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

2009-04-13 02:38
黑河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教师应文章作文

唐 莹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更是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是如此重要,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普遍不爱写作文,总是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即便写也是千篇一律、语言无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在我看来,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脱离了生活这个源头。“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也就说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才能使我们的作文教学焕发光彩。可是现在的学生,整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生活单调,缺乏丰富的观察和积累,哪里能写出好文章来?特别是有的学生阅读太少,他们的课余时间早被作业挤得满满的,哪有时间读课外书?这样就断了学生写作的“源”。

那么,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我认为,教师应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感悟生活,接触社会。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不好作文,“没什么可写的”是一个主要原因。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只有真正融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多体验、多感悟,缩短课堂和生活的距离,才能丰富作文的题材,从而激发写作热情。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家里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收拾房间、扫地等;农村的学生也可以跟家长到田间劳动,使学生在劳动中得到锻炼。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野游、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总之,学生只有与社会生活亲密接触,才有可能写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来。

2.广泛阅读,勤于积累。

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写的这种关系,前人早就总结出来了。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学实践也证明,课外书读得多的学生,通常作文也写得不错。我们知道,写作需要生活的积累。亲身的实践是直接的了解和积累,阅读则是间接的了解和积累。学生的年龄、阅历、生活方式等决定了他们直接的生活积累是有限的、肤浅的,而阅读则可弥补此不足。因为书是各种各样的人对各种各样的生活的反映,是作者生活的积淀,智慧的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说,多读才能对生活进行无限的、深刻的了解。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拥有足够的“仓储”,受其浸润,才会较好地解决写作的信息输入问题,从而使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

3.学会观察,积累素材。

观察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扇窗户,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观察学校中的事物,又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观察课外、校外的客观世界,使之逐渐掌握观察方法,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小学高年级主要训练学生写成篇的作文。这时,他们观察活动的范围宽了,写作内容也丰富了。教师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访问等,使之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观察习惯。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把看到的东西写成观察日记,为写作积累丰富素材。

4.多读多写,勤于练笔。

多读多写是作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作家,都是靠着多读多练才走上文学之路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要使学生养成自觉练笔的良好习惯,教师就要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动笔兴趣。例如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也有倾诉的愿望,教师就可以鼓励他们经常写日记或周记,学会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当然学生的这些作品可能是稚嫩、简单的,但也是真实的、鲜活的。这比起那些杜撰“好人好事”来要好得多。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写多练。在作文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此外,还要使学生养成写作后修改的习惯。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除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教师在作文讲评时,应向学生示范修改的方法,并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修改、交换修改、小组修改、集体评议等,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写作后修改的习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相信,学生只要有丰富的生活基础,勤观察,勤思考,勤练笔,用心去感悟,就一定可以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

责任编辑李婧

猜你喜欢
教师应文章作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