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秉英
初次拿到《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我不禁发愁。教材的第一、二、六章大部分都是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学生坐在计算机前,还能听进我的理论讲解吗?以往几年的教学经验提醒我,学生一进入微机室,注意力就在微机上,他们对技术操作的热度无法抵挡。经过短暂的新课程培训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入了我的课改实践之旅。
● 第一站:紧抓课堂常规,按照教材组织教学
课改后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我向学生郑重地宣布课堂纪律,明确提出:不许带入与信息技术课无关的东西,不许进行与信息技术课无关的操作,必须带教材、笔。我告诉学生:“总成绩的计算方法=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并让学生认真阅读了“平时成绩统计表”和“平时成绩评分细则”。我明确了信息技术学科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为必修(2个学分)+选修(2个学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重视信息技术学科和平时的学习,督促每一个学生进行自我控制。
第一次使用必修模块,没有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配套光盘。认真阅读教材后,我发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是软件操作技术讲授→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师生总结。而新教材更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则成为组织者、参与者与启发者。但糟糕的是学生也习惯了以往的信息技术学习模式。所以,在教学初期,我的课堂教学进行得很困难,师生都努力在新课改的路上蹒跚行进。我的精力也主要集中在课堂角色的转换和理论知识的钻研上,教学环节主要依据书中的设置,按部就班地实施教材中的任务、探究、实践、交流、练习、拓展等内容。当时,我感觉教学的能力回到了起点,需要学习补充的知识太多了。所以,第一学期我写的课后笔记比教案还多,同时学习笔记的内容也较以前丰富了许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又参加了几次新课程培训及学科教研活动,在网上也能看到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线教师们相互交流课堂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我手头的教学资源渐渐多起来了。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学生逐渐适应了新的教学方式。我的教学实践终于向前迈出了第一步。
● 第二站:不断优化教学环节,力求最佳教学设计
在熟悉了教材涉及的新内容后,我开始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课堂的具体实施上。首先,为了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根据平时成绩统计细则,我开始严格地统计平时成绩,并且每一章结束时公开公布一次。这一措施刺激了一部分不认真对待这一学科的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课堂教学中每一环节的设置都经历实践→修改→再实践→再修改的过程,以得到最佳的教学设计。我在同一年级带多个班级,优点就是使自己有多次反思的机会,不断改进每节课中的不足,设计出适合每个班具体情况的教学方案。这些过程对提高教师的实时反应能力、实时评价能力、思维能力和参与能力都大有好处。
在备课阶段,与课改前最大的区别是,要围绕教学环节的主线筛选信息,确定学习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和资源,包括应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引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新教材中的“引入”强调的是创设情境,以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所以,每一节课前都有一个小情境,这些内容在课堂应用上可以灵活选择用或不用。只要我们创设的情境适合学习主题、接近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即可。情境引入非常适用于表现欲强、喜欢合作学习的班级。还有一种“开门见山”的引入方法,即直奔主题,可以缩减引入的时间,适于基础知识扎实、学风浓厚、喜欢自主学习的班级。
新教材是“非零起点”的,这给教学环节的实施增加了不少难度,因为学生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面对诸多差异,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一些方法:①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其重点是设置从易到难、有梯度的多个任务,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教师则在巡视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辅导,尽量减少广播式集体讲解的时间。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互补的学习方式,这能使低层次的学生有反馈的机会和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
我曾尝试在类似“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这种理论知识占较大比例的课堂上使用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来组织课堂,其重点是课前设计好评价方式,将学生分成四大组,将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及结论成绩直接反馈到黑板上,胜出小组的所有成员将在这次合作学习中拿满分。这个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使我体验到“激活了大部分学生兴奋点”的乐趣。③使课堂形成和谐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严肃仅是课堂的一种规范,自由才是学生学习思维的释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因此,我们要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勇于质疑;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生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
在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中,曾最令我头痛的是成果展示。每到这一环节,学生要么不说,要么说得条理不清。我采用以下措施来改善这种情况:一是为每一个发言人做记录,加分反映到其平时成绩中,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同学分享自己的思想;二是要求在成果展示中增加内容简介,把要展示的内容或结论以表格的形式简要列出来,这样,在总结时就有了依据,不会出现条理不清的状况。
反思评价、成果欣赏是课改前容易忽视的环节,但在某些章节中却尤为重要。例如,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章中,学生完成作品后,师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共同对部分作品进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一活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交流各自的作品,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且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对每一环节中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教师可适当做出点评,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通过对作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创作感和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和荣誉感,这也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机会。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尽量少用广播式的讲解,而应将内容与社会中的焦点事件、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最终自然升华成为理论认识。如“信息安全”一章,以2006年末互联网病毒的“风云人物”引入,从熊猫病毒的危害与预防到信息系统的安全及维护,从病毒制造者李俊与非法产业链到计算机犯罪及预防,师生在轻松的交流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 第三站:灵活应用新课标和新理念进行教学
灵活应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活动是我目前的工作目标。首先,要多接触优秀的课堂,向参与到课改中的同行学习优秀的教学模式、组织模式及对学生和课堂的驾驭方法。其次,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锻炼扎实的课堂基本功。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打破软件、技术的限制,把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丰富的养料和依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章时,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给学生布置的作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等,鼓励学生利用文字处理软件使之电子化,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使他们主动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最后,还要走出封闭和孤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与同学科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多沟通和研讨,特别是一定要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甚至合作教学。开发信息技术校本化课程,构建信息技术技能学习与综合主题研究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把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到一个个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