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名师的展示课

2009-04-08 08:45王庆欣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名师习作笔者

王庆欣

教学名师是在一线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他们精于课堂教学艺术,又能从实践中提炼出一定高度的理论或经验,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策略或教学模式。有的名师教学充满灵动,能与时俱进,顺应教育发展的形势,常变常新,“时尚清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名师的“出场率”与“展示率”比课程改革之前要多得多。课程改革中也的确诞生了一批新生代的名师,他们锐意改革,勤于实践,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新气象,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记得课改之前,我们普通的一线教师要想一睹名师的风采,那是难事,毕竟举行的活动比较少。记得上世纪90年代,笔者听了一组北京与上海及江浙一代名师的课,那种“如沐春风”、“如饮琼浆”的感觉,至今依然萦绕在心头,成为心中永恒的一段记忆。像靳家彦的《跳水》,于永正的《草》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武琼的《黄鹤象》,贾志敏的《两个苹果》等,都刻记在心,久久挥之不去。

如今,各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研讨、观摩“风起云涌”。对广大一线的教师而言,这是福音。因为大家不跑远路,就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名师的风采,领略名师的课堂教学技艺,并能聆听到名师们的精彩讲座。因此,每逢有这样的活动,一线的教师总是唯恐无缘。放眼会场,总是座无虚席,这是令人高兴的场面,说明我们的教师是虚心好学的,大家都想从名师身上“汲取营养”,恨不得自己也一下子“神采飞扬”起来,一下子也拥有大家大师的风范。于是乎,大家总是抱着崇拜甚至顶礼膜拜的心态去听、去看名师的课,一字不落地记录名师的每一句话。一心以为名师的课就是“标杆课”。若抱着这种“全盘接受”的心态去听去观名师的课,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原因有四。

1.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没有人敢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的课堂无可挑剔。名师的课,可圈可点的地方固然多,但也并不是处处、环环都“得课标之义”。名师上课,也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观课,不能过分迷信权威,要善于分析名师课堂的成功处,也要善于发现名师课堂中有待商榷或有待改进的地方。这样的观课才有收效,这样观课才有作用。

2.名师的课大多是自由的,这是我们常态课所不可比拟的。比如,名师的展示课,往往不受时间的限制,想上多久就上多久。这要是搁在平时,学生早给你扣上“虐待儿童”、“侵犯儿童人身权利”的“恶名”。但因为人家是名师,能让名师上课,那是“前世修来的福”。就这点而言,名师的课,我们凡人想学也学不上。

3.名师的课往往好看,善于让自我的底蕴、内秀等完全展示。这是名师之所以为名师的根本要素。他们是靠“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而成长为名师的。因此,孩子对他们有一种不可言状的亲切感。如果要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顷刻之间就变得“口才出众”、“学富五车”,那肯定是不现实的。因此,名师的课“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4.名师的精力也有限。这几年由于各地的教研活动蓬勃开展,名师应邀“飞南飞北”、“走东闯西”的机会也多起来了。这样,名师也总不能老靠以前的那些成名课来“支撑”了。他们也想用新课来刮新鲜风,因为一线教师的品位也在逐渐提高。可好课是需要“历练”的,名师也是常人,若没有潜心研究,没有不停地“磨课”、“炼课”,想成就一节好课不是易事。

这种感觉,在笔者最近参加的一次“相约名师聚焦课堂”的活动中感觉更盛。名师也并不是每节课都能成就精品。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首先是要当一个会思考、常思考的教师,对于名师的展示课,我们当然是敞开臂膀欢迎的。但我们不要盲目地“拿来主义”,我们应该学会一分为二理性地看待名师的展示课。笔者以为,观摩名师的展示课,我们必须以这样的一些视角来看来思。

一、 以欣赏的目光读名师,找自身努力的方向

名师引人关注的地方在于他们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名师们激扬文字,他们往往拥有演员的素质,导演的才干,诗人的激情,哲学家的思想……名师们都是大智之人,他们对教材的解读总能从我们常人忽略的地方“拎”出教学思路来。他们旁征博引出口成章,他们转承起合得心应手,他们朗诵声情并茂,他们活跃课堂手法妙趣横生……

用欣赏的目光看名师的课,从中找出名师令人惊叹的地方,对照自身找自我差距,不要自卑,在观课中,我们要暗暗地对自己说,我虽然成不了名师,但我应该向名师学习,抓紧时间只争朝夕地修炼自我,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尽可能使自己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有成长。让名师成为自我教学的“参照系”,就是达不到那种高度,有个榜样在前方站立着,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是一种敦促。最起码,以名师为楷模,我们就会少一分浮躁,多一份努力,少一份肤浅,多一分深刻,少一分职业懈怠,多一份职业追求……

二、 以审视的目光读名师,开悟自我

孙双金老师在一次“情智语文新探索”的讲座中,说过这样一番话,笔者觉得挺受益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我开悟。

“悟”,对教师尤其重要。从字面上看,“悟”就是心读我与我读心的意思。心即思想,也就是思想读我,我读思想的意思。我们观摩名师的课堂,就是要悟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同时也应该用自我的思想去反观名师的课堂。不仅要懂得欣赏名师,还要能学会有见地地审视名师的课堂。比如,曾听过一节将近60分钟的名师习作指导课,名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自然无可挑剔,一会儿让学生玩游戏,一会儿让学生比赛,一会儿叫学生与教师“比拼”,一会儿又让学生现场采访……整节课活动一环紧扣一环,学生也学得趣味盎然。这样的游戏活动类作文指导,固然在活动中能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合作等一系列的能力,课堂轻松愉悦。但笔者细细地想一想,觉得这样的课堂,仅能在开掘学生的习作素材方面有帮助,课是热闹了,但满满一堂课,都没有让学生成文、成段的机会,学生拥有这样的习作材源,究竟会怎么用,他们会用这些材料“烹饪”出怎样的习作大餐来,在近60分钟的课堂中看不到实在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课堂时间的肆意浪费。再者,这种名师自己创设的游戏活动课,对教材中规定的习作指导又起了怎样的示范作用?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观课中思考我们平常的教材内作文,可以有意识地借鉴这种游戏类习作中的有益部分,用活动来激发学生习作之趣,与教材中习作进行有效的“嫁接”,不能“一味照搬”。以活动串联课堂,但又要保证有一定的时空让学生动笔,并能将评改引进课堂,以增强习作教学的效益。

名师,是教育教学的宝贵财富,是从广大一线教师中走出去的平民明星。我们要敬重名师,但不要仰视名师。理性地看待名师的课堂,融入自我的真思考,这样读出的名师才是真实的,才是有质感的。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名师习作笔者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浅议"名师"
名师读意林
习作展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