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建中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小学生的一些见怪不怪的“小事”,不经意间只当是平静的校园生活中学生激起的涟漪。认真揣摩,却耐人寻味,一些小事,往往折射出的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利用。
破涕为笑的男孩
小鹏是个活泼好动的一年级男孩,经常磕磕碰碰弄伤自己。一天中午,他又哭着到了班主任刘老师的办公室,身边还跟着另一个满脸沮丧的同学。原来小鹏下楼时太急,跟这个同学相撞,手臂擦破了一点皮,还出了点血。刘老师并没有大惊小怪,而是瞪大眼睛,佯做惊喜,揶揄地问:“呦!看看你,又弄伤了吧!”小鹏噗嗤一下破涕为笑了。刘老师简单劝解、安抚了两个同学几句,把小鹏带去医务室处理后,两个同学间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烂漫,幼稚任性,爱哭爱笑,情感外露。他们情绪多变、冲动,总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善于掩饰、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因此常有“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一年级学生还在适应学校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学校尤为依赖老师,容易受到老师的态度和情绪的影响。
教育低年级孩子时,老师要善于运用技巧,对他们的顽皮、无知和偶遇的不愉快或小挫折,不能心急、较真地照直处理,最好是一冷静二教育三抚慰。对低年级孩子,老师要学会“教”,就要先学会“忍”和“哄”。
“你又不是老师!”
思思是个听话的二年级学生,数学考试总是得100分。他每天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一天,身为工程师的爷爷检查他的乘法口诀,见思思倒背如流,记得滚瓜烂熟,爷爷很高兴,就劝他不必再做抄写乘法口诀的作业了。可思思怎么也不听,还说爷爷:“老师说的,老师说要做,你又不是老师!”爷爷觉得思思学习方法有问题,第二天就去找思思的老师。
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对老师、家长和书本的依赖感强,觉得书上写的、老师或家长讲的都正确的,全盘接受。尤其对老师怀有特殊的信任和尊崇心理。他们学习动机简单,好好学习主要是为了得到表扬。在学习上,他们觉得老师才有权威,比家长还重要,因此经常不听家长的话,却很听老师的话。但是,他们易受鼓励,也易受挫折。几件事情不顺心,他们就会灰心、气馁。
小学低年级学生都有“向师性”,老师应该十分重视师生关系。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影响他们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如果老师对学生的问题和要求若无其事,对淘气的孩子感到厌烦,经常斥责;如果教师不能容忍学生的丝毫嬉闹,非要他们一直端坐,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紧张、恐惧感,害怕老师,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交流,通过谈心、师生互动的平等活动、对学生赏识、褒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想来,清代教育家颜元说的“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是有儿童心理学依据的。我们也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和家长对低年级孩子应以鼓励为主,不要轻易呵斥孩子,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要帮孩子树立信心,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赢了”
下课铃声响了,三年二班的王老师说:“这节课第一组同学得到7颗小星星,取得了第一名,掌声祝贺!”“喔!我们赢了!”第一组的同学高兴得蹦了起来。虽然那7颗小星星只是老师画在黑板上的图案,孩子们未得到任何实物,但是,他们赢了,“赢”对他们很重要!
小学生各种日常行为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或支配。他们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都慢慢敏感。求知欲发展得很快,随着能力增强,会自发组织团体活动,重视小团队的共同利益,尤其“爱面子”。加上小学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短暂,教师就会采取多种形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
捡钱的小女孩
学校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设立专门的班级“表扬栏”,为有好人好事的班级加“文明班级”的评比分。各班都积极响应,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可是在学校里能做的“好事”就那么多,大家都抢着去做了,“怎么能多做几件好人好事,为自己班级多加几分呢?”四年级的妮娜想出了一个秘密的办法。她趁人不备悄悄把自己的钱丢在不同地方,然后又和同学“路过”那里,捡起来交到大队部。第一次5元,第二次10元,第三次是30元,她还假装没看到,让同学去捡。每次班级加分受到表扬后,妮娜都格外兴奋。后来,班主任从中发现了问题。
三、四年级阶段是孩子的转型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似懂非懂,波动较大。他们的想象力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会奇思妙想。性情比较直露的同时,渐渐会掩饰或隐藏自己。学习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从不自觉转变为相对自觉,有独立的愿望与要求,又比较容易受情势和他人影响,会主动模仿。他们的言行、情绪以自我为中心,但没有自己的立场,主要以老师、家长的观点为准。他们在感情和行为上极大程度地依赖老师,只要老师对自己、同学比较关心,他们就很愿意接近老师,由此而喜爱老师所教的科目,喜爱自己的班级,愿意为老师为班
级做事,甚至是无私贡献。身为人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引导非常重要。
丢在草地上的校服和书包
下午放学后,部分孩子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在学校里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球、做游戏。离校后,草地上总会有孩子们丢下的校服或书包。
小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心理趋向稳定,并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的稳定性还比较差。学习一段时间后,孩子便会注意力不集中,这儿瞧瞧,那儿看看,甚至还想玩一玩,这是很正常的。有的学生一会儿能自觉回到学习中,有的学生则玩起来没完没了,忘记课本,只想游戏。课外活动紧张、兴奋、刺激之余,有的学生就会丢三落四。
中年级的孩子产生了自立意识,但缺乏经验,自理能力较差,他们不善于仔细而全面地考虑问题。行为上在学校要依靠老师,在家里依赖家人。他们大都会对自己提出明确的要求,总是需要教师或家长具体指导,并且在师长的监督和帮助下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对于个人财务的保管、学习用品的整理、学习作息时间的安排等,常需要
别人的提醒、帮助,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母老虎就冲过来大吼”
我曾经给五年级学生布置过一篇作文,要求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写写自己想对爸妈说的心里话,我承诺为学生保密。
学生酣畅淋漓地写了埋藏内心的话。让我惊讶的是孩子们对家长竟有那么多的意见和期望。有对家长抽烟、酗酒、赌博的无奈和反感,有对家长不满足自己兴趣爱好、强迫自己学不喜欢的东西的痛苦,有对家长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满。一个孩子这样写自己的妈妈:“我吃完晚饭刚坐下来想看看动画节目,那只母老虎就冲过来大吼:‘又看电视,还不写作业?……”
十岁以后的孩子,开始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独立性增加,开始对教师评头论足,对家长也不再简单地一味听从。他们不太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
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老师和家长不能简单地训斥与责骂,而是要让孩子信服自己,感到自己的老师或家长很棒,必要时候可以在孩子的兴趣点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孩子才对你敬佩有加,才愿意接受建议。孩子的成长受家庭影响非常大。家长也要有意识地优化家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据调查,小学生不良适应率最高的是“家庭环境”,最低的是“学校环境”。学生的家庭环境需要优化,提供安静、固定的学习场所,减少干扰源,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有助于减少不良影响。可见,学校的家长教育工作也很重要。
打碎的青花瓷碗
原本乐观开朗的小俊同学快小学毕业了,他的烦恼越来越多,在家不爱说话,放假也不和朋友们玩。周末晚餐时,爸爸说:“从明天开始,我把你的网线拔了,你以后不要上网了,专心做我今天买给你的复习卷。”小俊还想上网浏览同学的博客,和朋友聊聊天呢,气得他一下子就打碎了爸爸最喜欢的青花瓷碗……后来他和家长又有几次冲突,家长只好求助于老师。
十一二岁的学生正向青春期过渡,学习、人际关系、性朦胧意识、社会和学校的诸多现象会带来很多烦恼。他们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对师长不再唯命是从,常常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甚至比大人们还高明,因此爱自作主张,甚至顶撞师长。这个时候学生心理发展中的独立性与幼稚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容易固执己见,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劝告和建议。学生对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崇拜,甚至有时会产生抵触情绪,跟教师疏远。
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培养非常重要,要让孩子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进步和落后。孩子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师长最好不要干涉孩子的正当活动,而应该更多地培养他们的自主、进取意识,学会跟他们交朋友,耐心疏导、严格要求,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师长要引导他们多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多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进行青春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