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是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兼外用治疗47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糖尿病足患者47例,男29例,女18例,平均年龄66.5岁;糖尿病病程3~15年,平均7.8年;糖尿病足病程2.5~19个月,平均5个月;中医辨证:脾虚络阻型8例,热毒炽盛型12例,瘀血阻络型18例,肝肾亏虚型9例。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第一届糖尿病足学术会议指定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1]。
2.1 全身治疗 严格控制血糖使其接近正常,使用胰岛素时空腹血糖控制在4.6~7.0 mmol/L;减少各种危险因素,包括减肥、戒烟、降压、降脂,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微循环;感染严重者,根据创面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应用敏感抗生素及支持疗法。
2.2 中药口服 脾虚络阻型:症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肢体麻木,肌肉萎缩无力,温热觉及痛觉障碍或消失,苔薄腻,脉细滑。治宜益气健脾,祛湿通络,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 g,茯苓12 g,山药20g,薏苡仁30 g,砂仁10 g,白扁豆12 g,陈皮10 g,川芎10 g,丝瓜络15 g,牛膝12 g;热毒炽盛型:症见下肢皮肤黯红,渐变为紫黑色,肉枯筋萎,伴发热、口渴、喜凉饮、尿黄赤,舌质暗红或红绛、舌苔薄黄或灰黑,脉洪数。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金银花30 g,玄参20 g,紫花地丁15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地龙12 g,生地黄20 g,白芷12 g;瘀血阻络型:症见肢痛如针刺,痛有定处,下肢肌肤暗红或青紫,指端有瘀斑,舌质紫暗,脉沉细而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 g,鸡血藤30 g,红花10 g,川芎10 g,当归15 g,牛膝12 g,枳壳10 g,黄芪15 g,柴胡10 g;肝肾亏虚型:症见肢伤反复溃脓不愈,脓出稀薄,面色暗晦无华,头晕腰酸,苔薄白,脉细无力。治宜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30 g,淮山药30 g,山萸肉12 g,茯苓10 g,牡丹皮12 g,泽泻10 g,补骨脂12 g,生黄芪30 g,当归12 g,肉桂10 g,枸杞子15 g。
2.3 中药外治 局部红肿未形成脓、肢体麻木、发凉,属脉络寒凝者用附片10 g,当归15 g,威灵仙15 g,桑枝30 g,干姜15 g,红花10 g,每日1剂,于晚上煎汤趁热外洗患肢;若肢体红肿热痛,属脉络热毒型者用黄连10 g,黄柏10 g,紫花地丁10 g,金银花30 g,红花10 g,蒲公英30 g,煎汤洗患处,或用如意金黄散加麻油调敷患处;成脓者,应及时切开,充分引流,当疮面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可用“蚕食”方式清除坏死组织及腐骨。
3.1 疗效标准[2]治愈:坏疽创面完全愈合,已形成痂皮或瘢痕;好转:坏疽局部分泌物明显减少,坏疽、坏死组织大部分脱落或部分肉芽新生,创面显著缩小;无效:坏疽创面无明显缩小,分泌物无明显减少,坏疽局部无显著变化或恶化。
3.2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17例,好转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5%。
近年随着对糖尿病病机的进一步认识和临床经验的丰富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家指出,应从多角度探讨其病机及治疗方法[3]。而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脱疽”范畴。其病机为消渴之人喜食膏粱厚味,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湿痰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而致肢体麻木、疼痛;肝肾阴虚,阴虚生内热,热邪蕴久成毒,热毒结聚成疽。故糖尿病初期多表现阴虚燥热,而血瘀则存在糖尿病的整个过程中[4],笔者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依其病机辨证投以中药内服外用,疗效显著。
[1]李仕明.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S].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2):126.
[2]李仕明.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8.
[3]许月梅.浅谈从脾论治糖尿病[J].吉林中医药,2006,26(12):3-4.
[4]李晋宏.52首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用药规律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2):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