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瑛,肖华星,张侃,陆雅君
(常州工学院招生就业处,江苏 常州 213002)
2003年教育部特别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①,从四个方面分18条规定了高校发展要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地方和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情况确定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经一系列高校招生与就业挂钩的政策,建立了将毕业生就业状况引入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机制。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就业率成为社会、高校、家长关注的热点。在层层统计就业率的大背景下,部分高校的毕业生“被就业”现象层出不穷,这正是没有根本改变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严峻的就业市场之间矛盾激化的表现。
2009年初,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通知②,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措施,打通了各种就业渠道,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普遍缺乏,因此,亟待构建和完善高校全程就业指导模式,并在学生的大学生涯中全面、有效地发挥其功效,指导和实施于大学生就业的全过程。
据报道,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从人职配置、安置就业的短暂行为已经扩展到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全面发展的生涯辅导③。从新生入学起,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就帮助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的设计,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各种职业技能。加拿大大学与学院协会则提出,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求学校在所有的学科领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计划,以及发展和培养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毕业生综合技能;学校与公共及私人部门合作,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并将其融入大学课程规划与开发之中。
在我国,目前就业指导教育及其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且发展极不平衡。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很少能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仅有少数高校能真正做到让就业指导课进培养计划、进学分,多数高校只是将就业指导课狭义地理解成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和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方法等,缺乏就业教育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这些现象是在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下形成的,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的表现。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既要靠国家政策保障,更需要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高校的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进一步激发大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最终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可见,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是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全程就业指导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在大学四年中,全方位地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让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始终关注就业前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实施自己的成才计划和就业计划。全程就业指导主要包括职业和就业政策指导、职业技能和观念培训、创业理念和知识培训、择业技巧和求职意识培训等。全程就业指导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渐进性,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要逐步提升,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大学生从新生入学到大学毕业,其生理和心理都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化当中,全程就业指导课程应该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分阶段实施、持续进行,使学生不断增强就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由此形成的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一期间)重点进行专业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以引导学生熟悉和认知自己的专业特点,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认识,唤醒他们的职业发展愿望,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生涯定向。第二阶段(大二、大三期间)注重就业能力培养以及职业素质和创业理念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市场融入等能力。第三阶段(大四期间)则引入就业政策的引导、择业技巧和求职意识等的教育和培训。通过纵贯大学四年全程的就业指导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从而有效实现院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零”接触,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
第一阶段:专业认知和生涯规划教育
此阶段主要集中在大一阶段,结合新生入学教育进行,包含专业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
入学专业教育是大学生与未来从事的职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是学生培养学业兴趣的起点。其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专业的沿革、特点、主要知识范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以及专业知识的从业范围和就业方向等,以帮助学生增加专业认知、树立专业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学习目标、设计学业规划。
大学生生涯发展是认知、实践、经历和感悟的过程,在此阶段主要是意识唤醒阶段。指导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职业发展现状,确立大学成长目标;指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内容、步骤和方法,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具体内容应该涵盖认识自我、职业基础知识、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职业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等。
此阶段指导结束后,要组织人员跟踪学生的发展状况,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对其职业生涯设计方案提出调整的建议。
第二阶段: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走向就业的基本条件,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此阶段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阶段,创业创新能力、专业(职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市场融入等能力的培养是本阶段的重点。此阶段就业指导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本阶段的就业指导教育还包括报考研究生、报考公务员、参军、留学、服务西部的培训和服务工作。
第三阶段:就业政策教育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此阶段集中在大学四年级,主要是大学生求职的热身和实施阶段,应该针对毕业生双选会等用人单位的招聘面试进行求职前的强化培训。这一阶段就是现在一些高校讲的狭义上的就业指导。
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就业技巧是此阶段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既可以使毕业生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也可以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开创自己美好的未来。本阶段主要课程内容是:就业信息、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相关法律讲座咨询,就业协议书的签订要点,大学生自我评价,大学生择业原则与技巧(人际交往、礼仪、求职应聘技巧)等内容。
1.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是通过正规教学的形式,由专职职业指导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知识、就业技巧知识、创业知识等。让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统一的课时和学分进入教学任务是保证全程就业指导得以实施的关键。根据全程就业指导内容的特殊性,指导形式可以结合不同时期的教学进程来进行,如第一阶段指导可结合新生入学教育进行,第二阶段可结合专业知识学习,课外兴趣活动,科技创新中心培训,各类专业竞赛,参与教师科研以及各种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过程进行,第三阶段则可结合求职应聘实践进行。
2.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其社会教育的功能日显突出,因此要积极鼓励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市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实践活动、参与教师教研课题、进入实验室工作等。这样学生既可以锻炼就业和择业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接触,直接检验自己的能力并及时调整就业准备方向。
3.采取咨询和讲座指导兼顾的方式
因为每个学生在自我认识、进行职业社会探索、参与职场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并不能靠理论课全部解决,许多问题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和帮助,为他们解惑答疑,解决就业困惑。因此,在全程就业指导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设立专门的就业咨询机构,进行问题的解答和指导。对于一些公共的问题可以利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指导交流,随时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全员参与全程就业指导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全员参与就业指导是指承担所有课程的每一位教师应该在授课时尽可能地强调其所授课程具体内容的实际涵义与职业价值。同时,任课老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注意阐明这些知识与技能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这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解释各学科的意义和适用性;二是提供更有效的工作技能,使学生认识到此课程内容对于将来从事的职业和生活的作用和重要性。特别是对大学生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通过挖掘、开发现有教材中的创业教育内容,利用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有效地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其创业素质。
就业指导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高校应该将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能力等方面有机结合,并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如果全程就业指导的层层要求能得以实现,势必会极大地提高就业指导的成效,充分体现大学的教育职能。
注释:
①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号),2003年4月。
②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2009年1月。
③黄光杰、韩瑾:《国外高校就业服务及启示》,《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17期,第91页。
[参考文献]
[1]郭志涛.大学生的入学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8(1):65.
[2]关勇.论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5(10):59-60.
[3]薛骏.试论以人为本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2):65-66.
[4]韩晓杰,袁立敏,段洪波.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建议[J].中国市场,2009(9):142-143.
[5]张义秋,李升兴.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职业圈,2007(7):116-117.
注:本文系“常州工学院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实践”(J080554)课题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