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中毛泽东的舐犊之情

2009-04-13 05:29樊启金
文学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信天游毛岸英解放

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红色大剧《解放》正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热播,新浪网等门户网站也在同步播映。工余饭后,断断续续、反反复复地观看了头几集,不知怎的,“毛泽东的舐犊情深”几个大字涌入脑海,久久难以离去。

在以往众多的文学书籍和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叱咤风云的革命家的毛泽东,是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真正公而忘私的领袖毛泽东,是一个个性鲜明、有独立见解而常常胜利的历史人物毛泽东,是一个文思泉涌、书法一绝的浪漫诗人和严谨理论家的毛泽东,是一个家庭生活如“密藏”、儿女往往难求一见的神话了的三军统帅的毛泽东,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遭一些人指责为晚年有大错而喜欢与人争斗的被误解了的毛泽东。

《解放》在继承优良影视传统,弃“恶”扬“善”的基础上,一如既往地讴歌开国领袖、革命先辈、激情燃烧的岁月和战斗精神的同时,显然一改风格,突出了作为父亲、拥有丰富父爱之情的领袖形象新视点。

《解放》第二集开头的镜头,波光粼粼的延河岸边,巍巍的延安宝塔山下,毛泽东正在简陋的房子里,面对地图深深地思考着反抗强敌的方略。陕北乡村“后生”打扮的毛岸英,背着一小袋学习劳动生产的成果——小麦,来向父亲汇报。电视剧随即推出了一组“父怜子敬”的温馨镜头:毛泽东高兴地接待了儿子,听取了儿子的劳动汇报,老农似的品尝了新小麦颗粒,抚摸了儿子手上的老茧,赞扬了儿子的进步,语重心长地指点儿子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了解中国农民是基本功……

最感人的是毛泽东欣赏毛岸英学唱陕北民歌“信天游”那一段。两人不时相互搀扶,走在茅草丛生、崎岖不平的山坡上,毛泽东一边听着儿子高亢、婉转的信天游,一边又陷入了先前的严肃思索。面对儿子的不解甚至“心不在焉”的不得体埋怨,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不是心生怒气,而是面带微笑、亲昵有加地教育——“你这个孩子,怎么说话呢?我怎么能不听呢”?对儿子又摸又哄,还应儿子要求老老实实地准确复述了儿子所唱信天游的头两句:“山下那个延河水流向远方,全国的那个老百姓心向共产党!”

突然,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天空轰轰隆隆的机声,由小而大,由远而近,这显然是当时的延安罕见的。有着长期莫斯科留学经历和丰富现代科学知识的毛岸英判断是“美国B–24”轰炸机,惊奇地高喊“飞机!”随着俯冲而来的战斗机身影越来越大,戎马一生、身经无数大仗险战的领袖父亲,果断、迅速地推倒心爱的儿子, 死死地扑在自幼多灾多难的儿子身上,要用自己并不灵便的身躯为儿子挡住即将到来的枪林弹雨及所有生命危险,飞机俯冲飞过的大风激起的漫天黄土溅洒了毛泽东满身……事后方知是国民党空军上尉军官、飞行员刘善本,不满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的行为,驾驶最新美械装备“美国B–24”轰炸机起义,投奔延安加入革命人民阵营。面对身边工作人员惊问为何满身尘土,毛泽东没有将刚刚过去的“勇救儿子一幕”进行自我夸耀甚至作必要的解释,只是轻描淡写地呵呵一笑:黄土高坡在所难免么!

这一刻——“中国传统式”的“父亲救儿子”的这一刻,分明就是一位老农与年幼儿子同时遇险,老农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拼死搏击;分明就是一头老牛在看到自己的儿女——小牛,面临绝境或威胁,奋不顾身地英勇抢救……

鲁迅有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战机俯冲误以为炸弹将至的那一惊心动魄的时刻,不是警卫战士冲上来扑救领袖;不是20几岁、身强力壮的儿子扑救父亲;而是已时年50多岁、劳累过度、身体当时并不太好的父亲毛泽东,出于人类的天性、本能,凭借丰富的战场经验,英勇、果断地扑救儿子毛岸英……

爱自己的儿子,爱他人的儿女,爱全部的革命战士,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毛泽东的舐犊情深(又如第三集中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特朗采访前,犹如普通百姓般亲昵地背起幺女李讷的镜头),50集电视连续剧《解放》,用一串串感人肺腑的细节,成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典型代表的老一辈人民领袖、革命家们,在坚苦卓绝的奋斗中可爱可敬可亲的新一面!

樊启金,湖北省潜江市园林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信天游毛岸英解放
信天游故里靖边的《信天游》
咏退休族
信天游仍然是灵魂的有效方式
写给吼信天游的汉子
毛岸英修改《国际歌》
赤子情怀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的34天
“毛岸英”谈毛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