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活动教学有效运用的思考

2009-04-08 08:45叶美飞
中小学德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品德目标儿童

叶美飞

品德课程教学需要活动,尤其是有效的活动。我们在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开心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是否有明确的认知、深切的感受、鲜明的态度,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能力和习惯。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体会。

一、把握目标——活动求实

1.活动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教学目标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价值指向。因此,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在执教《风儿吹呀吹》一课时,围绕 “感受风的不同特征,初步知道风产生与空气的流动”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创设了“玩风车”的活动,让学生自由尝试:怎样使风车转起来,有多少种方法?课堂上,只见孩子们有的小跑,有的摇晃,有的用嘴吹,有的用手扇……通过玩风车,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风与空气流动的关系,不仅让孩子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发现带来的乐趣,而且轻松地突破了“初步知道风的形成”这一教学难点。虽然活动设计很简单,却紧扣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活动实施中要时刻具有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判断活动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它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活动的目的性不强,那么,不管它演绎得多么精彩,都是没有实际价值的。

有位老师在执教《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中,设计了师生合作演绎孙儿帮奶奶穿针线的活动。结果课堂上学生不知道是由于紧张还是平时确实没有体验过,好几分钟过去了,线就是穿不进。老师急得几次启发学生:“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活动的开展显然偏离了教学目标,是只有形式而缺乏教育价值的活动。这个活动开展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感受家人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心血,学会感激家人,体谅家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虽然课堂结果出乎老师的预料,但如果老师有正确的目标意识,就完全可以充分运用课堂生成的因素,在“穿针线”活动中因势利导:“是啊,我们这么好的视力要成功穿针线都这么难,你们能想象已经老花眼的奶奶为家人做事情是多么不容易吗?”

可见,只有有了强烈的目标意识,教师才能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品德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和展开,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个过程,都应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完成。

二、贴近生活——活动求真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与着眼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们只有基于自己真实的生活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教学中,我们必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理念,注意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活动。

1.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从学生生活中寻找话题,让学生谈生活的体会,与学生讨论生活的问题,帮学生拓展生活的经验,才能让我们的教学真正取得实效。如我市一位品德教师在实施《你好,新学校》单元的教学时,了解到孩子们刚入学,对学校环境的陌生,对“小学生”这一陌生的角色既充满新鲜感又有些担忧和紧张。为使孩子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心情愉悦、放松地学习,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本班级实际,让孩子们畅谈第一天的心情和感受。为了让孩子们尽快熟悉新的学习环境,老师还亲手拉着他们参观校园,让孩子们说说:喜欢校园的哪些地方?小学校园与以前生活的幼儿园有哪些不同?这样的教学活动,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真正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

2.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适当补充本乡本土的鲜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可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为儿童所接受。在一次示范交流课上,一位老师上的《美好的家园》一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为使学生认识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老师请同学们收看了录像“一次性筷子的制作”,还用数学的方式计算出200万立方米的木筷,可以把5000多个多媒体教室(现场上课地点)堆满,形象直观地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接着老师又问:除了一次性木筷,我们还在用哪些一次性物品?(杯子、牙刷、饭盒、袋子、纸巾等等)对于一次性物品,我们应该怎样使用?(尽量少用)通过交流,使孩子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紧接着,教师又对教材进行了拓展和挖掘:生活中还有哪些垃圾?请同学观看“垃圾处理的过程”,看完之后谈感受。

这样的活动再现了生活场景,学生在录像中获得了真切的感受和体悟,活动效果自然理想。

品德来源于生活,品德即生活。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之中。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通过道德活动去改善、促进他们正在进行的生活,才能让他们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有所感悟。

三、重视体验——活动求效

1.体验是活动教学的核心

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只有通过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去实践、体验、感悟,他们才能真正学有所获。体验是活动教学的核心,能触动孩子心灵的体验活动是活动达成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活动教学中,只有以情感为纽带,构筑魅力无限的激情课堂,才能有效地培育孩子的道德情感,引领孩子的道德行为。

如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有一个新的家》的教学中,老师设计了“看背影,猜一猜新家中的老师”的活动,给学生出示一些在不同场合中老师的背影,让他们看一看,猜一猜,学生参与兴趣很浓。他们觉得能把老师认出来,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活动中,当有同学猜对了,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欢呼、鼓掌,有的甚至激动得大声叫:“老师好!”通过这样富有情感的活动,孩子们对任课老师的印象会更深、情感会更浓,对新的班集体更亲。

2.体验活动的设计要合理

情感体验在学生道德生命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这种体验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能违背他们身心成长的规律。如有位老师在执教《寸金难买寸光阴》时,设计了“做事要专心”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很嘈杂的动画片音乐声中做口算练习。如此环境下,自控能力尚差的小学生难免开小差,活动目标也就难以实现。这样的体验活动设计就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予以摒弃。而另一位老师在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二册《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课前设计了“小眼镜 大发现”的体验活动,先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选择身边的一处公共场所实地调查公用设施及其使用情况”,课一开始通过不说话的“朋友”这一拟人化的方式用画面、录像来交流呈现,通过“夸一夸”“缺失唤醒”“角色扮演”“换位体验”等活动形式,唤起了学生爱护公用设施的公德意识。这样的体验活动设计合理,充满童心童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动给品德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活动的设计、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一节品德课的成败,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反复琢磨、不断探究,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的脉搏,体验成长的快乐,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教体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徐向阳

猜你喜欢
品德目标儿童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