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诗坛上,有一位被人称为“诗鬼”的诗人,他就是晚唐诗人李贺。李贺,字长吉。没落的唐室后裔。父亲李晋肃。贺因其父亲名与“进士”音近,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试,官仅至从九品奉礼郎。一生不得志,27岁抑郁而终。
李贺人生短暂,然诗名极盛。其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辞瑰丽,自成风格。我们比较熟悉的诗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南园》等。
李商隐曾作《李贺小传》。该文撷取李贺人生中几朵浪花,以两则轶事展示了李贺其人之奇,其人之不容于世之悲。读罢此文,感慨良多,尤其对李贺之创作之奇,很有感触,不禁想到写作训练问题。现浅述如下。(《李贺小传》以下简称《传》)
《传》云:“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由此观之,李贺之为诗并非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皆出乎情感的流露。简言之,“为情造文”。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根情、苗言、花声、实意”,情乃文章的根本,只有感情真挚才能打动人心。
从目前写作的现状来看,当前学生存在严重的“无病呻吟”、“说大话、假话”现象,对生活对人生缺乏深切的独到的体验,对生活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缺乏情感的积淀,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写作的兴趣,胡边乱凑,自然写不出好的文章。
《传》云:“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李贺非常注意灵感的积累,及时的收集整理。灵感源于生活,源于阅读,源于思考。但灵感稍纵即逝,因此良好的积累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也就是强调写作水平的提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传》云:“过亦不复省”。意思就是说诗作写出后不再去看那些作品。
我认为,这种行为反映了李贺诗歌创作非为名利,而是为自己而写作。这应该说是写作的最高境界,无视于成败,无视于名利,只关注与内心感情的对话,与文章本身的对话,这样写出来的诗歌自然无半点附带,只是情感的勃发。
综上所述,李贺的诗歌创作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与其注重积累,勤奋写作分不开,与其不为名利,为情造文分不开。为此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必须做到: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写作是人的心灵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是写作个体情感的宣泄。既然如此,就必须形成为自己而写作的观念。必须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我手写我心,不得不写的的激情。认识这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人生、自然、社会的认识,从而实现生命的意义。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写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必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扩大阅读通过鼓励思考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思考人生自然社会,去提升他们人生的境界。
其二,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和现实。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了解历史能使人更具内涵,知古见今,了解现在,能更好把握时代的脉搏,时代的气息。
其三,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要写出人人心中所有,而人人笔下所无的文章,必然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深刻的思考,而要使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就必然去寻找独特的视角,去寻找最恰当的形式。
懂得了写作的本质,即为自己而写作,为情感而写作。树立“为情造文”的理念。这样才有写作的快乐,提高写作的兴趣。一些热爱写作的同学能坚持天天练笔,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正源于此。
二、树立正确的训练观。写作水平的提高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强对生活的体验,积淀情感,努力作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勤于思考,广泛阅读,在阅读中增强语感,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快捷的途径。提倡欣赏性阅读和思考性阅读相结合。欣赏性阅读,要求学生要努力进入文本进入角色,能与作者与文本与自己进行对话,能产生共鸣。这样,既有利于理解文本,激发灵感,获得收益,我认为对学生而言,更有利于提高其语言表达水平,而提高其语言表达水平恰恰是学生也是教师最感头痛的事。思考性阅读,要求学生要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学会想象和联想,学会旁逸斜出,产生灵感的火花。无论是欣赏性还是思考性阅读都必须养成积累的习惯,把美的知识,美的灵感记录下来,丰富我们的写作宝库。当我们的学生能从阅读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就不愁他们没有阅读的兴趣;当我们的学生有了思考的灵感就不愁他们没有创作的激情;当我们的学生语言水平提高了,就不愁他们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改变片面抓形式的误区,多在文章的内容上下功夫。从写作的规律出发,循序渐进,防止本末倒置。
下面就李贺诗歌《南园》说说其创作的特点。“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时,辽海一带多战事。本诗中,诗人认识到文字游戏与社会距离太远,流露出积极投身实际的愿望。联系李贺其人实际,这种愿望无疑与其有志不伸的内心苦闷密切相关。用语朴实,不加雕琢,因情为之,与其一贯的诡谲之风不同,体现了内容决定形式的道理。
(郑焰炉 安徽望江中学 24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