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8日至19日,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南京晓庄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本刊编辑部在海安中学联合举办了“江苏省2009年高考语文、数学、外语‘访专家、进名校、交名师研讨会”,会议颇具规模,40多位校长亲自带队,200多所高中,近600名高三语、数、外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盛会。本届研讨会特邀吴锦教授、汪少华教授、石志群所长作《2008年高考阅卷分析和2009年高考命题走向》专题讲座。通过亲临名校,聆听权威专家讲座,与一线名师切磋交流,与会代表了解到新课程背景下对新高考学科教学的要求,进一步把握到2009年高考命题的走向和脉搏。本刊编辑部根据录音和专家讲稿进行整理,现将专家的相关观点和见解摘录如下,供广大师生学习参考。
语文专家讲座
2008语文高考阅卷分析与2009命题走向
2008年高考语文有所变化,有两个原因:首先这一届高考生是实行新课程标准后第一届考生,高考内容与命题必须要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第二,江苏省2008年实行了新的高考方案,变化较大,考试说明与命题须根据新方案进行调整。
一、 关于课程标准问题
课程标准的目标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与时俱进的体现。语文课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就是应用,掌握语文阅读和语言表达的技巧。人文性是通过文本来体现的。
语文高考考的是能力。不考课本的具体篇目和内容,不考名词术语和语词定义。选考内容和选修课本也没有什么关联,不会考课本,考的是能力。
语文高考考的能力包括语文素养、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一定的探究能力。
第一、语文素养主要是知识性的。就语文而言,是要培养较高语文素养的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与高考相关的就是名句名篇的背诵,江苏高考比较重视名句名篇的考核。
第二、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包括读写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考试大纲上有现代文阅读、文言文、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能力考核包罗万象,甚至包括标点。
第三、一定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体现在文学鉴赏中。现在增加的是探究能力。江苏必考是文学类,选考是叙述类和实用类。教育部的大纲,探究题在选考题里,而江苏的考试大纲里探究题在必考题里面。
二、 2008江苏语文高考阅卷中所看到的问题
(一) 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音辨析、成语辨析、病句辨析、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简明得体等六个指向,考了五道题目,在六个指向中选五个。2008卷的启示:一、语音辨析侧重汉字的音、形、义三者结合。多音字、形声字的辨析,而不是单纯的读音。二、成语、病句辨析需要分类,成语褒贬的意义要分清,特殊搭配要看清。三、谴词造句要分不同的语境。
(二) 文言文考核
文言文有四个指向:实词、虚词、信息筛选、推断和想象。几年来虚词都没有考,这并不是说不考虚词,虚词也是个非常重要的指向。文言文的选材江苏一直用的是传记性的记叙文,2008年9分,但全省此题均分是3.5分。对文言文的要求有三:一要字字落实,二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三要句子通顺,四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
古诗词鉴赏,得分奇低,8分只得了2分多,不到3分。这是整个试卷中得分最有问题的。李白的一首诗《登金陵凤凰台》,错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会概括,大多数只是翻译,凡是没概括的都没给分。概括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提炼出大意。另外我希望学生不要投机,问修辞手法的时候不要把所有想到的都放上去。对于古诗鉴赏要求就是基本能读懂。
名句名篇的默写,共8分。我们是根据课程标准来出题的,而不是课本。从命题来看,高中四分,初中两分,课外两分。几年来暴露最多的问题都是错别字。学生要有意识地对难写的字进行记忆,大多容易写错的就要倍加小心。
(三) 现代文阅读
这个题20分,均分11分。第一道题要求随全文情节展开,详细解析。有的学生读文章不仔细,得到的答案就不准确;有的学生的答案很详细但是却没有答到点子上;还有的学生在对题目的理解上有问题。学生答题时千万不能从想象出发,而应从文本出发,要求学生就文本答题而不是学生自己想象来答题。要讲层次、要讲点面,简而言之要分点答题。
论述类题目出现的问题也很多。很多学生的回答都脱离的原文,思考的比较单一。对于议论性的杂文,学生看不清论点、论据、论证。这暴露了对论述文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仍然是学生的理解出了问题,没能尊重原文。
(四) 附加题
总分40分,均分21分。今年的阅卷比较紧,文言的题目短句只能断六处,如果断错会扣分,这6分得4、5分的多,大多数学生有一处断不出来。
(五) 作文
命题一般有两个原则,一、审题的难度不能大;二、容量要大,学生不容易跑题。有时命题时加说明或提示。理论上讲希望题目贴近学生,使学生有话可说。关于作文,学生的问题在于,一是阅读基础太薄弱,读得太少,写也写不好。二、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弱,思考的面既不广也不深。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较为广泛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使学生考虑好层次和主要方面,其次才是表达问题。看优秀作文选,更要看学生的表达思维,能不能把问题的几个层次说清楚。记叙是基础,而议论也非常重要,两者关系要处理得当。
总之,从整个2008高考试卷分析来看,以后复习不要步步紧跟命题思路,不要随意猜题,而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与文体的分析,比如集中对记叙文和议论文进行复习。不要押宝,不要使学生思路太狭隘。复习的根据还是考试说明。总体来说,高考还是稳定的,不会大起大落。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数学专家讲座
2008数学高考阅卷分析与2009命题走向
一、 从2008江苏高考卷特点看趋势
(一) 试题特点与趋势
1.试卷难度结构已基本定型:结构调整,层次鲜明。2008试卷结构模式变化很大,特别是将选择题全部改成填空题,但试卷在不同知识层次、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配置上出现明显的层次感。每一题中的各小题也有着显明的层次性,包括最后的压轴题。
2.紧贴教材,适度改造。
3.中、低档题所占比例较大,且能力要求适中。与教材关系最为密切,也最为接近的就在中、低档题中。函数关系的建立;函数最值的探求,都直接源于教材。
4.能力题突出数学本质,考查数学素养,而本质与素养又根植于教材之中。
5.模块难度定位有规律:如三角题、解析几何题、数列、函数题等。
6.模块命题方式、构题形式有规律,如解析几何、求曲线方程、简单性质研究、数列等。
(二) 应对方法与策略
1.强化对教材基本题的过关。指对教材中背景、例题和练习、习题的基本知识、方法,特别是思想的过关。对教材中例、习题的教学功能的挖掘、变题训练。
2.将知识、方法讲透、讲到位。(揭示本质)
3.深刻理解教材意图,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以2008江苏第20题为例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本题考查的方法非常朴素,但学生却想不到,无从下手。我们已经习惯于直接抛出结论,然后大运动量训练,学生学得辛苦,但能力得不到培养。
4.利用教材资源,夯实基础,形成网络。
5.从教材看教学层次的把握。
6.全面审视教材。
二、 从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看趋势
(一) 从2008高考卷看: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得到严格遵守(不仅江苏)。
(二) 新增内容的要求。增加内容虽多,但其意图主要是介绍一些思想方法,除微积分外,要求层次都不高。但因是新增,师生了解都不多、不深,仍是值得研究的领域。从知识内容方面看,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包括流程图、算法语句)是主要的考查对象,在循环语句中要重视For语句与While语句的正确使用。从知识综合的角度看,应注意将算法(包括流程图、伪代码表述的算法)与其他知识进行交汇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如用循环语句给出递推数列、数列求和,用条件语句给出分段函数、方程或不等式等综合问题,甚至可以将其与向量、复数等进行有机结合。
(三) 有变化内容的要求。以立体几何为例,立体几何是传统内容中变化最大的。应重视以下问题:第一,尽管教材对证明(立几推理)的要求弱化(对判定定理不要求证明),但我们仍然应该予以重视,因为这是必然出现的题型(当然不要搞得过难)。还要注意位置关系的探索性问题的研究,如“在什么条件下,两线、面具有垂直(平行)关系”等。第二,体积、表面积的计算应该成为立体几何考查的重心之一。要注意研究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求体积、面积的体现能力的一些求法,如通过图形变换、等价转换的方法求体积、面积;二是注意动图形(体)的面积、体积的题型的研究,如不变量与不变性问题(定值与定性)、最值与最值位置的探求等;三是注意由三示图给出的几何体的相关问题的研究。第三,要注意通过问题的载体提高难度,如通过组合体(由教学要求中的常见几何体组成,如圆柱内接棱柱、棱锥;球内接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等)提出位置关系、面积与体积等方面的问题。第四,在40分中如果考空间向量求角,估计不应该难,因为时间只有30分钟,如果考得过难,运算量很大,时间不允许。
三、 从新课程理念看趋势
(一) 2008高考卷中的新理念。一是突出应用性(第7题、第17题等);二是突出数学本质(第15题的三角、第20题等);三是突出对分析能力、数学思想方法与思维策略的考查,并且在小题中就充分体现(如第9题、第10题、第11题、第13题);四是突出探究能力的考查(第9题、第10题、第14题、第18题、第19题、第20题等;五是突出对学习潜能的考查(第19题、第23题等)
(二) 江苏卷与其他卷的风格上的区别。试卷、试题的体现创新与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相结合,08年的创新力度是大的,但江苏卷的创新方式与其他省份有区别:一是不增加新的内容(即不超出教学要求的知识范围),二是不追求形式的新。
(根据讲稿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英语专家讲座
2008英语高考阅卷分析与2009命题走向
南师大英语系主任、博士、汪少华教授作专题报告
一、 2008年江苏英语高考试卷总体评价
难度适中、稳中有变、强调基础、注重实用、重视交际、时代感强。
二、 2008各题型的新特点透视
2008江苏各类题型分布:听力、单项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书面表达。
(一) 听力
1.要求考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生应能:(1)理解主旨要义;(2)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3)对所听内容作出简单推断;(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2.2008听力总体特点:生活为源,侧重理解
(1) 重在理解。要求考生从所听材料中获取信息,细节信息题(时间、地点、方向)共7题,数字题共1题,原因题共2题,推断题(意图、观点、态度等)共8题,主旨题共2题。
(2) 干扰项的设计较为灵活,对考生的概括推理能力的要求也增加了,考生只有全面理解会话内容才不会误选。
(3) 题材包括天气、环保、旅游、日常工作、寻求帮助、英语课堂等常见的生活内容,话题贴近生活,贴近考生。交际性和实用性强,富有时代气息。
(4) 口语特征明显,语言自然而地道,如表现口语交际时说话人不同情绪的重音、弱读、停顿、升降调等语言现象,要求学生熟悉地道的英语。
(5) 区分两大类题,功能题和信息题。功能题有所增加,文化意识增强。
(二) 单项填空
1.语言知识要求: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掌握约3 500个英语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2.2008年高考单项填空的特点
(1) 突出语境,强化语义,注重运用
(2) 覆盖面广,综合考查了以下几项:(a)语法基础知识,如非谓语动词、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倒装句、虚拟语气、时态、介词、形容词等;(b)基础知识在特定语境中的辨别和特殊用法;(c)对习语、固定搭配、谚语和名言警句的识记和理解;(d)交际能力和语感能力;(e)动词的使用。
(三) 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是测试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能力的有效手段。其选项的设计日趋语境化,更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单纯的语法或词汇知识类题型设计几乎不再考虑。命题设计角度灵活,考查包括:(1)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2)对语篇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3)在情景中辨析词义的能力;(4)词语常识的运用等。
2008完形填空的主要特点:(1)励志主题,主要涉及价值观和情感态度;(2)突出考查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是考查重点;(2)该篇夹叙夹议,叙事线索清晰,突出语篇领悟;(3)词义辨析。
(四) 阅读理解
要求考生读懂简易的英语文学作品、科普文章、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考生应能:(1)理解语篇主旨大意;(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3)根据上下文提供的线索推测生词的词义;(4)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6)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7)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恰当的词语完成与短文相关的图表。
阅读新特点:(1)体裁多样:说明文,记叙文;(2)题材丰富:科普、文学、告示;(3)阅读量增大;(4)D篇阅读文章与题目总词数是854个单词,要求快速阅读能力提高。
(五) 任务型阅读
“任务型阅读”是指通过各种语言活动的形式来考查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能否“按要求辨认语言结构、内容、事物发展的顺序和程序”。
任务型阅读解题策略:(1)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2)把握文章主体结构和写作思路;(3)根据已有的表格内容的提示来确定短文的类型和图表的设计线索,理清短文图表的设计原理;(4)依据关键词语利用近义,反义,上下义等关系在短文中或文外寻找并确定答案;利用常用文章结构和写作等方面的概括词确定文章以外的填词;(5)浏览填好的图表,审读答案。(6)注意答题要求,语言规范,词形变化和书写工整。
(六) 2008书面表达
2008书面表达出现问题:1.得分不高;2.要点不全;3.词汇单调;4.句型结构简单;5.全文缺乏连贯性;6.语言不够得体,不够礼貌,缺乏半开放性作文的训练;7.书写较差(尤其是扫描后),将分数降低一个档次。
三、 2008高考英语的启示
(1) 重词汇,轻语篇。(2)重解构,轻建构。(3)重知识,轻技能。(4)重语言,轻文化。(5)重套路,轻创新。(6)重工具,轻人文。
四、 2009命题走向
首先,我们在教学观念上要有所改变,要深入了解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如教学材料的准备,课堂教学的安排,活动的设计,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学习评价等方面均需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作适当的调整。再次,教师和学生均应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英语试题,洞察其背后的教学要求和应试要求上的点点滴滴的变化,弥补教学和学习中的不足,使平时的训练题与高考英语试题的基调保持一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五、 2009复习指导思想
1.夯实基础,切实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研读历届高考真题,把握高考脉搏。
3.加强阅读教学,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
4.注重遣词造句的多样性,提高书面表达力,注重半开放型作文的训练。
5.培养交际能力(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策略能力),增强言语的得体性。
(根据讲稿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