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开拓前程

2009-03-31 07:23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学校体育中国

彭 丰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院,江苏 南京 210019)

摘 要: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相互协调发展是体育界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有着不解之缘,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怎样看待这种关系,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关系的前景如何,这些直接关系到当前“体教结合”的改革能否顺利进行。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的体育理论专家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本文就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作一简要评述,希望对进一步研究两者的关系有所帮助。

关键词:学校体育 竞技运动 体教结合 中国

1 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1.1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是否存在联系。对于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是否存在联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密切相关。卢元镇指出“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本是同宗同源”,并认为“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是两种亲缘关系十分相近的文化种类”。佐藤臣彦认为,虽然体育与竞技运动是两个范畴不同的概念,不能相互代替和混同,但是包括竞技运动在内的身体文化和身体运动并不是与体育全然无关的,而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具体地说,竞技运动是构成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种观念认为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无关系。1959年以后,我国一部分师范大学体育系的理论工作者提出“竞技不是体育”。在1982年的烟台会议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从此在全国出现了一个“真义体育派”。他们的论点未被体育界广泛接受。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等各类型的体育并存的现实被肯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

1.2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是互动的关系。宋继新在《竞技教育学》一书中指出:“竞技与体育的联系在于二者互为手段。体育的手段主要是竞技运动的运动项目,但它要求的标准和追求的目的与竞技完全不同。竞技也以体育为手段,它为了防止运动伤病和异化,也常以体育为手段。系统分析,竞技与体育是不同归属的、平行的、交叉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学校体育利用竞技运动内容的现象特别多,反过来竞技运动对学校体育产生一定影响,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实质是相互推动。

1.3竞技运动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1.3.1竞技运动项目是学校体育的手段

有关竞技运动的概念是多义的,英国代表性的解释如下:有趣;娱乐;戏谑;玩笑;活动;消遣;色情;各种野外运动;各种体育活动。在日本代表性的解释如下:竞技运动是从田径、棒球、网球、游泳、划船比赛到登山、狩猎等一切含有游戏、竞争和锻炼要素的身体运动的总称。在我国的《辞海》中的解释是:“竞技运动是具有竞赛特点和较高技术要求的运动项目的通称。有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等等,各项竞技运动都有严格的竞赛规则,运动员(队)须经过系统的身体训练和技术战术训练”。

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竞技运动项目与学校体育中采取的手段是惊人的相似。周爱光指出:“顾名思义,学校体育就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场所中进行的体育。它与工厂体育、农村体育、机关体育、部队体育等共同构成体育的外延。由于学校体育与体育之间存有概念上的种属关系和相同的内部结构,因此竞技运动也完全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事实上,作为一种身体活动,比起游戏、舞蹈等身体活动,竞技运动已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1.3.2竞技运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卢元镇指出“竞技运动与健康教育相辅相成”“竞技运动是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主要手段”“竞技运动具有培养终生体育者的价值”“竞技运动是竞争观念的最佳传播者”“竞技运动在向学生进行一种潜移默化的民主教育”“竞技运动有助于青少年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竞技运动扩展了现代人‘开放的视野”“竞技运动弘扬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竞技运动发展了现代人的主体精神和团队意识”“竞技运动丰富充实着青少年儿童的情感生活”。

1.4学校体育对竞技运动的反作用。竞技运动需要学校体育的支持。卢元镇指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这就决定了学校体育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同时,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因此,共同的工作目标是体教结合的重要基础。”“体教结合,既遵循体育训练规律,保证系统的业余训练,有遵循教育规律,保证学生系统的文化教育。”“今天,体教结合并不仅仅在业余训练领域发生,已经逐渐在部分省市发展到二级梯队和专业队水平。”周爱光指出“现代学校体育不能缺少竞技运动,而竞技运动也只有在教育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本身的文化机能。”“从学校体育的现实和发展趋势来看,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竞技运动将会越来越多的进入学校体育,这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

2 当代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密切联系的原因

2.1竞技运动本身的发展。卢元镇指出:“教育与体育分裂的后果是两败俱伤。在体育被挤出教育的时代,西方人的身心在宗教神学的泥潭里挣扎了一千多年,而东方则在儒教的怀抱里最终完成了‘东亚病夫的塑型。古代奥运会的衰亡和长期湮没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奥林匹克的意识和精神在教育中的消失,奥林匹克文化传承在学校体育中的废止。而近代奥林匹克的勃兴恰恰是打着‘文艺复兴的旗帜,承近代教育兴起的潮流而繁荣于世的。20世纪末,奥林匹克出现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危机,再次提醒奥林匹克人回归奥林匹克教育本原。”

2.2现代奥运会的初衷。1896年4月6日,雅典的首届现代奥运会上,顾拜旦在《1896的奥运会》一文中指出:“我认为没有竞技的协助,那么教育,尤其是民主时代的教育不可能是良好而完整的。为了发挥其适宜的教育作用,竞技必须完全与物质利益无涉,以荣誉为基础。”顾拜旦还指出“当今世界,充满发展的极大可能,但同时也存在着危险的道德衰败,奥林匹克主义能建立一所培养情操高尚与心灵纯洁的学校。”刘淇指出:“从这一思想出发,他的基本目的不是用奥林匹克运动去推行竞技运动,而是要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进而把教育纳入人类文化生活中。”

2.3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不断冲突的结果。谷世权认为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碰撞的结果是融合”。在中国近代和现代近百年的历史中,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之间的文化冲突至少发生过三次:第一次是学校体育中的“兵操存废之争”。其后果是:学校体育内容教以前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并与社会上的竞技体育接轨。第二次是所谓的“土洋体育之争”。这第二次的碰撞结果实际是以传统体育和西方体育的互相承认和融合而宣告结束的。第三次,是所谓的“体育与竞技之争”。在20世纪80年代,争论在1982年的烟台“体育理论专题讨论会”最为激烈,部分人认为“竞技不是体育”、“竞技科学不是体育科学”,坚持所谓的“真义体育”,结果是10余年过去了,他们的观点并未被体育界广泛接受。谷世权指出:“中国近代体育文化三次碰撞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承认竞技运动是体育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符合体育文化发展逻辑的。”

2.4现代奥运会挑战的警示。宋继新指出:现代奥运会诞生一百年来,由于竞技过度的商业化、职业化和兴奋剂滥用等,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使奥林匹克讲究秩序、倡导人性关爱的精神荡然无存。为此,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青少年训练要回归于教育,专业队训练要“院校化”。这是国家竞技“正本清源”回归于教育的表现。“纵观千年古奥运的兴衰和百年现代奥运的挑战,社会对竞技和教育的需求是其二者产生和发展的‘基因。教育能强化竞技不失主体(人),不丢人性,是奥林匹克运动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历史证明:每当竞技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之时,它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否则将受到严峻的挑战。这也进一步证明,在政治因素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竞教结合,奥运则兴;竞教分离,奥运则衰。”

2.5对于竞技运动异化的批判,促使竞技运动回归于自然。卢元镇指出“竞技体育的‘异化是‘强化的一种衍生物。……异化就是人给自己树立一个最终自己控制不了的反对势力……竞技体育强化的过程中,由于过度竞争、商业操纵、政治追求的膨胀,最终形成了一种足以扭曲竞技体育本质的异己力量。”“竞技体育本质的异化,主要指竞技体育与人的关系的失调。”周爱光分析了竞技运动异化类型后指出“克服这些异化现象是21世纪竞技运动面临的严峻挑战。”竞技运动的异化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奥委会和各国国际体育组织的严重关注,并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

2.6竞技教育化

宋继新在竞技教育学中倡导道德竞技的核心是:弘扬奥林匹克公平竞争的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的教化理念,促进人、竞技、社会三者和谐发展。这是与人文奥运的思想是一致的。

3 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关系密切化的利与弊

3.1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关系密切化是一把双刃剑。丁宝龙、顾渊彦认为:“竞技是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双刃剑,这是指竞技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既起到积极影响,又起到消极影响。但是这种积极的影响是必然的逻辑关系,而消极的影响却是因人的认识局限造成的误导。归纳起来,这种局限造成的误导有多种表现,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是原封不动地把正规竞技移植到学校课程,甚至混淆了培养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和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教学过程之间的区别;其二是认为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教学的领域中排除出去。”

3.2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关系密切化利大于弊。周爱光指出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第一,把竞技运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第二,竞技运动作为学校体育内容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第三,通过学校各种形式使学生掌握各种竞技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第四,竞技运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第五,运动会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一环。第六,通过学校竞技运动的开展,可以及时发现体育人才。”

当然,两者紧密结合也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齐栋、毛振明等指出学校体育较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出现晚,“当它出现时,它基本上是从上述两个过程借用、转移来的。”“体育教学过程的形成得益于上述两个过程,但又受到上述两个过程的干扰。”从而产生体育教学过程训练化倾向,由此产生的弊端:“(1)技术教学的效果不佳;(2)影响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3)教学过程易僵硬、枯燥,影响学生的参与兴趣。此外,训练化的教学过程脱离学校实际,不利于教学的普及与发展,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教学难以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手段、场地成人化等。这些缺陷使本来与其他学科有很大差异的体育教学更加‘异质化,甚至加深了‘体育就是跑跑跳跳的偏颇认识,最终导致体育科学的性质更加含糊,学科地位更加低下。”所以竞技与体育的密切联系既有利又有弊,但总体利大于弊。

4 如何正确处理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4.1走出对竞技运动理解的误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对竞技运动的理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比赛”。周爱光指出:“……这种对竞技运动概念的传统解释是不妥当的……如果把竞技运动只规定成高水平的竞技运动,那么,‘大众竞技运动和‘学校竞技运动等也就势必失去了其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此外,竞技运动的传统解释也无法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国业已蓬勃兴起的大众竞技运动的现实给以科学地说明,并与国际上对这一概念的一般性解释相距甚远。”周爱光并根据豪伊金格、凯洛易和威斯的竞技运动学说理论,汲诸学说的共同点对竞技运动的概念定义如下“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律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4.2分清竞技与体育的本质区别。宋继新指出:“首先,竞技的上位概念是娱乐,体育的上位概念是教育。其次竞技的本质是夺标育人,即通过夺标去促进人的发展。体育的本质是健身育人,即通过增强人的体质,增进人的健康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人们用‘竞技体育表述竞技的定义是不妥的”。

4.3“竞技运动和学校体育必须相依为命”。卢元镇在以这句话为题的文章中指出:“竞技运动之所以应该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十余年的事实证明,用‘体质教育排斥竞技体育不是一个好思路。”“我们要从国民体育的阴影中解脱出来,汲取自然主义体育注重‘人的因素的合理内核,在学校体育(包括在体育教学中)给竞技体育留出一席之地”。

4.4正确实现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于文谦指出:“学校体育观念的更新是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关键所在。”“……然后根据体育的方法、原理把增强体质,开发体育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现实的竞技运动进行科学加工改造,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手段……”

5 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发展前景

竞技与教育的关系更加密切,竞技向业余化、人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宋继新指出:“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国家竞技的改革要走竞教结合之路,即青少年业余训练要回归于教育,优秀运动队要逐步向‘院校化过渡。……才能摆脱过度的商业化和职业化的束缚,才能积极地促进中国竞技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

6 结束语

6.1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是涉及到两者发展性质与方向的重要问题,广大体育学者、教育学者进行深入研究,作出进一步有说服力的解答。为了理清两者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它们相互联系的逻辑系统。

6.2为了更深刻、全面地认识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待进行揭示两者相互作用的机制与原理的研究。

6.3为了进一步认清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关系,必须进一步探索两者关系密切化的深层的社会、文化、体育原因。

6.4对于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关系密切化,尤其是体教结合的利与弊,最重要的是看两者的联系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竞技运动的持续和学校体育的振兴。从这一点意义讲,体教结合是历史的必然。

6.5面对国际体育“人文奥运”的提倡,我国“体教结合、育人夺标”的理论与实践,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关系将继续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卢元镇.论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J].体育科研,2009,(1).

[3]谷世权.二十年前的一场争论——忆1982年烟台会议[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4]周爱光.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第五章[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8).

[5]谷世权.碰撞的结果是融合——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三次文化碰撞[J].中国学校体育,1999,(3).

[6]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

[7]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当代高等教育[J].2002年中澳高等教育论坛专辑,2002.

[8]卢元镇.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2001,(4).

[9]周爱光.现代竞技运动中异化现象的类型分析[J].

[10]周爱光.竞技运动概念的发展演变、本质属性及其划分的研究.体育学刊,1998,(4).

[11]于文谦.在学校体育中如何实现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J].体育学刊,1999,(2).

[12]苏丽敏.略论奥林匹克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6).

[13]百年奥运中华圆梦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文献汇编[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7).

[14]周爱光.试论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学校体育,1999,(4).

[15]丁宝龙,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竞技运动[J].山东体育科技,2003,(12).

[16]齐栋,毛振明等.试析体育教学过程训练化的倾向[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学校体育中国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