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梅 韩鹤进
【摘要】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异常突出。保障学生就业,减少社会矛盾,已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破解就业难题,需要学生、高校和政府等多方合力,共同解决。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
2008年,有数据表明,在金融风暴下,我国连续三个季度市场劳动需求持续下降。以出口玩具制造业为例,全国超过一半的工厂在前七个月倒闭,大部分是年营业额1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参加高校校园招聘会的企业,数量大为减少,但是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不断上扬,其中第三季度以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数量增幅最为明显。结合国家人事部内的统计资料,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610万,加上去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就业大军高达700多万人,形势异常严峻。
高校扩招后,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都是严峻的。尤其是金融风暴下,就业难题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高端的政治经济层面,也深刻地延伸到社会末梢的个人生活和工作层面。它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尤其是对即将步出校门的毕业生,是真实的并且是立刻的。因而,要真正破解就业难题就需要学生本人、学校、政府等各方共同努力,携手共进,渡过难关。
要破解就业难题,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充分注意以下三点,以便顺利渡过就业紧张期。
1.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择业时不能只倾向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或者一些大型企业,而忽略考虑基层乡镇民营企业以及服务行业。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你乐观,高校毕业生要切实摆正先就业的心态,先就业再择业,为职业发展积累人力资本。首先,毕业生未能顺利就业而成为长期失业者,不仅使过去的人力资本投资没有产生任何收益,而且也会因自然损耗也将降低未来的投资收益;其次,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人力资本存量在将来甚至不再有任何用处,新的追加投资会更大,但收效却可能会更小(随着年龄的增大与脱离工作时间的加长,学习能力下降),最终,他们可能会成为边缘群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在就业过程关注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关键在于能否借此积累经验,为今后职业成功奠定基础。
2.抓住机遇,迅速就业
首先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每年下半年都是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高峰期。毕业生此时应积极出动,多方面多种渠道了解单位与己相关的用人计划,然后大胆沉着应聘。其次要挖掘人脉资源扩展求职渠道。在中国,社会关系网络的使用已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典型行为特征。特别是在就业市场紧张的环境中,人脉关系资源的使用对于成功求职就显得格外重要。
3.克服不足,提高内力
对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动手能力差、沟通能力不强、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专业知识不扎实等不足方面,大学生在校时应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所谓展示的能力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如何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明白自己的价值。如何把自己所拥有的专业能力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表达给市场。内外兼修,提高自身价值,才能立于就业的不败之地。
在金融危机时期,大中专毕业生单枪匹马找工作,效果不是很理想,这就需要各高校和政府主管部门为其提供全面服务,我们的毕业生才不至于以个人之力暴露于金融风暴之下。对高校来说首先要提供及时公开的信息。定期邀请企事业用人单位为毕业生举办招聘会,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此外高校更应该做的是,信息的细致收集、认真评估和全面公开。每所高校可以整理出近年来来校招聘(或者毕业学生签约就业)的用人单位数据库,然后组织学生志愿者联系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询问今年的招聘意向,便可获知比较接近于真实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结合这些信息,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包括为学生设计应聘方案,同时设法拓宽就业渠道。每所高校还要踏踏实实地收集每一年毕业生流向、就业率、薪酬水平等具体信息,形成详细报告,放在网上向所有学生公开,同时举办广泛的校友经验交流会帮助当年毕业生尽快获得已毕业的校友的一手资料以便减少个人走弯路。针对金融风暴,高校还可以邀请其他国家和地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举办专题讲座,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只有充分给予学生信息,才能有效缓解学生就业焦虑,帮助其做出合理的选择。其次对各高校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力”。一是充分反映市场的要求,努力消除因结构性不对称而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从本地经济发展角度入手,搞好人才需求调研和预测,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做到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这样才可能有效地解决毕业生“无业可就”和用人单位选才难的问题。三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对口培养,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
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关键时刻,政府政策的投入将会产生巨大的积极效应。国家现在也非常关注大学生就业,已经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出台一些专项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第一,大学生们面对西部与基层、农村与中小企业等政府力推的就业去向,仍犹疑不定。仍然把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以及大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原因在于中国的城乡分割、东西差距、户籍制度、保障差异,让很多大学生不得不承载改变自身乃至下一代“身份”的重任;高等教育的高成本投入,更让一个个大学生家庭就业期望值“水涨船高”。倘若无法实现这些期望值,甚至面临长期失业,对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影响,可想而知。拓展就业空间,除了要改变就业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外,更重要的,还是要逐步完善制度,让大学生就业少承受一点附加的社会转型之痛。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对大学生来说,最具体的政策措施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取消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我国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流动,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不少困扰。在当下世界经济形势出现危机、国内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2009年1月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规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国务院这项政策的出台彰显了国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同时拆除限制大学毕业生自由流动的藩篱,为高素质人才储备创造良好落户环境。
第二,国家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本身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这就需要国家短期内宏观上给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岗位。目前解决就业问题一个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思路就是通过财政增加预算,创造直接安置的就业岗位。2008年11月国家已推出了4万亿投资扩大内需的举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三年内四万亿投资将给拉动就业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去。在金融危机之时,大城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分散大中城市的就业高峰、减轻就业压力,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但是这些地方是以前大学毕业生不愿触及之地,国家为此制定出非常优惠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到这些地区。一是对原籍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根据本人意愿,户口可迁到工作地区,也可迁回原籍;到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可提前定级,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高定工资标准。二是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扶贫等工作,经过两三年锻炼,各级政府根据工作需要从中选拔优秀人员到县、乡(镇)机关、学校或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工作,或充实到基层金融、工商、税务、审计、公安、司法、质检等部门。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的毕业生,报考研究生时,可适当降分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三是国家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一年至两年,中央财政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服务期间计算工龄。
金融危机的侵袭,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了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一股合力,大学毕业生就业才能渡过难关,重见光明。
作者简介:
黄梅(1979—),女,江苏睢宁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韩鹤进(1978—),男,江苏东台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唐代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