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贞敏 张振超
教育关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和人民福祉。国务院制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下称《纲要》),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部分首先提出“优先发展教育”,这既是对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呼应,也反映出国家层面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广东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改革开放30余年,广东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从缴费上学到免费上学的跨越、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人口大省到人力资源大省的跨越;基本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基本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建立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珠三角地区9个市已有6个市成为省教育强市。但是,珠三角地区的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
(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但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偏低。珠三角地区要维持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急需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发展方式转移到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上来,但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和从业人员的素质还难以适应要求。2005年,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还在71%以上,高中学历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2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8.34%。
(二)行业、企业急需大批技能型人才,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近几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急需大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但目前珠三角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办学规模不大,基础能力较弱,招生规模仅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规模的47%,低于全国5个百分点以上。同时职业技术院校“双师型”教师明显短缺,校园校舍、设施设备、公共实训基地明显不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未能大规模开展,严重制约了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群亟需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支撑,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还未能很好满足要求。珠三角地区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科技类、工程类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明显不足,就全省而言,每500万人口更是仅有5.9所高校,在全国排在第26位。据统计,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珠三角地区为196人,长三角地区为236人。在全省高校48个国家重点学科中,与广东重点行业相关的只有8个,仅占16.7%,其中与高新技术产业(信息、生物、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相关的仅4个,占8.3%。高校工科类学科比例偏低,在174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工学类的只有45个,约占1/4,与珠三角地区以及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明显不匹配。
(四)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推进教育公平,但城乡间、群体间教育差距仍比较明显。珠三角地区相对而言,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但城乡间的教育差距还比较突出,农村中小学和城市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仍然偏低;非户籍常住人口比例过大,让他们的子女能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情况的存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符。
《纲要》针对这些问题,根据“五大战略”定位落实和“九大任务”实现的要求,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对未来12年珠三角地区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目标任务,总的可以概括为: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上水平、先行先试创示范。
“一心一意谋发展”,就是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一是加大地方财政统筹力度,提升基本建设和助学的能力与水平,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切实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调整中小学布局,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推进教育公平。三是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龙头,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推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率先在农村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免费。四是合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普及水平,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证。
可以预期,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将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普及学前3年教育,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实现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起完善的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基本满足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得到优化。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5年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千方百计上水平”,就是要以新的思维、机制和世界眼光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跃上新台阶。为此,一要积极改善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二要大规模推进校企合作,着力建设一批集约化、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主要面向粤东、西、北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三角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三要加大支持力度,继续推进“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和其他有条件的高校以及重点学科的建设,加强科研自主创新工作,推进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把若干所高校办成拔尖创新人才集聚平台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四要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提升粤港澳教育合作层次和水平,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三角地区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放宽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权限,鼓励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智力引进和人才培养合作;到2020年,实现重点引进3-5所国外知名大学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建成1-2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大学。
“先行先试创示范”,就是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一是率先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和运作方式,整合和提升教育资源,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统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教育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二是积极开展应试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寻符合人类文明成果传承规律的教育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三是提高省级政府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本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推进高等学校治理模式改革,形成高校自觉约束、自我激励、自主发展的良性机制。四是积极探索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要依法建立按照教育基本需求投入的长效机制,建立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的机制,建立激发各界捐资办学投资办学热情的机制,建立和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保障机制,提高教育经费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要实现《纲要》中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制创新、统筹协调的原则。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住“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这一灵魂和精髓,更加注重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注重促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更加注重构建教育改革开放新格局,更加注重推进教育公平。在具体工作中,要大力营造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完善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体制机制,建设一支宏大的稳定的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师资队伍、教育行政管理队伍和教育科学研究队伍,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加强教育督导和评估。
(作者单位:广东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