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想读乐读会读

2009-04-08 08:45刘黔欣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范读课文语言

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它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独巨匠心的艺术手段,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外在的表现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鉴于中职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我想“读”是很重要的。

我们要了解一部作品,掌握其深邃的思想,首先必须过好语言关。古人读书讲究反复吟咏,留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教诲。

如何在教学中将“读”落到实处,令学生对每一篇课文做到“想读”、“乐读”、“会读”呢?

一、发挥教师示范性朗读的作用

所谓“教师范读”就是教师在讲读课文时先示范读。在停顿、语气、语速、重音、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示范。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课文产生共鸣,令学生产生模仿愿望,达到“想读”的目的。

对于一篇好的作品,我们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它,更要让他们受到熏陶,在他们心灵深处扎下根,引起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唾弃。教师注重示范性朗读,一方面对学生有启发、引导的作用,能使学生耳濡目染读的方法和技巧,潜移默化地掌握读的精髓。同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师生的情感交流得以自然地进行,更好地激发学生产生“读”的愿望。

读时要求学生不仅眼到、心到而且要口到,在语速快慢交替、语调高低起伏的变化中,那些“文眼”“警句”等精当词语无不深深地打动着他们,给他们以勇气与力量。当我们用坚毅、愤慨的语调读《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时,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作者正直的胸襟,也走进了鲁迅先生顽强斗争的精神世界;我们能以时而深沉、时而高昂的语调,时而缓慢、时而快速的节奏朗读《包身工》的最后一段“黑夜,寂静得象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担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那么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对旧制度的憎恨,更有对光明终将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精心设计“读”的形式,营造“读”的气氛,身体力行做表率,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而富有激情的读书习惯。

教师在恰当的时机进行示范性朗读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一是当揭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二是在学生对重点句段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时,即兴范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三是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语气;四是在指导学生品赏课文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

二、使“读”更富有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对所做的事情有兴趣,才会开动大脑“这部机器”去分析、研究所学内容。

1、用音乐、图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加强形象思维,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要产生读的乐趣,必须摆脱枯燥单调,把一个个方块文字变成学生活泼生动的感受,寓“读”于乐。例如:学习《荷塘月色》《天山景物记》《海洋与生命》等课文时可借助一些风景图片或有关的视频,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讲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播放京剧《将相和》或有关的电影资料,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欣赏古代诗歌时可运用教材配套的课件资料,将学生引进古诗情景交融 、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激发学生语言的想象性,达到如触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目的。

2、善于采用多种读的方法。

读书的训练形式多种多样:听磁带跟读、默读、齐读、轮读、领读加齐读、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小组读、配音朗读等等。在语文课中,训练形式应根据课文体裁、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等的不同而灵活的交替使用,也就是因文、因人而异。虽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式,但只要合理运用,有依有据,变化多样,恰到好处,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积极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如学习《药》《项链》等小说,可采用分角色读,从语调的变换、声音的控制上表现不同人物的形象;《记念刘和珍君》一课可以采用个人读、轮读、齐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烈士的怀念,以及对敌人的痛恨,进而让学生爱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则可以采用领读加齐读、分小组读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强调“读中有我”,使学生“会读”。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体验,不仅能从更深的层面上把握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而且,由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相同一篇文章,让不同的学生去研读,往往会产生多种多样甚至是令人称奇的创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朱熹说过:“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一篇文章不是一下子就能被人领会的,而且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因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这样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教师在教学中,关键时候可以点到为止,有意留出相当的空间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思考。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注入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思想感情,发挥学生主动性,这样就能使他们得出带有个性特点的见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些语句完全明白如话,同时又能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教师只需点出“卷帘人”是指卷帘的婢女就足够了。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带着个人体验去反复诵读,体会其中的妙处。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书面语言有声化,调动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强化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真正做到令学生“想读”、“乐读”、“会读”。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

2.何炳骅 云天椿 林志荣 《语文教学系统理论纲要》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

3.方智范 《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

刘黔欣,广州医药职业学校公共基础教学部教师。

猜你喜欢
范读课文语言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