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姗 蒲大勇
据教育部《2006年中小学安全事故总体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27.68%发生在城市,72.32%发生在农村,农村学校的安全事故发生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都明显高于城市。这表明农村学校的安全工作比较薄弱,隐患多,形势严峻。如何让农村学校的安全工作扎实、有效呢?笔者认为应该这样开展。
一、 加大“建”的力度
“建”是安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学校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对农村学校安全防范网络、长效机制的建设力度。
1.加大安全立体网络建设力度。学校应密切配合公安、消防、工商等部门,与乡(镇)党政、村民自治组织联系,立足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建立时间、空间上的立体安全防范网络,力求不留死角,不留空档。学校上下要主动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抓好学校科室、班级的“平安”创建活动。
2.加大规范有序的法治建设力度。通过建机构、建制度、添措施等方法,进一步建立健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抓防范、抓落实、抓重点,实现全校互动整体推进;通过抓班级,打基础,完善机制,促进各项措施落实。
二、 增强“教”的效果
“教”是安全教育的经常性工作。学校要加大对广大师生的教育力度,教育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安全观,教育学生学会生活、学会防身、学会做人。
1.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主要内容,也是提升师生思想素质的关键环节。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应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家喻户晓,入脑入心,使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应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推动校风的改善。
2.广泛开展以平安和谐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师生的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是扎实推进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开展以法制、安全、禁毒等为内容的教育活动,采取会议、培训、墙报、板报、展览、标语、口号、传单、手册、挂图、竞赛、演讲、演习等形式向广大师生宣传,让师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从而激发师生参与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广泛开展以留守儿童为主要对象的人文关怀教育。在当前形势下,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60% 以上,问题学生中80%以上是留守学生。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农村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派替代家长、帮扶结对等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细致如微的关怀、教育,营造具有浓烈亲情味的育人环境。
三、 探索“防”的机制
“防”是安全教育的重点工作。安全教育要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从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入手,让预防工作扎扎实实,不留“盲区”。
1.扩大“防”的内容。加强治安防控工作,不仅要防范传统的治安、交通、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而且要拓展防范领域,诸如电子网络违法犯罪、楼道拥挤、群体上访事件,强化防范的功能,为师生提供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2.改进“防”的形式。向学校派驻保安或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向地处交通复杂路段的学校派民警维护上学、放学时的交通秩序,实行“路队制”、护送制或临时管制,同时应加强人防,加固物防,完善技防,加强对上学、放学期间及夜间校园周边和重点路段的巡逻力度,有针对性开展治安巡逻和守护。
3.创新“防”的机制。在有条件的学校设置校园110或校园警务室,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治安防控机制,对校园及周边治安复杂场所、主要交通路段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集中流动排查。在偏远的村小,要与村民联防队建立治安防控机制,加大巡逻,排除安全隐患。
四、 提高“治”的水平
“治”是安全教育取得实效的保证。安全教育要做到标本兼治,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既要抓防范,又要抓整治,震慑和及时发现并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1.专项整治有力度。一是整治校园地质灾害隐患、建筑隐患、消防隐患、毒品隐患、食品卫生隐患等;二是整治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三是整治校园周边娱乐复杂场所和治安乱点,对校园周边500米以内的歌舞厅、录像厅、美容美发厅等加强管理和集中整治。同时,加强对校园及周边出租房和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
2.打击查处有实效。一是对侵害师生权益的违法犯罪案件,公安部门要做到优先受理、优先出警、优先立案、优先侦查,建立破案责任制,专人负责,一包到底;二是对校园周边地区存在的流氓团伙、黑恶势力,要打早、打小,不能待其形成气候才打;三是对强迫学生交“保护费”、敲诈勒索、抢劫学生的涉案人员和以大欺小的行为要认真追查;四是对背后有组织、操纵犯罪的,应坚决予以摧毁,不留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