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玲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中学语文教学,老师也需要在课堂上利用丰富的语文教材资源,巧妙地投之“一石”而激起学生的“千层浪”,
汉字拆字法:是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汉字拆开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又能增长多方面的文史知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曾经有学生问我:“国情”一词是什么意思?我并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将“国”的繁体字“國”字拆开成“口、口、一、戈”,然后逐部分解释:“口”表示国界,“口”表示人口,“一”表示土地,“戈”表示武器——军队,由人口、土地、军队的组合就是一个国家,而国家里人口多少,土地资源怎么样,军队装备如何(即科技如何),这就是“国情”。再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学生将一些常用字混读混用。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有个学生将“裕”字写成“浴”字,我当时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在黑板上。将两个字拆开释义,裕——“衣”和“谷”;“浴”——“水”和“谷”,并解释:有衣穿,有粮食吃才是“富裕”;洗澡一定要用水,所以浴就是用水洗。这样讲了以后,在学生中这两个字误用现象再也没有了。其实“拆字法”在我国古典名著中经常出现。如《红楼梦》中“两土孤木”暗指夏金桂的“桂”;《三国演义》中以“千里划何菁菁,十日卜不得生”暗示董卓之祸,可见古人就曾采用拆字法来加强自己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
激情移植法。教师要使自己的学生从教学活动中悟出人生哲理,首先就要自己作好情感的铺垫。我在教《桂林山水》时开课是:“我们的家乡可爱啊,有名满天下的岳阳楼,有富饶的洞庭湖,有奔流不息的汨罗江,还有传奇的君山岛……家乡山河的美景真是数不胜数,请同学们也用‘有……有……还有……的句式以祖国美丽的风光为内容说一段话。”同学们说,“有波澜壮阔的大海,有水平如镜的西湖,还有清、静、绿的漓江水。”“有峰峦雄伟的泰山,有红叶似火的香山,还有幽雅的苏州园林……”我接着提示:还有甲天下的……?“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学生回答道。“对,桂林山水多美啊!让我们一同来观赏桂林山水吧。”开始引读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开始就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巩固了旧知识,积累了词汇,又烘托了气氛,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文眼点拨法。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尤其是记叙文,有一两句统领全文的“文眼”语句,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点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忌过于嚼烂,要留有余地和空间给学生去思考讨论。如《荔枝蜜》中“他们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他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它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光荣,奉献是美德。在《故乡》一文中“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在文中起了深化主题作用,同时予以点拨,使学生更能悟出人生哲理——艰难与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千篇一律的教条与方法,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达到“一石多层浪”的效果。
(责任编辑贺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