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而山 孙桂莲
“十一五”以来,江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弋阳县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1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15个重点村共计175个自然村,总户数 10421户,其中登记在册的贫困户 1025户,低收入户 1363户;总人口42773人,其中登记在册的贫困人口3996人,占重点村总人口的9.3%;低收入人口5543人,占重点村总人口的12.9%。耕地面积40463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3918.2亩,人均0.79亩,旱涝保收面积25438亩,人均0.59亩。2005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1058元。为从根本上改变15个重点村面貌,从2006年开始,在省市扶贫办的大力扶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县全面展开了以15个重点村整村推进为目的的“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经过三年来的努力,15个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扶贫开发工作新跨越,各重点村面貌都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
一、主要变化
1.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到2008年末全县重点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9.66元,均达到或超过所属乡镇平均水平;贫困人口下降到1471人,减少贫困人口2525人,减幅达63.1%,现有贫困人口仅占重点村总人口的3.4%;低收入人口下降到2071人,减少低收入人口3472人,减幅达62.6%,现有低收入人口仅占重点村总人口的4.8%。
2.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年来,新建水泥路94.2公里,改造砂石路30.8公里,受益人口达2.78万余人;维修水库9座,维修灌溉坝3座,改造维修灌溉水渠29200余米,新建护河堤3000余米,新建电灌站1个,改善灌溉面积 0.7万余亩。
3.村容村貌明显改观。自2006年开始在曹溪镇后畈村、中畈乡显南村、漆工镇赖家村等9个重点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部分新农村建设点被市县评为先进单位。2007年至2008年在重点村全面铺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三年来,五改到户达3000余户。清路障70千米,清污沟 85千米,清垃圾30吨,村内人行道水泥硬化改造30千余米,改造饮用水4000余户,改厨、改圈、改厕3000余户。
4.组织建设明显增强。15个重点村“两委”班子健全,全面增强了战斗力和凝聚力。到2008年末,15个重点村均达到了有人办事,有能力、有水平办好事,并全部建立健全了村级议事、决策、干事等长效机制。重点村支部均为一类支部,全部进入了所属乡镇先进支部行列。
二、主要做法
1.整合扶贫资源,全面实施“十一五”村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一个村少则一千余人,多则几千人口,要全面实施“十一五”村级扶贫开发规划,达到整村推进的目的,仅仅依靠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使社会扶贫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三年来,该县共计整合各类资金 2677.5万元,用于重点村建设,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46万元,部门配套资金 1202万元,定点单位帮扶资金85万元,县乡配套资金201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款643.5万元。
2.找准切入点,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村贫困落后面貌,必须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制约该县重点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因为地处偏僻,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因此,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是改变重点村贫困落后面貌的关键。三年来,该县共投入用于改善重点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扶贫资金479.1万元,占三年扶持重点村财政扶贫资金的87.7%。
3.科学规划,积极做好移民扶贫搬迁工作。从2008年开始,该县实施移民扶贫搬迁工作。2008年初,省市下达该县移民扶贫搬迁人数400人,通过认真的调查摸底,科学制定规划,确定曹溪镇西山林场移民集中安置到曹溪镇刘家村委会宋家新村,曹溪镇西山林场洪家村移民集中安置到洪家新村,樟树墩镇火桥村委会郑坞村村民集中安置到樟树墩集镇,截至目前为止, 99户、444人全部入住新居,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
4.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产业扶贫。三年来,该县15个重点村新种桃、梨、板粟 2000余亩,速生丰产泡桐1000余亩,发放苗木16万株,由于各村准备充分,管理认真,成活率达90%,且长势良好,大大增强了扶贫工作的后劲。
5.阳光操作,按规划实施项目。重点村“十一五”村级扶贫开发规划,是经科学论证和群众认可的,是重点村建设的纲领。三年来,该县严格按照“十一五”村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年度项目计划,按项目计划进行实施,并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公告、专账专户、资金报账等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实行阳光操作,得到各重点村群众充分认可。
6.转变观念,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群众要致富,仅仅依靠政府给钱物是有限的,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过去“等、要、靠”思想,增强“造血”功能,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该县自2006年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称为“雨露计划”)以来,一方面通过选送重点村贫困劳动力到省扶贫办指定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脱产培训学习;另一方面,针对贫困户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分散居住不易集中及家庭农事忙的状况,采取“上门引导”培训的方法,组织教师深入到重点乡重点村现场培训,截至2008年年底,该县培训转移了500名贫困户劳动力,其中15名为中高级技师,同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实用技能培训,全县15个重点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得到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迅速得到增强。
7.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两委”班子是办好村里一切事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三年来,各重点乡特别注重加强重点村班子建设,有的村一时选择不出合适的支部书记,就从乡里选拔优秀干部兼任,并派工作组协助重点村建立健全村级议事、决策、干事等长效机制。
8.加强领导,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主要领导经常亲自过问扶贫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加强县扶贫办机构建设,改善县扶贫办办公条件;各重点乡均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各重点乡均指定分管领导,配备扶贫干事;各重点村都成立了规划执行小组和项目督导小组,从而保证了各村各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三、经验体会
1.制订村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必须符合实际而又量力而行。制订村级扶贫开发规划要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量力而行的原则,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按实际需要不断调整规划,从而做到规划可操作、能实施、有效益、群众满意,否则就是一纸空文。该县在制订“十一五”村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时,尽量从实际出发,如果项目过大,不能量力而行,那么有的项目就不能达到规划要求,甚至所规划的开发性项目根本无法启动,在群众中将造成不良影响。
2.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村建设。重点村建设不是一个部门能完成的事,也不是仅仅有钱就能解决问题的事。实施整村推进,需要各级各部门广泛关注。扶贫部门仅仅是实施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主管部门,涉及村级建设的许多事情想管也管不了,也无能力去管。因此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重点村建设中来。
3.必须广泛依靠群众。群众是主体、是动力,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本村的建设中来;只有不断强化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提倡“自己的家业自己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有困难政府社会帮”的自力更生精神,让贫困群众在参与开发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增长才干、增加收入,让村级组织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形成议事、决策、干事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村里的事才能办好,群众的脱贫致富事业才会有生命力。
4.理顺扶贫办与其他部门关系,才能提高办事效率。三年来,该县不断理顺扶贫办与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关系,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大大加速了项目建设的进程。
[作者简介]杨而山,男,江西省弋阳县扶贫办副主任;孙桂莲,女,江西省弋阳县扶贫办干部。
[责任编辑: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