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表现手法和艺术主题评析

2009-04-14 03:15王清亮
电影文学 2009年24期
关键词:政治哲学良知正义

[摘要]50年前的一部经典作品《十二怒汉》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作为伟大导演悉尼·卢曼特的电影处女作,该作品中运用了大量巧妙的艺术手法把纽约派导演所特有的写实和知性风格带入美国电影世界。在不足40平米的狭小空间内,导演演绎出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艺术创作手法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仔细研究。另外在电影表现主题上也达到了一个少有望其项背的巅峰高度,“政治哲学”被作为独有的标签永久地保留在这部经典的作品上。

[关键词]空间演绎;政治哲学;人性;正义;良知

对于1957年获得柏林金熊奖、195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十二怒汉》,在空间运用和人物塑造等多个角度阐释了自己作为经典的理由。从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创作手法去追寻这部作品的独到之处,可以使我们理解和认识电影创作的技巧和灵感。该作品的出奇之处首先在于空间的巧妙设计和运用,使得观众往往在电影结束之后的回味中才开始意识到,原来自己欣赏的空间一直局限于可能不到40平米的狭小空间中。

一、从有限转变为无限的艺术

(一)角度切换的魔力

观赏过这一经典作品的人们都会为导演别出心裁的空间设计与运用所感到惊讶与赞叹。导演选择封闭的投票空间作为整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的惟一拍摄场景,是有着自己的道理的。当我们观赏完整部电影之后,我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对人性和司法制度的认识和思考过程之中,所以只需要这样一个狭小的封闭小屋就可以把主题表现得一览无遗,也就是说不需要过多的空间和场景,就能实现之前电影大量的外景,甚至人工布景花费数以百万计的金钱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实现的影视效果。导演这么做有着一定的道理和积极的意义。原因可以这样分析。首先,可以节省大量的社会资源,对于将对电影的制作成本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其次。这种做法本身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挑战,运用完全不同以往的创作手段,可以使得自己的作品尽显别致与新奇,这也是吸引观众的一种新方法。

但是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却是需要巧妙的设计和构思来弥补空间和自然条件的不足,克服如此狭小的空间局限。摆在导演和其他工作人员面前最直接的问题就是防止视觉上呆板情况的出现,如何把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的舞台,导演的智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拍摄角度的空间转换。摄像机的角度转换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远景近景的交替使用反复出现。另外人物的走动也打破了死板、沉闷的空间布局,利用卫生间、环形会议桌、几面临街的窗子,从不同的角度去展示同一位置的人物,实现了克服沉闷、枯燥视觉效果的目的。因为镜头的不断转换,避免了传统意义上的表决景象出现。

(二)凸显主题的最好方法是对比

《十二怒汉》的主题非常深刻,也给人巨大的心理震撼,人性、生命、良知、正义、偏见、性格、生死、对抗与合作在这个舞台上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与表现。从故事一开始作品的第一主题就直截了当地进行说明,对一个未成年的男孩进行有罪还是无罪的判决,决定权交给了12位互不相识的男人手中,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想法,对于这次判决的动机和结果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别。所有的这些差别也就意味着不同思想和人物的对抗,在需要的时候也会出现彼此的交叉合作与支持。展现人性的多个方面,决定社会个体的生死,司法制度的优势与缺陷,在这个小小空间里就可以全部实行。因为相对于这个主题来讲,场景和布局已经是第二位的了,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可能在同样狭小的空间里实现彻底的转变。导演的独具匠心在于,用极其鲜明强烈的主题来引导电影的前进方向,而把从属于或者说是为主题服务的场景变成了一个只需要存在而不需要复杂的客观条件。

一个闷热狭小的空间,让人心烦意乱的判决室,一个充满着各种激烈思想碰撞和人性抗争的活动空间对于整个电影,甚至对于电影中的被告都已经足够。因为不管是生是死,是正义与良知获得胜利还是偏见与冷漠成为共识,只需要这样一个小屋子就能够实现。导演要教给我们的也许就是不要过分地关注人自身以外的事物。

(三)人物是电影生动的最主要因素

利用人物的表演,吸引观众实现“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达到克服空间场景局限性的手法是本片极为成功的一项尝试。《十二怒汉》有时候也可以看做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木偶剧。场景只是一个简单的陪衬。利用想象就可以弥补场景以外的东西。而关注的重点在于台上的人物和情节。12个有血有肉的男人,分别表现不同的个性和思维方式,乃至兴趣爱好、职业家庭等等。这些来自于不同背景的表决员注定要为这场判决发生激烈的碰撞。故事中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些人物:一直希望尽早结束判决的棒球爱好者;性格友善充当和事老散发咽喉糖的男人;因为天气炎热而心情暴躁的家伙;始终关注股票情况的经纪人;因为自己儿子离家出走而迁怒于人的倔强父亲;思维敏锐、支持正义的睿智老头;一开始就是反对集体、坚持己见的“异类”男主人公等等。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角色和判断,他们之间的对抗与合作也就赋予了这部经典作品以鲜活的生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每个观众都可以在其中一个人物身上投射自己的影子,把自己的逻辑推理渗透到故事当中,随着关注程度不断加深,有限空间的无限表现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独具匠心的情节设计与贯穿

剧情是否吸引人是推理和悬念类电影的生命线。如何把观众吸引到剧情之中,按照导演设计的方程一步一步解答下去,是每一位导演都需要全力思考的问题。《十二怒汉》的情节设计可以说是环环相扣、骤变迭起。为了造就经典、贯穿剧情的悬念、曲折反复的情节、众望所归的结局,从故事的开始就把观众强烈吸引。

(一)悬念形成不可预期轨迹

故事的开始,作为被告的小男孩作案证据似乎“已经铁证如山”,12个判决者只需例行公事地进行投票,宣布一个生命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就可以完成繁琐复杂的表决任务。炎热的天气、漠不关心判决结果的表情、似乎预示着表决随时可以结束,可是由于一个“异类”的出现,导致了急于结束判决、忙于自己事物的11人男人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但当11人同意被告有罪时,最后一个忽然说,“因为你们都同意,所以我不同意。1:11的局面形成,也就宣告精彩的故事从此开始,但是结局会怎么样呢?最后的结局会是多少比多少?这是存在于每一个观众心中的疑问。出现什么样的结局,由什么样的情节导致这样结局的出现,每个表决者的动机、意向会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悬念的价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二)曲折扮演吸引力助推剂

也许只有用峰回路转、曲折离奇可以把整个过程跌宕起伏的情形描绘出来。在整个剧情中,为了实现意见的统一,前后共进行了多达6次的表决,而且表决方式也可谓多种多样,包括举手、投票、口头表决等,表决的结果也是不断变化: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1比11,每一

次变化都意味着认真对待判决的人数在增加,也就使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在正义和良知的支配下最后一次表决终于实现了人性的和谐,大家统一认识,宣布被告无罪。由于故事情节设计得十分曲折生动,把故事开始出现的悬念演绎得多姿多彩,成为吸引观众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结局成为期望中着陆点

其实在表决的过程中每个观众都有自己支持的观点和理由,但是相信每一位观众的内心深处的最终期望还是被告的男孩能够成为无罪者。通过12位陪审员的角色定位。可以让观众在整个表决过程中实现自己想象中的权力,最后实现自己支持的观点;正义和良知的胜利也让想象行使权力的观众得以心理的满足。这也是该作品成功的一个原因。

三、判决和被告席由一个角色来承担

伴随着故事的结束,如何品味《十二怒汉》表现的主题成为每个观众需要思考的作业。对于该作品的类型定位也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最后人决定们用“政治哲学”来给这部经典定性。其实电影的主题可以说是非常深刻的,它反映的人性在正义良知与自私冷漠之间的抗争,以及对目前运行的司法制度合理与否的拷问。其实对于男孩的审判就是某种意义上人类对于自己的审判。在人性天平中,正义和良知一侧的砝码,我们自己是否真的能够保证多于自私与冷漠吗?电影主题带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非常丰富的。

康德说,世上有两样东西最使他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十二怒汉》展示的正是作为政治动物的人们心中最有价值的正义与良知,实现自己与动物的道德分界。作为该作品的主题可以用这样一个命题来阐释:表决别人的同时也在表决自己。虽然有的时候由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我们无法获得完全正确的认识,并进行合理的判断,但是我们需要把正义与良知放在每一次表决之前;我们需要学会尊重生命,原因在于它只有一次,生命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太多的不确定和偶然,那么让我们给自己以思考和分辨的时间。其实作为被告的男孩是不是真正的无辜,可能谁也不知道,也许现行的法律和司法制度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补充和完善,但是这些和我们作为人的本性是不冲突的,作为人就永远不能失去正义和良知。

[作者简介]王清亮(1966—),男,河南安阳人,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

猜你喜欢
政治哲学良知正义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论柏拉图“哲学王”制度的合理性
论柏拉图“哲学王”制度的合理性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良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