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主要结合今年我省就业形势,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梳理,并就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应对措施和看法。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思考
1.问题的提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整体形势严峻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与之相关联的是,就业机会相应减少。中国社科院于2008年12月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中说,2008年年底估计还有100万当年的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而2009年又将有有史以来数量最大的一届、近611万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也就是说,从全国来看,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2009年初,从我省召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传出的信息显示:2009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约21.5万人,比2008年增加1.6万人,再加上2008年尚未就业的2万毕业生,今年我省就业形势之严峻、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目前,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但造成人才浪费,而且影响社会稳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毕业生往往固守在“一线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却对基层单位的“求才若渴”置若罔闻。于是出现大学毕业生普遍感叹“就业难,择业更难”,用人单位却难以招到令人满意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怪圈”。那么导致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那些?怎样应对这种严峻形式和诸多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存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尖锐矛盾?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现拟就这些问题做一分析和探讨。
2.深入地探讨: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难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要解决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综合分析存在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种种现象和所凸显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全面理性的认识和合理、辩证地分析。具体来说,可以归纳出下几点:
2.1 普遍对基层就业兴趣不大
针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近年国家已经制定不少配套措施。例如: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进行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一扶”;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就业见习等政策陆续出台,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一部分优秀大学毕业生走出大城市,走进各基层。虽然如此,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依旧热情不高、兴趣不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大学生尤其是成长在城市里的大学生先天地害怕到基层吃苦;二是一部分原本就生于城市的大学生会因被人家说“在城里找不到工作”而怕丢面子;三是担心“沉”下去就再也“上”不来了,害怕自己一直就沉埋于基层第一线,可能干得再好也没有人注意;四是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其优惠性还不足够吸引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另外,不少大学生对于国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地贯彻也有所顾虑和质疑。
2.2 就业意向注重职业的稳定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还存在另一种偏好,那就是大多喜欢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学生更加注重职业的稳定性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大部分学生把“工作条件好,能发挥个人才干”放在第一位。许多人在面临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要求所选职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条件,将来能够有利于自己深造。
2.3 “新读书无用论”出现市场
“如鸡肋,心后悔,难就业:我们还要不要读大学?”这是2006年8月15日出现在新华网教育频道的一则新闻标题。看到这一标题,我们整个社会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在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新读书无用论”。在现在紧张的就业市场中,一些大学生感到迷茫,既然高学历未必等于高工资,正常理性的劳动力价值似乎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被扭曲了。因此有部分人开始提出质疑,既然如此,读大学又有什么意义?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得到的却未必令人满意。
2.4 “凡进必考”政策的路径性障碍
近年来,事业单位用人普遍落实招考制度,由于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各地进行考试的时间不固定,形式不统一,标准不确定,拉长了求职时间,增加了求职中的变数,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的路径性障碍。
2.5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依然较为严重
学生把目光主要投向经济发达地区,对正在崛起的较为发达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不是很了解,客观上造成就业区域狭小,就业机会偏少。一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自设藩篱,只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非高薪不去、非大企业不选,非省会城市不进。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加剧了就业困难的程度,就业指导、咨询、服务的任务很重。
3.理性地思考: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应对措施
面对上述存在于现今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种种现实问题,作为政府部门,要切实贯彻好毕业生就业政策。
3.1 高度重视毕业生资源,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工程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做到组织到位和服务到位。要贯彻国家和省的就业政策,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毕业生就业环境。
3.1.1 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要积极鼓励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求职,让他们成为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如是,则毕业生就业问题可能大大缓解。
3.1.2 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取消落户限制。企业吸纳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的,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3.1.3 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高校毕业生不仅仅只是一个被动的求职者,更应该是主动的职业创造者。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3.1.4 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建立和完善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见习制度针对的是回到原籍但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每年安排一部分未就业毕业生学习,提升就业能力。对在见习期间获得就业岗位的毕业生,见习期计入工龄。见习期满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高校毕业生,由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继续进行就业指导和推荐就业。
3.2 部门联动协作,增强各项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实效
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一是搭建就业平台,举办多种类型的招聘会,如定期开办人才集市、综合性大型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委托招聘会、网络招聘会、毕业生校园洽谈会等。二是及时发布就业信息:通过毕业生就业和人才网站,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内容丰富的就业信息和咨询服务工作。三是倡导公平就业:对公务员招聘、“三支一扶”招聘、各类事业单位招聘等毕业生特别关注的招聘工作,一律阳光操作,努力为毕业生步入他们所理想的工作岗位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保证素质高、品质优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机关和事业单位中来。四是制定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贯彻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3.3 建立培训机制,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缓解就业压力
建立培训机制,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借鉴各方面的成功经验,给在就业中处于劣势或暂时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把他们组织起来,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缺什么补什么,建立培训机制,强化培训意识,使暂时待业的毕业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这一方面可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3.4 转变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全面提高暂时待业的承受能力
在实际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过程中,转变毕业生择业观念,提高暂时待业的承受能力也至关重要。切实地降低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应该是当务之急,毕业生只想“到大城市去、到大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那么,大多数的毕业生将会找不到工作。因此,我们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应双管齐下,在提高毕业生、家长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的同时,降低就业期望值,并引导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待机而发。
作者简介:姚尚右(1979—),男,安徽寿县人,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现为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