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霞
【摘 要】目前老年服务行业存在专业护理人员数量少、素质低等问题,严重制约养老行业的发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以根据涉老机构的需求,制定更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的实施方式,真正体现了高职教育办学的宗旨。
【关键词】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在1999年就已经达到人口老龄化程度,老年人已经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走向社会养老。老年人对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需求大量增加,但从事照护服务和管理的人员总体来看数量不足,素质低下,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生活上、精神上、医护上的需要。老龄化社会使涉老产业需要大批经过高职专科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懂得现代老年养护技术,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我院于1999年率先开办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不断的为全国养老企业提供具有专业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是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与各项劳动就业制度相一致,必须使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用人单位与教育单位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充分协调、深度一致,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人才需求有机结合,将学习者今天的学习、明天的职业生涯和后天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国家、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的资源和优势,实现多方利益的最大化。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特点集中在“工作”上,其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学习和锻炼,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意义
1.“工学结合”,才能准确地把握涉老机构的需要,确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2.“工学结合”,才能充分利用涉老机构的教育资源。虽然学生在校内老年养护实训室可以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但这些训练是模拟的,这与学生未来就业上岗工作的真实职业环境和对象,存在很大差距,为了搞好实习和实训,更好的掌握对老人的养护技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必须依托涉老机构,在涉老机构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3.“工学结合”,有利于建设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可以到涉老机构挂职,一方面,更好地掌握涉老机构的现状,另一方面,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自己的双师素质。另外,涉老机构中有多年从事老年照护经验的高级护理师、护士长等可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4.“工学结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首先,“工学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同时,学生在实践中,直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通过亲身实践,使学生们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第三,学生在涉老机构接受涉老机构的文化和人文环境的熏陶,学会做人、做事,培养了解决困难、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5.“工学结合”,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工作。企业的产出是产品,而高等院校的产出却是她所培养的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涉老机构在参与专业建设、教学全过程中,既了解了学生的成长和学业状况,也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素质的考核,使得学校与企业间构建了一种良好的关系与联系通道,为我们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涉老机构需要高职教育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和教学需要紧密依托涉老机构,必须走“工学结合”的道路。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
1.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指导委员会是“工学结合”的载体。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是保证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行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重要组织保障。专业指导委员会是由各涉老机构中的高级护理师和管理人员组成,担负着学校与涉老机构相互沟通的重要任务;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人才各个要求直接参与专业教学全过程,即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指导等。
2.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一方面,根据高职培养目标及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在教学学时分配上,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5.5∶4.5。在教学计划中,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计划主要强化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特别强调学生的毕业前实训。我们在实训过程中配备了校内带队老师和涉老机构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加强指导,学生在实训时要直接深入到对老人的护理工作中,真正了解实际工作所需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注重教学方法改进,针对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以往的“教师为本”向“学生为本”过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加强教学内容录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推进学生“双证制”,即组织学生参加了养老护理员(中级)、保健按摩师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学生通过率超过了90%以上。
3.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以技能为中心,强化实训环节,强调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和综合性。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进行,学院为专业提供了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我们在校内建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老年养护实训室,内设相谈室、洗浴室、理疗室、家庭护理室、健身活动室等,着重训练学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医学护理等方面的技能。学院积极创建校外实训基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自创建至今已与30多个涉老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达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取得明显效果。
4.坚持产教结合,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提高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我院与日本濑户内短期大学、澳大利亚中吉普斯兰TAFE理工学院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领域交流,日方每年吸收我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及学生学习、进修。教师在涉老机构参与实践活动,由涉老机构的领导、高级护理师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在教学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5.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培养学生敬业精神
我们加强学生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的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为社会福利院、养老院等涉老机构培养具有从事老年护理、老年产业的开发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无论是从事护理,还是从事管理工作,其服务对象都是老年人。通过实地工作实习,学生们真正懂得了从事老年护理工作,需要有爱心、耐心和热心,如果缺乏这“三心”,即便有再高的专业水平、再强的能力也不能胜任这一工作。通过亲身感受,学生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工作,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了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三、进一步加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建设,促进毕业生就业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工学结合”,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增强实践技能能力的教学模式,而且让学生端正态度,明确目的,得到锻炼。与企业之间相互了解,找准位置而顺利就业。
1.加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共同参与组织教学,选拔优秀学生,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单位针对社会市场行业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校内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践教学;学生在企业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工作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于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报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前为学生预定了就业岗位,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向、学有所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为养老行业储备和培养了大批基础理论扎实、护理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2.加强“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它是指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人才规划,在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自己的人才储备与培养对象,通过与学生签订协议,明确学生毕业前应具备何种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质,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实施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行“预就业”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前根据养老行业岗位需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其进行有目的的培训,或以养老护理员身份到企业顶岗实习。专业可与部分养老机构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并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原有专业培训计划基础上,由养老机构根据需要修订具体课程或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尽快适应所需工作角色的能力。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中国,随着“工学结合”体系的逐步完善,高职高专教育必将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为我国建设事业作出贡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走“工学结合”的道路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大胆实践、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赵云霞.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9(1).
[2]陈海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及其内涵[J].科技经济市场,2008,(2).
[3]韩包海.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