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伟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中国韵文学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孟伟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由中国韵文学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韵文学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24-27日在南京和常熟两地召开。来自国内各高校和台、港、澳、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八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届会议。与会学者围绕诗、词、曲、赋、骈文等韵文文体,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大会气氛热烈而融洽,学者们本着务实、求真的精神交流学术心得,展望学科发展。通过本次会议,与会学者有效地传递了学术信息,增进了彼此了解。大会主要研讨内容如下:
诗歌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韵文体裁,是本届韵文学会研讨的重要内容。从会议发表论文的内容来看,先秦、汉魏、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诗歌都是学者们关注的对象。作家、作品研究是与会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诗学流派、诗学思想、诗歌艺术、诗学史、诗学文献、域外汉诗学等也是学者们着重探讨的内容。南京师范大学王青教授《从汉魏舆服官制的变化看〈陌上桑〉的创作年代》,从解析“刺史乘坐五马之车”这一制度入手,认为《陌上桑》最有可能的创作年代是在建安时期,对这一著名作品的创作年代的考订有了新的收获。江西师范大学刘松来教授《汉代经学与文人四言诗》,认为汉代四言诗创作呈现“庙堂之作”、“讽谏劝诫之作”、“抒情言志之作”等三种情形,而这三种情形都与作为经学文本的《诗经》密切相关。为相对沉寂的汉代文人四言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新加坡学者衣若芬教授《暴力与叙事——蔡琰五言体〈悲愤诗〉析论》,从叙事学理论出发,在“叙事”与“暴力”的两种论述视角下,分析蔡琰五言体《悲愤诗》中暴力肆虐的现象及其叙事结构。常熟理工学院周海平副教授《古诗〈行行重行行〉抒情主人公身份歧解现象论析》,认为一诗多重作者身份的现象是由古诗审美特性决定的,其目的在于通过模糊抒情主人公身份,以收到解读域的最大值。南京师范大学陈书录教授《吴伟业的诗歌创作与〈周易〉中的“一与多”》,认为吴伟业深受《周易》尤其是其中“一与多”思想的影响,顺着这个思路解读其诗歌,获得了对包括《圆圆曲》等著名篇章在内的吴伟业诗歌更为真实、全面的认识。澳门大学著名学者施议对教授《时运与诗运——二十一世纪诗坛预测》,将当代旧体格律诗词分为“台阁诗词”、“山林诗词”、“学院诗词”三大门类,对“五四”以后的旧体诗词创作进行了回顾与反省。常熟理工学院许霆教授《在继承传统诗律中提高新诗艺术质量》,认为新诗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旧诗音律的继承,从而直接影响了新诗的艺术质量。因此,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诗律是解决新诗音律问题的关键。南京师范大学党银平教授《朝鲜朝“昭君诗”的主题特点》,通过对朝鲜朝诗人吟咏王昭君的60余首诗作的分析,从域外的视角展现了异国诗人对昭君故事的不同看法与态度,指出了朝鲜此类诗歌与中国古代“昭君诗”一脉相承的诗歌渊源关系。郑州大学李圣华教授《汪琬诗学思想管窥》,全面探讨了汪琬诗学思想,指出汪琬诗学自成体系,对清代诗学批评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常熟理工学院杨景龙教授《试论胡适〈尝试集〉的过渡形态》,认为《尝试集》的过渡形态表现为:大多作品有政治和伦理性质;在体例上有新旧兼收的特点。论文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了讨论。总体来看,本届会议的论文从多种视角,运用多种方法对诗类韵文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功力深厚、学风扎实的特点,体现了当代学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词学是当代学界研究的热点。本届会议提交的词学论文涉及词学史、词学思想、词学艺术、词学流派、词学文献、词律、词学接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论文数量来看,唐宋词仍为词学研究重点,清词研究的论文数量也较多,表明目前词学界对清词有较多关注。台湾中央研究院林玫仪教授《陈廷焯〈白雨斋词存〉、〈白雨斋诗钞〉考论》,指出晚清著名词论家陈廷焯前后期论词宗尚有较大变化,根据目前通行本《白雨斋词话》论述其词学观点有欠完整,陈廷焯诗词著作《白雨斋词存》和《白雨斋诗钞》对于研究其词论有不可忽视之价值。香港中文大学黄坤尧教授《质艳清音——论欧阳炯词》,认为欧阳炯词吸收了温庭筠词的浓艳、韦庄词的明艳,并且突破了温、韦樊篱,从而发展出个人特有的质艳风格。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散点透视“宋词运用唐诗”》,通过考察宋词中运用唐人诗句的大量例证,仔细分析比较其得失,总结出若干条具有普遍性的原则。认为宋词之用唐诗,不但展示了作者的学养与才华,更是“以特殊方式与唐诗进行的一场场写作艺术表演赛”。深圳大学刘尊明教授《唐宋词定量分析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实践》,主张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唐宋词,对“定量分析”的层面做了理论概括。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清人词学视野中的宋词经典》,通过“定量分析”清代传播接受宋词的有关资料,确定了清人最喜爱的十大宋词经典名篇。江苏教育学院邓子勉教授《歌妓与词的接受——兼论宋词的抄集》,指出歌妓由于职业特点,往往参与词集的抄录、编辑,成为宋词接受与传播的主体之一。暨南大学邓乔彬教授《市井文化与柳永词》,认为柳永在宋初将词坛的士大夫文化变革为市井文化,这是柳词的本质,也是文人词向俗文化转移的标志,对宋词发展有继往开来的作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李钟振教授《关于柳永和周邦彦咏物词相关性的探讨》,从章法铺叙、意境创造等方面,探讨了柳永咏物词对周邦彦咏物词的影响。常熟理工学院张幼良教授《论曹勋词的特点》,结合曹勋的身份、时代风气、创作理念等因素,论述了曹勋词在题材、艺术等方面的创新之处。南开大学孙克强教授《郑文焯论柳永词评议》,结合晚清词坛风尚和郑文焯词学主张,对郑氏的柳永之论进行了分析。指出郑文焯对柳永的评论引发了人们对柳词的重新认识,在现代词学史上有一定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曹辛华副教授《论中国分调词史的建构及其意义》,指出中国分调词史,主要是在“词调视角”下来重新把握、揭示整个词史的原理、风貌、历程、规律以及特征等,进而形成迥异于传统词史的新词史。对中国分调词史的内涵、范围、原理、建构方法及其意义作了进一步阐发。
“曲”是金元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关于曲的研究也一向为学界所重视。本届会议的曲学论文有:南京大学赵超博士《戏曲中苏轼形象的多维透视》,将元明清三代以苏轼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分为四种类型。认为苏轼戏是苏轼接受史的重要内容,也是苏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大学王昊《“词曲递变”初探——兼析“唐曲暗线”说和“唐宋词乐主体说”》,认为“词曲递变”是新一轮的“雅俗递变”。由词体到所谓“散曲”是抒情性、抒情功能向抒情、叙事功能的迁变,由词体到所谓“剧曲”是由抒情性向表演性的迁变。扬州大学许建中教授《“戏文三种”组套研究》,指出“戏文三种”处于民间草创阶段,套式上具有区别于北套的特殊性和民间形态的不成熟性,但已奠定了南曲组套的历史基础,因此对于“南曲无套”的观点应予商榷。南京师范大学孙叔磊教授《茅恒及其论曲传奇〈曲曲〉考》,认为《曲曲》作为茅恒的曲论著作,不仅全面阐述了茅恒乃至茅氏家族中重要曲家的昆曲曲唱主张,而且真实记载了清中叶至晚清镇江一带昆曲清唱活动的方式和历史,是今人了解茅恒和清末昆曲活动的重要资料。
先秦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辞赋创作,开创了中国赋体文学的悠久历史。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体之一。目前,学界对赋体文学的研究虽然没有诗词的热度,但也并不冷落。本届会议的赋学论文有:南京大学许结教授《科举与词赋:经典的树立与偏离》,认为自唐代实行“诗赋取士”制度,词赋与科举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以后,在秉承前科举时代所树立的辞赋经典的同时,又形成了对辞赋经典的重构与偏离。“诗教”的限制、“制度”的约束与“文本”的矛盾,成为科举应试赋创作的“三大困境”,使应试赋在重建经典时不断丢失经典,其对后期赋史之变革与衰落的影响,值得回顾与反思。兰州大学伏俊琏教授《我国自嘲杂赋的源头》,认为《荀子》的《为说者曰》以嘲讽的口吻表明孔子之时与荀子之时政治环境的不同,感情异常激动,愤世嫉俗之情溢于言表,形式上是以四言韵语为主的赋体,是自我解嘲这一体文章的直接源头。山东大学刘培教授《两宋之交辞赋的传承与递变》,认为两宋之际辞赋的发展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变化,当时的时局、士风、政坛的变动等对辞赋的走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越南胡志明市师范大学潘秋云女士《越南汉赋在形式及艺术特征方面对中国赋的借鉴与其特点》,指出越南汉赋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了中国赋的各种赋体和基本艺术手法,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造和创新,使赋体与其艺术手法变得更符合越南文人的创作习惯,从而形成了越南赋极具民族特色的风格。
骈文是六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体,虽经唐宋古文运动而衰落,但唐、宋、元、明、清各代骈文仍然是常用文体之一,不乏佳作名篇。本次会议,有关骈文的论文只有两篇,也从一个侧面表明骈文研究相对沉寂的情况。台湾东吴大学陈松雄教授《南朝丽辞之韵化与诗化》,追源溯流,探讨因果,对南朝骈文的韵化与诗化问题进行了全面周详的论析。其论文本身亦是工整的骈文,对仗押韵,使事用典,一丝不苟。以骈体撰写学术论文,令人耳目一新,也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功力、深厚的学养。常熟理工学院孟伟博士《论彭兆荪的骈文选本、骈文文论及其骈文创作》,从清代乾嘉时期著名骈文作家彭兆荪所编选的骈文选本《南北朝文钞》入手,结合其他相关材料,论析了彭氏的骈文理论及其骈文创作。对全面了解清代骈文复兴的时代思潮有一定意义。
西北师范大学董芬芬副教授《先秦祝辞的文体变迁》,认为先秦时期三种主要祝辞都沿用四言韵文的传统形式,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湘潭大学蒋长栋教授《论中国韵文文体演进的民族性格》,认为中国韵文渐趋进步的演进规律及日益丰富多彩的体式体貌,体现出中国韵文以中和为特征而又追求进步的民族文化性格。
本届会议,中外学者围绕诗、词、曲、赋、骈文等中国传统韵文进行了认真、热烈的研讨,对进一步开展中国韵文学研究必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会议由南京师范大学牵头,我院积极参与承办,开创了合作办会,互利双赢的会议模式。对促进我校学科建设,扩大我校对外宣传,提高我校知名度将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I207.2
A
1008-2794(2009)01-0122-03
2008-11-10
孟伟(1973—),男,内蒙古赤峰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