子把“圣人”的这种美德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就是他所谓的“神”:“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他所指的“神”是指人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教化天下的精神境界,是孟子理想世界的一种追求。

二、立志自强

立志是人生最高境界,也是美学注重研究的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审美的一种现象,人们的社会实践都具有自我意识和功利思想,揭示人的行为目的及本质特征是识别人性的重要方式。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是非得失,恐怕世上较少有最超脱、最漠然的人了。当教师的,首先要在教书育人中尽可能地做好教案,备好课,教好书,让学生可以自觉受益。这只是一个低标准的要求,立志并非是一位教师个人奋斗的目标,而应该把奋斗的目标锁定在对学生的思维启发上。而我们的立志,恰恰可以胸怀大志,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自己的追求,最终才可以达到目的。而这种抱负正是青年学子所必备的一种品质。

立志教育事业,也是人类传播知识、教诲学子的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人们在知识传播上,除了社会功利作用,重要的还是知识的延续和知识的认识、改造自然的需要。这是一种意识的能动性公益行为。人们总是要按照自己积累的经验、目的、理想去改造世界。然而“客观世界”始终按照自我的轨迹运行和发展着,这就需要人们通过“授业”的途径,把上一代无法完成的任务,转变为知识移交给下一代,毋忘使命,让他们继续努力。只是,人们在改造或驾驭客观世界或改变客观世界时,往往会碰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马克思《资本论》)。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理想,就必须深入研究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使自己的目的、理想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并在实践中克服一切不利于实现自己的目的、理想的条件,发展和创造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目的、理想的条件。为此,就需要把成型的经验融汇成知识,让后世有所感悟,有所借鉴,有所选择。

很多学者认为,虽然美学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但要教导学生,无论你的音乐水准多高,业务多么精通,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你的奋斗目标始终处于自我的状态里,而你的乐感也会因缺失良好的道德修养而没有了灵魂。

三、立言求新

从古至今,诸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先哲,皆著书立说,把自己悟到的哲学思想传授后世,本身就具有教化的意义。著书立言,在科研上有成果,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从学者的角度钻研所从事的专业,才有一个较高的境界。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不是一句空话、套话、假话,必须实实在在推行下去,并且有研究成果,施教有所创新。笔者认为,世界上很多音乐大师,他们一边研究着音乐审美原理,坚持音乐创作,一边又忙于教学,既著作等身,又桃李满天下,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很多都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完全用在课题研究上了。从美学角度来说,“音乐是通过乐音的选择和结合来表现或激起内心的情感和情调的艺术。”(梯尔希)而我们的艺术教学的对象并不是自己,而是所有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艺术与教学,两者不可分割、互相依存、互为辉映。这样,才能让的教学质量步步提高。

对于现代的教师,德育是一项很难用尺度衡量的计量单位,可以说是无形的,不可捉摸的。只有同学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才能逐渐显现出来。可以说,艺术系的学生具有的艺术感染力,很容易敏感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又是假恶丑。笔者在教学中就发现,每当上音乐课时,有些同学的心情就极为欢愉,甚至有的如果家庭发生某些变故,他也会在那一刻变得心情亢奋,性情可爱。究其原因,音乐的审美过程,能够让很多人达到忘我的境界。音乐的审美过程也是对人的心灵具有良好的抚慰、催化作用。如有的专家所说,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审美的聆听”过程。人们通过对音乐的审美聆听,获取到优美的旋律以创造意境,并把内心的某些不快的情绪释放出去,或者冲淡了许多,人的心态专注于音乐声中的调节作用就十分明显。尽管欣赏音乐时,偶尔还会坠进现实中,那些音乐的美感的旋律,仍然丝丝缕缕地在牵挂着你的思维,可以让人暂时忘掉烦恼。正如某位音乐大师所说:“优秀的音乐就是好的品质,让你的灵魂得到净化。”

教师的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还有苦口婆心的说教,都无法取代音乐影响人们的性情的作用。从美学角度,音乐也属于教化人向上的一种因素,或让人自信而亢奋,或让人沮丧而悲伤,或许这正是音乐魅力的特点。大家所熟悉的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第六交响曲》(“悲怆”)中用大管沉闷的音色、微弱的力度、迟缓的节奏和盘旋在不稳定音上的旋律,营造出惨淡的气氛,暗示出乐曲悲剧性的内容。当我们欣赏到这部乐曲时,心情会一直有压抑感。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降B大调第一交响乐》(“春天”)的引子里,流动的旋律明丽而畅快,充满生机,马上会让人感受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春风似乎轻轻抚摸着我们的面颊,暖意的天空几丝白云飘过,好像小草已经拱出土层,人的心情会马上感觉开朗起来。

作为教师,应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古往今来,知识就像食粮,总会在新旧交替中不断更新。仅从音乐美学流派来讲,从发端至今,诸多流派争当主派学说,一时风云乍起,有什么艺术美学、移情美学、美学的表现论、格式塔心理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等,这些美学观点,虽然大体上离不开音乐美学的基本元素,但大都有自我的理论观点与论点。尽管我们乍一接触有些茫然,但很快就会发现,音乐的审美意趣是人类的共同观点,也属于全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师以德施教不仅要依靠音乐的魅力来引导学生的兴趣,更需要教师立德立言,用师德来启迪学生。在艺术的圣殿里,坚持提升人的精神素质,促进个人学业出色完成,体现个人的价值,以优良的品质来创造自己的艺术成就,并为之不懈努力,最终获取成功。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

猜你喜欢
美学音乐教师
印花派对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纯白美学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音乐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