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湃 田海斌
【摘要】从历史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危机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危机形成的深层次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或缓解危机最有效的办法。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危机形成的历史轨迹的思考,我们发现就业危机的解决关键在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而不是外界的政治、经济等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危机;历史;高等教育
最近,大学生就业危机成为国内舆论的焦点,一时间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章层出不穷。其实,早在多年前大学生就业就问题就是一个热门话题。从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历史轨迹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危机并不是突然爆发的,它有一个逐渐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大学生就业危机的历史发展脉络
1.1 计划经济时代是潜伏期
这一时期,中国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费用一直都由国家承担。因此,毕业时国家很自然的拥有对大学生进行分配工作的权利。所以,那个时候大学生毕业不叫“就业”而叫“分配”。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大学生毕业后就成为国家干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分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统一分配工作的方式逐渐显露其弊端。首先,学校方面不用害怕自己培养的学生没人接收,因此,在教学质量上把关不严,造成大学毕业生素质不高。其次。对于学生来讲一旦考上大学,就等于拿到了一个铁饭碗,不管怎么样都不用担心自己未来的工作。因此,部分学生缺乏进取心,不能在学校将专业知识学好、学透。再次,用人单位处在被动的地位,在买方市场中,基本上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且由这一弊端而形成的思维模式成为当今大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不能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的根本原因,并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打下了伏笔。
1.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代是诱发期
80年代后,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在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实行的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毕业生本人申报志愿、经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后来学生的自主权又进一步扩大,可以自主地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这样,学校就成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媒介,其主导地位逐渐被用人单位所取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中专科教育的高速发展和大学自费生的普遍实行,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的选择权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用人单位滥用选择权,造成人才资源的大量浪费。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才时不是从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片面的追求高学历和重点院校,结果导致很多专科生和部分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毕业后不能迅速找到工作,大学毕业生的失业、待业现象也就此显现出来。
1.3 市场经济深化时代是发展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将高等教育做为刺激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发展教育经济,拉动内需,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手段。因此,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大幅度扩招,当年的入学率就已经超过15%,而且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直到近几年招生规模才逐步稳定下来。与此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的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社会上的工作岗位有所减少。所以,学校的规模虽然上来了,而一次就业率却逐年下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迟迟不能落实工作。这一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区域性与结构性的就业难。从经济学角度讲,将教育作为刺激经济,缓解就业、待业压力的一种策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针对这一措施而引发的进一步问题,我们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等等,但是效果都不是很显著,因为这些政策的执行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产生效果,根本解决不了目前的燃眉之急。
1.4 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代是爆发期
目前,我国已经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对我们国家来讲是“机遇”大于“挑战”,能不能抓住这次全球经济重新洗牌的机会,关乎到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与败。虽然是机遇但是这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由于国外大公司纷纷裁员、我国出口贸易额下降、很多企业都减员、减产等原因导致就业市场不断减少,从而引发我国蕴藏已久的大学生就业危机。
2.对大学生就业危机的思考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虽然我国的经济形势总体上是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但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却一直在恶化,这正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经济情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我国高校自身的发展完善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以往我们采取的措施和手段主要来遏制就业危机的发生,但是这样的做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其实,要想最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要避免再次发生类似全国性的、大范围的危机就要从高校自身的建设出发,让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最终让高校成为能够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2.1 加强大学内涵建设,重塑大学精神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硬件设施、校园建设上都可以和国外的大学相媲美,但在软件上我们要比外国差很多。我们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自己的独特的大学精神。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如同一个学校毕业的一样毫无特点可言。这样就造成用人单位在选人时的捉襟见肘,也就造成很多人争一个岗位的现象,从而导致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不高。另外,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能力、完善人的性格,而我国高校在就业压力的胁迫下,逐渐偏离了这一目的,结果让我们的大学越来越像“技校”。一切都以就业为基础,就业成为衡量一个大学好坏的重要标准。其实,就业率只是评价大学的标准之一,而科研、升学则是看大学有没有实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2.2 改善大学的专业设置,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目前,我们很多大学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要设置了一些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并不一定适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而且学校在设置专业上不是很理性,主要是为了扩大学校规模,结果就出现一个专业各个学校都开设的情况,从而为就业危机埋下隐患。高等教育四年一个周期,在当前科技为先的知识型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可以说是一日千里。为了避免我们教育出的学生刚一毕业就被社会淘汰,我们必须随时对我们的课程进行调整,尤其是那些知识更新比较快的专业。
2.3 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机构还不完善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人员构成上,不够专业,缺乏就业的相关知识,对学生不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第二,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创新。虽然从大一开始就已经上就业指导课,但是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并没有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设置相应的内容,导致就业指导课成为一个空架子没有实际意义。第三,在信息搜集上,不够及时,不够主动。高校应该从两个途径扩大信息量,一个是网络,一个是主动走访。第四,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培训与鼓励。政府出台了很多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而且各大高校也经常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但是很多大学生的创业计划都因为缺少投资而胎死腹中,从高校角度讲我们应该建立创业基金,让更多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得以实施。
3.结语
当今的大学生就业危机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来说是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对大学生就业危机问题的理性思考,让我们发现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决定着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甚至关系到我们国家将来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一有利时机,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革,将原来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政策及影响消除,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让我们的高等教育能够真正成为引领国家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赵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1998,(4).
[2]李前进.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
[3]张延东,徐志京.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0,(2).
[4]王春娥.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5]王少华.大学生就业若干问题的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6]杨端胜,李海榕.大学生就业与失业现象的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7]张建奇.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问题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7,
(4).
[8]杨科正.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困难[J].理工高教研究,2004,(1).
[9]金玉秋.未来几年内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教学研究,2005,(2).
作者简介:
王湃,男,辽宁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学办辅导员。
田海斌,男,辽宁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