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荃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好奇心”,既不入老套,又扣本有源。其源头之大远者,诸如:“好奇心是科学之母”,“科学就只是为了人类天性中的那份好奇心”,“诺贝尔奖,对人类好奇心的最高奖赏”等等,都早已成为古今中外科学研究者的共识;源头之主体宗正者,那就是新课标、新教材了。
在全省中学通用的江苏新课标实验教科书(或曰苏教版必修课本)第五册中,第一模块就是“科学之光”,所选六篇课文几乎每篇说明文都跳动着一颗“好奇的心”,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开篇就是从作者幼年时好奇心的故事写起。第一组课文的引题是“探索与发现”。在本模块的“写作实践”中,第三个作文题是:
在学习与生活中,你可能会有一些“灵机一动”,这些像火花般闪烁的小发明、小创造和小技巧的设想或构思,都是智慧的结晶。请以“我有一个金点子”为题,向同学们报告你的发现。
显然,以上的提示语和题目外溢的同义语就是“好奇心”。
紧接着,第二模块的提示语是:“心灵是博大而又纷繁的世界”,“写作实践”的第一个作文题是“我的心因 而高贵”。
试问,我们在学习了这两个模块之后,又认认真真写了“我有一个金点子”和“我的心因 而高贵”的作文,上考场坐下来写“好奇心”这篇作文,是不是有了一些必要的写作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能力稍强的同学,把“我有一个金点子”和“我的心因 而高贵”两个作文题整合一下:“我的心因有好奇心而高贵”,大概是不很困难的。这就是说,江苏高考语文卷命题“好奇心”,这个题目的背景材料就在教科书上,这个说法当然也是肯定的了。
其实,许多教科研的专家,早就为此大声疾呼。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说:“如果我们的课程和高考是脱节的,那肯定要失败。”南通市教研室去年在《新课程、新高考、新对策》中说:“把考查记忆的知识变成已知条件,在侧重探究性考查的同时弱化那些不太重要的知识考查,条件和背景资料尽量提供得充分些。”他这句话,说得直白些,试题不是书上原文,但书上内容可“变成已知条件”来考,这样就考“活”了,考出能力来。
其实,中央教育部、省教育厅更是早就三令五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根据新课标制定的江苏省08高考新方案有六个基本原则,其一就是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对新课程改革一定的导向作用”。“增进……联系”,“体现……导向”,“好奇心”这道考题不正是达到这样的要求了吗?
其实,江苏省高考命题组早就贯彻这一精神了。2007年的作文题是“怀想天空”。当时就有人说,“今年高考‘指挥棒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此次的作文题就是语文书上的,在苏教版必修五第四模块。”还有人著文,把此模块的标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及下面的提示语与作文的提示语对照,果然十分相似。2006年的“人与路”,大家都已知道,这个题是第三册课本第一模块中第三个作文题“在路上”的翻版。而2004年的高考作文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与第一册课本第四模块“像山那样思考”,遥相呼应。当然,高考是考查考生能力的,试题来自书本,又高于书本。不可能等于书本,一成不变的搬用书上题目。
如果有人还说,所有这些都还是“巧合”,那么有这么多“巧合”连续出现,至少可以说明,现在全省中学通用的苏教版必修本五册20个模块的内容,覆盖面很宽,前瞻的目光很远。高考试题,重在考基础,重在运用基础知识中考察能力,这是金科玉律。但高考试题的命题要有根据,根据在大纲之内,在课程标准内,这也是不易的通则。江苏的命题,要扣江苏的考纲、扣江苏的新教材。当然这个“扣”,不是试题从课本上原样照搬,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也就是说,试题内容与课本内容有内在联系,不仅是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且有血浓与水的骨肉联系。如果这也是不易之论,那么江苏高考作文的试题,连续四年与苏教版新教材有关,这是一件大好事!这样一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立即改变长久无序无奈、低级低效的状态。借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踏踏实实地按照必修课本1—5册20个模块“写作实践”的要求,一个一个地训练。这不是赶时髦,做样子,而是在老老实实地教学,脚踏实地地教改。我说这便是江苏省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命题源码,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