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智障孩子的心灵

2009-04-14 08:46何胜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智障儿童心理辅导

何胜琴

〔关键词〕绘画疗法;心理辅导;智障儿童

辅导对象

小艺,女,1995年生,先天愚型儿童,经WISC-R测查,总智商为41,智能水平为“下下”。

问题主诉

沉溺于写字、涂鸦,每天“埋头苦干”,不愿意与人交流。有选择性障碍。平时住校,周末回家,家长反映孩子越来越不喜欢说话,担心孩子有自闭倾向。

辅导前期的日常表现

情况一:晨训自由活动后,小艺蹲在地上,把头埋在两膝间。铃声响了,其他学生排队准备回教室,她依旧一动不动。当我过去拉她时,她才抬起满是泪痕的脸告诉我:小陆推她(小陆是她的同桌)。我问她:“疼吗?”她没说话。于是我把小陆叫过来问怎么回事。小陆低着头也不说话。最后其他学生证明是小陆把小艺推倒了,于是小陆向她说了“对不起”,这时,她才跟我回教室,路上我再问她:“疼吗?”她摇了摇头。

分析:遇到问题比较消极、被动,希望老师去关注她,而不善于主动求助。

情况二:课间,小艺带着哭腔告诉我:“叶春把黑板上的字擦掉了!”(那天轮到小艺擦黑板)当时我正写教后感,也没当回事,只是简单地说:“擦了就擦了!没关系!” 等我再抬起头时,看到她又趴在桌上流眼泪了。

分析:个性较固执、难以变通,当无法从老师处获得帮助时,以哭泣来发泄。

情况三:又是一次擦黑板事件,这次叶春又去擦黑板,擦了一半,小艺就去抢黑板擦,非常强硬地说:“我擦。”叶春很顽皮,就是不给,继续擦。小艺见抢不过来,蹲下来号啕大哭!

分析: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次她采用了较为积极的做法——把黑板擦抢回来,说明其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初步意识,但是没有成功,这对她的心理打击是比较大的,所以才会大声地哭起来。与平时趴着流眼泪的行为相比较,在情感宣泄上更激烈。

情况四:中午其他孩子都去操场玩了,我看到她趴在桌上抄写课文,就提醒她下去活动活动,但她没理我,还是只顾自己写字。于是我提议:老师和她一起去玩?这时她答应了。到操场上和我一起玩“斗牛”的游戏,玩了一会,我看她心情很好,就鼓励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她才玩了几分钟又坐到我身旁。于是我又叫了几个学生让他们与小艺一起玩,我在旁边看他们玩追人的游戏,一开始小艺看上去还是比较高兴的,但当小伙伴走到操场另一边去时,她没有跟过去,而是一个人又坐到旗杆那边。

分析:与他人交往时她需要别人安排活动,并不断地关注她,不然她就没有兴趣。

情况五:本周因为她脚上生疮在家休息。晚上我打电话问她在家的情况,顺便聊了一会儿:小艺有好朋友吗?她想了很久,告诉我说:“有的。”我问她是谁,她说:“馨儿。”我又问她:“还有没有,比如班级里的同学?”她又想了很久,然后说:“没有了,馨儿是我的好朋友。”

分析:平时没有感到她与馨儿特别好,由于两人都是住校生,所以放学后有一定的相处时间,但交流也不多。所以当时我有点奇怪她的话。后来了解了一下,才知道有时候馨儿不听话离开休息室时,阿姨会让小艺去劝她回来,或者带她上厕所,好几次馨儿都很给小艺面子,所以让小艺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情况六:当学生们平时表现好时,我会给他们发奖品,因为小艺最近表现突出,我让她第一个挑奖品,但她在那儿磨蹭,不管我怎么提示,她就是不拿。我实在没耐心了,就拿了一样递给她,她这才接住。这样的情况还表现在很多事上,只要是让她选择的事,她要不就看我,要不就低着头不讲话,从来没有一次自主选择过。与她母亲交流,发现孩子在家也是如此,一般都是家人给她什么她就拿什么,从来不自己拿。只有吃菜时会挑肉吃,其他什么事都需要别人帮她准备好。

分析: 从小家里就很宠她,因为她有残疾所有的人都特别迁就她,只要是认为她需要的物品,家人都会提前给她准备好,所以她从没有自己选择过什么,或者说争取过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说,她没有渴望的东西,生活中缺少向往和目标。

问题总结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小艺的自闭倾向并没有家人提出的那么严重,但是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与人交往、个人实现方面比较欠缺,容易被人忽视。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其个性原因、家庭以及青春期心理变化等因素有关:因为个性比较偏执,加上从小家庭的过度保护,导致其生活中被动、消极,过于依赖他人,同时缺乏同伴交往技巧及交往的成功体验。

辅导策略

由于与小艺进行语言交流非常困难,她很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又鉴于其平时喜欢画画,所以我采用绘画疗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预期在绘画治疗中逐步提升她的自我意识,增强她的心理能力。同时,每周与其家长进行交流,互相了解孩子的在家或在校情况,并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相应的指导。

辅导过程

每周一次,提供绘画工具,不设要求,让她随便画,画完了就与她一起聊画的内容,单次辅导时间40~50分钟。

第一阶段的辅导

每次画画,她速度很快,但用笔很粗糙。

图1:房子、树、人,并列式构图(正常孩子四五岁时的构图方式)。其中树只有树干,而无树冠;人只有头,五官完整却无身子。这是孩子先期画的一幅画,是典型的房树人的测试画。这幅画非常简单,除了房子很完整,树和人都是不完整的。一般来说,树干和树冠的匀称、比例适当代表一个人发展平衡,而她省略了树干,也可以说是她自身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隐性表现;省略了人物的身体,代表其适应能力差,学业成就低,或者存在严重的心理困扰。

图1

图2:画了一所房子和一个花坛。细节:烟囱在冒烟,门口有一条小路。这次的房子跟她以前画的有所不同,在画完整幅画后,小艺在门前添了一条小路,我觉得这可以预示其内心其实是希望与别人交朋友的,只是因为交往不成功让她感到失望所以慢慢地不想与人交流了。当我们在聊天时,我说:“这儿有条小路!”小艺告诉我:“可以走进房子里。”我又说:“除了进去,还可以……?”她明白了我的意思,说:“还可以出来。”并显得很开心。

图2

图1和图2都有房子,而且房子的形状是一样的,都有烟囱,且方向右倾,房上有窗,有门。根据房树人原理,画房子被认为是自我画像的一种象征意义,其中也反映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从小艺的画中可以看出,她的房子强调烟囱,说明其过分关心家里给予的心理上的温馨需求;而烟囱冒烟的方向又多是从左到右,表明她比较保守。房子上虽然有窗有门,但她的窗户普遍都非常小,而且所画的门都是关着并上锁的,反映了其比较害羞、封闭,自我防卫性强。

第二阶段的辅导

画面中出现人物,聊天时内容有所丰富,有时会主动和我说自己周末在家的情况。

图3:内容比较丰富:树和房子是整幅画的背景,画的主体是四个人,一人在跳绳,其余三人各干各的,零散分布。小艺说,跳绳的是她自己,但没有说其他人是谁。

图3

图4:还是画了四个人,但这四人之间有目光的交流。背景有房子,天上有云,日月同辉,纸的底部画上了草地。在聊这幅画时,小艺话比较多,显得很兴奋!

图4

分析:图3和图4的构图内容差不多,但从细节上可以看到一些变化:图3中的人物彼此间是没有联系的,虽然四人都很开心,但是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图4中,作者在人物的头发方向,手与手间的距离以及目光的方向上作了处理,让我们看到四人间的关系是和谐的,预示其与周围人的交往关系由以前的生疏变得友好起来,而事实正是如此,那段时间里,小艺与同伴的关系有了较大突破,我经常看到她与同学一起画画、看书,在人际交往方面显得比较积极、主动。当然,这两幅画虽然非常完整,但是仔细一看人物都没有脖子,正如张同延老师说的,没有脖子预示着绘画者社会适应能力差,这点在智障儿童身上也是一样的。

第三阶段(辅导后续情况)

目前小艺日常情况稳定,在与人交流上虽然不主动,但能较好地应对,即使是陌生人与她聊天,她也能友好地说上几句。和同学的关系比以前亲近一些,依然有偏执的行为,但能较快接受他人的劝告,家人对她的表现比较满意。

图5、图6是小艺近期的两张画作,画面的结构合理,色彩鲜艳。两幅画有着许多相同的元素:太阳、云朵、小鸟、木马、树,在小艺平时的无主题画中,房子是她必画的内容,但图6中她第一次没有画房子,我想也许以前她对家很依恋或者是内心中有追求安全感的需要,而最近因为她的生活比较充实,内心能量充足,所以她可以随心所欲地画自己看到的或想到的,而不再需要通过画房子来加强自己的心理防御能力。小鸟和木马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内容,这显示出小艺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增强了,虽然画“水果树”对于普通人而言有退行的暗示,但是对于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我觉得很正常。值得注意的是图6左侧的树有点儿特别,我发现它右边的树冠是破损的,当时和孩子聊天时,她的解释是:画错了,所以没画完。从她平时的画画的习惯,我知道她习惯于画对称,估计她画了左边的果子后,右边果子没画好,就把整棵树“丢弃”了。

图5

图6

辅导效果和启示

该案例历时10个月,其中暑假有2个月没有做。小艺的情况在学校里有有一定的典型性,这类孩子行为表现虽然不优秀,但也不会“危害”其他孩子,所以是容易受忽视的群体,教师往往不能关注他们的内心需要,导致一些原本容易疏导的情绪问题发展严重后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本案例中,尽管每次会谈的时间都在10分钟左右,但结合绘画疗法,加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从学生后期表现来看,具有明显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对于智力障碍的儿童来说,结合绘画或游戏治疗,更容易走进孩子内心!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湖墅学校)

编辑/于 洪

终校/李益倩

猜你喜欢
智障儿童心理辅导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社区融合教育点亮智障儿童的生活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迟开的花朵也能飘香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
智障儿童的有效识字教学策略探究
浅析如何对中重度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