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农村消费必须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

2009-03-29 07:59旷爱萍
中国经贸 2009年24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

旷爱萍

摘要: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就必须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文章根据消费理论,从名义收入和非消费性支出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消费;可支配收入;增长因素;对策建议

内需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内需求最有潜力扩大的地方是广大农村,特别是农村的消费需求。消费理论认为,影响消费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可支配收入,因此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也是扩大社会总需求的关键。

一、消费理论综述

经济理论认为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现期收入的绝对量;边际消费倾向将会小于平均消费倾向。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认为,居民的消费支出不是取决于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以前最高收入水平而言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别人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影响,即受消费示范作用的影响;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本人过去收入与消费的影响。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支出不受暂时收入(居民在短时间内得到的收入)的影响,只取决于持久收入(居民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以得到的收入)。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消费的变化同人的一生的三个不同阶段有关,所有消费与财产之间,尤其是与一生的财产之间有联系。所以一个人总是想把自己毕生和全部收入在消费支出中进行最优的分配,以便得到一生的最大满足。不管是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还是生命周期假说,这些理论都有一个内在的东西,那就是消费水平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并且穷人的消费倾向比富人的消费倾向大。所以,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就能刺激农村消费的增长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影响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因素

农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农民的名义收入减去农民的非消费性支出。

1影响农民名义收入增长的因素

农民的名义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构成。

(1)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因素

①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使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务农收入少于务工收入,造成农村劳动力具有无限的供给弹性。按照供求原理,当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其均衡价格也就是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就会下降,从而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不高。

②农民自身素质的低下,造成工资性收入不高。研究表明,农村劳动者受教育的年限同其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农民素质高,就业观念就新,就业适应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也相应强,也较易掌握新技术等,所以工资收入水平高。而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年,低于城镇人口的2到3年,其收入水平自然低。

④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高,制约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由于务工单位多数不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租房费用占其收入的比重高;由于物价上涨,农民要负担相对高昴的生活费用,由于没有城镇户口,农民工要负担较高的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费用。

(2)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因素

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的调查数据表明,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人比重的51.2%,仍然是农村居民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家庭经营收入继续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经营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民的第一产业的经营性收入R=P×Q,其中P代表农产品的价格,Q代表农产品的数量。所以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因素是价格和农产品的数量。

(3)影响转移性收入的因素

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性支出。由于转移性支出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因此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就取决于:一是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及其实施力度。取决于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及其到位率。二是政府对农民的各项社会保障费用的支出,包括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办学的公用经费和特困生寄宿补助,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

(4)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因素

一是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财产,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更多的是注重土地作为农民保障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功能。土地法对农地及其附着物的流转作出了严格限制,使土地这种生产要素的效率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补偿标准和过度征地的现象,影响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水平。

二是农民的金融资产少且理财方式不科学。2008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是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弱,农民的金融资产低。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农民还面临养老、医疗和子女教育等支出压力,加上农民对证券市场的风险抵御能力不足,所以农民的主要理财方式是把有限的储蓄放在收益率较低的银行,而不是到证券市场上投资,影响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的水平。

2影响农民非消费性支出的因素

农民的非消费性支出主要有农业生产成本、农民负担和农民为获取收入产生的交易费用。

(1)影响农业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

①农资价格上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资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然要追逐利润。当其它工业品价格上涨时,农资价格就会跟着上涨。

②用工、用地、销售、能耗成本的提高。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转入城市,成为城市的农民工,造成了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相对短缺,使农业的用工成本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大了对农村土地的需求,造成了农业的用地成本提高;由于当地农产品市场趋于饱和,加上运输成本的上升,使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上升,由于土地肥力下降,农药化肥的投放量增加,能耗增加。

(2)影响农民负担的因素

①农村基层政府组织机构臃肿,冗员过多,管理费用高。乡村是我国政府机构的最末端,机构的精简过程裁减下来的人员有向下移的趋势,造成了乡村公务人员人浮于事,工资和福利支出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②乡村政府事权大于财权。农村的许多公共物品如农田水利设施修缮、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文化设施的建设等资金主要由乡村自行筹集。为了实现事权要求,乡村政府只有使用各种办法从农民身上收取资金,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加上基层政权组织吃喝风严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农村债务负担加重。工农业剪刀差所产生的隐性赋税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3)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

①外部交易成本高。外部成本是指具有实体性质的交易双方或交易多方在实施交易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由于农村市场发育程度低,商品流通渠道体制不畅,农产品不能及时卖出,农业生产资料不能及时买进来。经济学原理表明,商品流通渠道越畅通,市场价格形成越合理。而当前我国的农村市场不健全,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存在层层加码的现象,使农产品卖难和农资买贵的现象同时存在。

②内部合作成本。经济学家科斯认为通过建立企业组织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还不很发达,农民的产供销行为很多还是以单个的农户为主。同时在构建农村经济组织过程中会发生诸于信息联系、组织管理、组织监督等运行成本。

三、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促进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必须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为此:一是,要增加农民的名义收入;二是,要减少农民的非生产性支出。

1增加农民的名义收入

(1)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①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吸纳农民工就业的渠道和能力,提高农民进城务工水平。

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有必要把农村的义务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同时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通过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长短班结合的培训模式,使农民有一技之长,通过发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使农民能够找到就业岗位。

③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开展“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百姓创家业”的“全民创业”活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收人。

(2)要增加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人

①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花色品种。当前农产品面临的不是产量过剩而是产品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因此必须在产品生产的花色和质量上下功夫:为适应消费者营养结构变化的需求,必须从生产质劣价低的“温饱型”农产品向生产质优俏销的“小康型”农产品转化;为适应消费者求新求奇的需求,必须生产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特、稀产品;为适应消费者的安全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产。

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最终需求,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有助于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3)要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中央财政要继续加大对支农资金的投入,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范围,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简化“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补贴款和各项救灾款的发放手续,公开发放流程,使转移支付款项简便快捷足额地到达农民手中。

(4)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财产,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①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让农民拥有土地及房地产的使用权与支配权,对自己的承包地、宅基地及房屋等不动产有权出租和转让,实现其价值,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②严厉禁止借“城乡一体化”、“搞经济开发”、“搞规模经济”的幌子,通过土地征用或以租代征等办法剥夺农民土地和宅基地,从而剥夺了农民创造财富的基础,斩断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源泉的行为。

③加强农村资本市场建设,加大对农民理财知识的培训,使农民也可以得到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

2减少农民的非生产性消费支出

(1)控制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

①大力扶持农资生产企业的发展,降低生产资料成本。农业生产资料的成本是构成农资价格的主要因素,在成本加成定价法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成本的提高会相应地带动农资价格的上涨。因此政府要通过增加对农资生产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给予一定贷款和税收优惠及补贴,降低农资企业的生产成本。

⑦加强销售方面的控制。政府应通过加强对农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和市场流通网络建设,整合销售资源,采取直销方式,缩短销售环节,减少由于农资在销售过程中造成的成本上升。

③控制农资消费。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已从主要依靠活劳动投入,转向依靠资金物质技术投入,这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产出能力,但同时也加大了农业生产的物质消耗总量,使得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因此应通过对农民进行关于科学使用农资知识的培训,增强农民科学施肥、有效施肥的知识,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的浪费和污染,引导农民对农资的科学投入,提高农资的利用效率。通过节约农资的使用数量,减少生产成本。

④直接控制农资价格的上涨。通过改革现行的农资限价政策,让农资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实现市场化,避免政府的不当干预和农资企业的不当得利。同时,加大对假种子,假农药、化肥等坑农害农事件的查处,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2)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过重的农民负担不仅会减少农民的收入,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还会削弱农民的积累能力,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①加大对农村乱收费的打击力度。农民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基层干部,为了谋求个人或部门的狭隘利益,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于不顾,巧立名目乱收费。中央政府必须加大暗访督查力度,采取严厉的惩罚性措施制止乱收费现象。

②加大对乡村机构改革力度,裁减冗员,提高办事效率,减少用于乡村干部的工资性支出、福利支出和行政管理费用支出。

④加强财政经费使用的监督,规范经费的用途,提高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减轻债务负担。

(4)节省交易费用

①就要加强市场本身的建设,扩大农村集贸市场的规模,提高市场的硬件设施,加强市场的规模管理,尤其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兴建农产品的专门市场,培育全国性区域性的批发中心。

②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整合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人才的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农民利用涉农信息资源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为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服务。

④加强农村物流建设,构建农产品的物流网络。由于农产品产销地分散,加工技术相对薄弱,加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性和新鲜度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农产品物流已经变得至关重要。物流顺畅,就能减少运输过程中农产品因腐烂变质造成的损失,农民的收入就高。

④加强农村经济组织建设。通过农村土地流转,组织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创立农产品品牌,打破个人小生产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弱的局面,实行企业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组建大型的农产品销售企业,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节约销售成本。组建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将成本内部化,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
县级电力财务稽核管理研究
关于师范类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文献综述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