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专业社会与职业问题研究综述

2009-04-07 03:24朱理鸿周兴生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计算机专业

邓 锐 朱理鸿 周兴生 杨 红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社会职业问题如信息伦理问题、信息安全问题等,成为各国学术界及信息技术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要求和高职学生信息素质现状,以《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为依据,研究符合国情的高职学生信息伦理与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及实施途径。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社会与职业问题 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人类在共享技术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正饱受价值失衡和非理性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如果只看到技术而看不到人,只看到技术带来的利益而看不到为人的价值判断,那么人类的未来也就岌岌可危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社会职业问题如信息伦理问题、信息安全问题等成为各国学术界及信息技术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信息伦理问题,1985年D.G.Johnson出版了《计算机伦理学》。90年代国外信息伦理研究成果颇丰,代表性成果有:斯皮内洛的《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1995年),J.Weckert和D.Adeney的《计算机与信息伦理学》(1997年)等;针对网络技术的保护和创新,网络法律专家劳伦斯?莱斯格出版了《思想的未来——网络时代公共知识领域的警世喻言》(2001年)和《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2002年)。雷蒙德.S.R(Raymond S.R.Ku(2002年)出版了网络信息法案例与资料。这些著作都从议论自由、知识产权和隐私等方面阐述了信息伦理和网络信息法对于网络社会和信息发展的重要性。

在教育领域,人们也认知到过分功利化的科学教育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不利于完整人格的培养。于是开始尝试将信息社会职业问题引入到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中。2001年美国计算机学会和计算机协会联合制定CC2001课程体系,明确指出社会与职业问题可选主题为17小时。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和网络技术使用中已暴露出来的问题,信息伦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政府的广泛关注。1998年国内关于信息伦理领域开先河之作《网络伦理》(严耕等著)出版,同年,清华大学曾国屏教授作为负责人承担了“赛博空间的若干哲学和文化问题”这一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07年赵正群主编了《信息法概论》。

同期,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相继发表:沙勇忠、王怀诗:《信息伦理论纲》(1998年),孙伟平、贾旭东:《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哲学研究》,1998年第8期),吕耀怀:《构建数字化生存的伦理空间》(《光明日报》,2000年8月1日)。

参照CC2001,中国教育部、中国计算机协会、清华大学联合制定了CCC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教学大纲,《信息伦理与社会责任》作为核心课程例其中,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大学生信息伦理和社会责任教育并没有引起职业教育的重视。近几年,许多典型的信息犯罪,如“色界论坛”等案件主角都毕业于职业学校。

“学生应该有能力提出关于社会对信息技术的影响问题,有能力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作出评价。学生需要清楚软硬件经销者和用户的权利,必须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将来的从业者要清楚他们肩负的责任和失败后可能产生的后果,清楚他们自身的局限性和所用工具的局限性”(CCC2002)。

2006年11日,姜嫒嫒等根据精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指导精神编写了《计算机社会与职业问题》,填补了本科教育的空白。该书本质上仍是一本针对本科生的知识性普及教材。

我们着眼于研究高职计算机教育及网络环境下社会责任的培育问题。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尝试通过信息生活、技术和活动的研讨与探析,让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感悟信息道德,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典型案例,培养高职学生运用合理的伦理价值观去分析、判断所面临的社会和职业问题,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提高适应社会、完善自我的能力和素养。同时,试图通过对此问题深入探讨,并构建相应的理论体系,寻求合适的教育方式方法,弥补高职教育在此方面的空白。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要求和高职学生信息素质及网络生存现状,以《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为依据,研究符合国情的高职学生信息伦理与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及实施途径。主要内容有:

1.信息技术史。包含硬件、软件的发展和IT人物传记;

2.信息技术的社会环境。分析信息技术环境的特征(数据、软件的不完备性),信息技术环境与现实社会环境的关系、作用,进而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社会责任问题;

3.职业责任和道德责任。介绍评价道德的依据,通过事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技术与道德问题,加强学生职业规范意识;

4.信息安全和社会责任。基于金融电子商务安全、黑客行为、病毒等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案例探讨信息安全和社会道德责任问题;

5.知识产权。基于软件等信息产品和数字媒体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信息环境下知识产权尊重的侵蚀和保护;

6.隐私和公民自由。信息技术与个人隐私共存正变得越来越模糊,技术对公民自由、隐私的侵蚀,两者之间应该如何平衡及遵循的原则,并用案例剖析。

7.网络犯罪及对策。虚拟空间犯罪的特征、新的形式和对策,以典型案例进行法律分析;

8.相关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三、研究意义和价值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试图通过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问题的研究,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并与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培养成一种信念和情感,进而上升为主人翁责任感,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

第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网络,推进网络德育的进行,探索网络德育模式和方法。高校信息文明环境的营造研究,其成果在揭示大学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所受影响、传递机制的基础上,探讨高校网络文明环境营造的基本理论、方法、框架,对大学生信息德育、教学和信息行为管理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第三,弥补高职计算机信息责任教育和职业问题教育的空白,帮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了解自己的角色、明了自己的责任,“使高职学生了解这个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自己的角色,促使他们去欣赏哲学问题、技术问题”,并提升自我的道德能力,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勇于面对和解决社会和职业问题。同时,在传统课程中增加以技术为背景的道德思考的内容,从道德和技术的角度教育计算机从业者明了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史君坡.信息化教学中的人文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8.1.

[2]Raymond S.R. Ku. Cyberspace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Aspen Law&Business Publishers, Inc.,2002.

[3]CCC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8-1399.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研究(08D094);湖南省社科基金立项课题“高校信息文明环境的营造研究”(08B20)。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计算机专业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基于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CDIO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