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清照,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词作家,她的诗词创作大体可以分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浪漫之情,后期则是她晚年颠沛流离生活的写照。李清照一生一直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的前途,二是幸福的爱情,三是自身的价值。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了政治、文化、道德、婚姻、性格等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黄花般瘦弱的身躯上。李清照是千年的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但她却偏偏以心抗衡,以笔换天。
关键词:词 赏析 李清照
题引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正是因为这首著名的[声声慢]而被人铭记,这种凄冷的美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中国文学史册,无人企及,当我们细细地品味她那飘散于历史云烟的苦心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文学史上,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已。
李清照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驶美。
李清照(1084——约1155),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县人,著名学者兼文学家李格非之女,18岁嫁太学生、金石学家赵明诚。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赵明诚因父丧去职,赵挺之又被科以生前庇护“元祐党人”之罪,追夺官职。李清照与赵明诚居青州达10年之久。宣和三年至靖康元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太守,清照随至任所。靖康二年,李清照44岁,金兵攻陷汴京。她南下至江宁府赵明诚任所。建炎三年,赵明诚在赴湖州任时,病逝于建康。李清照身无子女,形单影只。金兵南下,高宗窜逃,她也从建康到越州、四明、温州,最后回到临安。经过这番颠沛流离,金石、书籍散失殆尽。她晚年将幸存的赵明诚金石学研究资料整理编成《金石录》三十卷。李清照诗文并美,尤善长词。44岁前,李清照多写闺情和自然风光,明快妍丽。南渡后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深沉含蓄,凄切感人,并有豪放之作。著有《易安居士集》、《易安词》,均佚落不知所去。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其父李格非为进士出身,母亲是名门闺秀,善文学。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李清照深受文学艺术的熏陶,视野开阔,气质高贵。
李清照是山东人的骄傲,也是人中国文人的自豪。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一位女子竞然做到让男人景仰的地步,的确不俗。下面的论述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前期创作,二是后期创作,目的是探讨她的词风,了解她的文学成就。借以来缅怀这位伟大的女词人。
一、前期创作
[浣溪纱]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是李清照早年时期的作品,写少女的情态惟妙惟肖,词风秀雅,清新自然,洋溢着盎然生机。
尤其是[点绛唇],上阕写少女“蹴罢秋千”时的情状。词人只从蹴罢秋千时写起,关于她如何凌空回荡,怎样出力蹬蹴,则一概省略。因为词的重点不在于写她如何玩秋千,而在于要揭示此后生动的一幕。“慵整纤纤手”,暗示筋疲力尽,连去揩揩手也懒得动了。“薄汗轻衣透”,进一步写其劳累,明言汗湿罗衫。“露浓花瘦”,既是少女活动环境中的景物,又是少女形象的写照。夏天早晨,露水正浓,绿荫丛中几朵鲜花,是个怡人的环境。露水晶莹,绿叶繁茂,花儿娇媚,其间一个少女亭亭玉立,构成一幅秀丽明媚的画面。下阕则写少女“见有人来”后的活动。紧承上文。这位少女还来不及心平气和地去揩揩手,擦擦汗,套上衣服,着上鞋,却突然见有人来了。她于情急之中,“袜划金钗溜,和羞走”。“羞”使她“走”,走得急促,才会“袜划”,袜子也露在外面,才会“金钗溜”,头发已蓬松,不及梳理,金钗在急步之中滑脱了下来。
词的前前后后,脉络分明,又勾连紧密。全词无一用典,无一生僻,自然秀雅,就如一个含情脉脉的美丽少女。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在封建时期并不奇怪,但李清照并不是像其他闺秀那样浅识文字,娴熟于女红,然后等待出嫁。她饱览群书,文化的雨露将她滋养得外美如花,内秀如竹。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生活也更上一层楼。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和,并且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两人有一个共同点——金石研究。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他们可谓幸运。陆游的[钗头凤]让人感到爱无奈的悲伤,而李清照将自己的爱情润色后,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且看《减字花木兰》:
卖花担上,买得一只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君比并看。
这是李清照婚后生活的甜蜜表露,也透着一股对自己美丽的自信。这首词把一个少妇的心态描绘得生动逼真,妙趣盎然。
上阕写“花面”。少妇从卖花担上买得一枝花,其花含苞待放,蕴藏着大好春光、无限春意。花带晓露,映着红晕,发着光彩。花色鲜艳,花形妖娆。词人把花写成一个姣美的少女,楚楚动人。
下阕写“人面”。怕郎以为“奴面不如花面好”,也就将花斜插在云鬓上,免得郎君将人与花比较。少妇自以为人面胜过花面,心理上也不愿甘居花容之下,因而不使人“比并看”。少妇的好强争胜心理在此写得直透纸背。
写花如美人,写人似鲜花,人花相融,花以饰人,人更艳丽。这首词虽属闲情逸致,可是因其写得珠圆玉润,玲珑剔透,却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李清照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她知书达礼,素以宽厚待仆,诚如屈原待婵娟、林黛玉待紫娟一般。因此在她诸多的词中也有描写仆人的小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仅33字,我们仿佛看到一幅清丽典雅的画轴:在一个雨停风歇的早晨,消瘦而微带倦意的闺中少妇,由昨夜的风雨而突然想起花事,无意间问起女仆风雨中的海棠花如何?谙熟主人性情而正在卷帘的女仆人不假思索地答道:海棠花好着呢,还是原样儿。女主人明知这回答是对她的安慰,却温文尔雅、近乎纠正地反答道:你知道吗?经昨夜风吹雨打的海棠花残了,剩下的该是只是绿叶了。“应”字用得活脱、委婉,且表达了出词人惜花伤春和叹流光易逝的感情。特别是“绿肥红瘦”一语,笔法摇曳,含蓄凝炼,而又不失真率,被历代词家誉为词眼,以绿指叶,以红代花,辞工语新,曲折含蓄,实在表现了李清照造语炼字的功力。难怪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称道:“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再看这首[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真是爱之愈深,思之愈切,离愁别绪,愈加的难舍难分。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着女词人李清照和她丈夫赵明诚常常陶醉在学术研讨上的情况,“意会心谋,目行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至于高雅的生活情趣,更是多不胜举。如此志趣爱好相同、和谐美满、情笃意深的一对夫妻,一旦离别,自然会陷入“人比黄花瘦”的相思之苦中。
李清照绝不是一般只会叹息“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中修炼文学,并且将这门艺术修炼得炉火纯青。
此小令上片写孤寞,下片写怀人,止泊处却是一个“愁”字。“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结,要使其有形象感,诗人们不得不付诸以形象的手法。李后主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铸有“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善写愁的李清照,则更不例外了。她从寂寥、孤寞、怀人的生活感受出发,抓住富有浓重悲秋气氛特点的景物,或浓抹,或淡染,或拟人,或比喻,创造了一个玲珑剔透、充满悲愁的沉郁意境。
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轻松地写闺怨闲愁,那么,中国文学史将失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于是新的人格考验出现在她的面前。
二、后期创作
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不但砸烂毁坏了汴京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其屈辱的一页。李清照的一家人开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活,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家辱的事,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弃城逃走,李清照这个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的行为感到羞愧。宋人继续沿着长江向江西方向流亡,当行至乌江镇时,她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水,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绝唱: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明诚在其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露愧色,心中悔恨万千。不久,他就急病身亡。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液汁浇灌之下茁壮成长时,那条爱河就这样干涸了,她就这样困在干涸的河床上,开始了凄苦的后半生。总的说来,她的后半生是在三大磨难中度过的。
第一,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折磨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她嫁给一个伪君子——张汝舟,起初张汝舟对她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想占有李清照的文物,达不到目的,便扯下了虚伪的面纱。对李清照大打出手,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能容忍这些屈辱?于是她便决定走一条最无奈的道路——离婚。在封建社会,女性无任何主权,这样一来,也只有鱼死网破。
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输赢,都要坐牢两年。但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李清照为了婚姻自由,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将那纤细柔弱的双手伸进枷锁的一瞬,其坚毅安详之态绝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那勇敢的一刎。由于她名声太大,在友人的帮助下,入狱第九天便被释放了。这件事成了她永不复原的伤痕。
在封建时期,一个女人,尤其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必然引起社会舆论的很大歧视。在事后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虽然肯定她的才华,但也无不以“晚节不保”“不终晚节”而记之。
也许,最美好、最刻骨铭心的爱情只有一次。李清照的爱情原本是很成功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赵明诚离她而去,又让另一人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孤舟迎向世俗的恶浪。李清照开始准备她的第二次爱情,但她却没有翻过这道坎。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熄灭了,只剩下一颗在乱世风雨中孤寂凄苦的心在[诉衷肠]: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梅,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李清照南渡以后,常有去国怀乡之思,“心不知可见,念念犹咨嗟”(《晓梦》)。她喝酒,完全是为了消愁解闷。而且原来是“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现在却是“挼尽残梅”。以态传情,以情达意,虽不明言而其意至明,看来动作细微而却见内心巨澜。写情至此,可谓心影如绘,淋漓尽致。读之使人心颤神摇,不能不叹服词人的精湛功力。
第二,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赵明诚死后,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追随着那位同样逃亡的国君,但是国君却遣散了追随着他的百官与子民。李清照望着国君远去的方向,守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来的书籍文物,就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又能做得了什么?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痛苦地煎熬着。
这是她在逃难时写得一首词:
[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榨上三更鱼,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由北向南,所以“北人”南逃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可以看出,词人有多么愁,绝不是“一个愁字了得”。究其原因,一是她生长在宋代理学家变本加厉地提倡以封建礼教禁锢女性的时代,她的才华、抱负难以伸展;一是南渡后,她遭遇了山河破碎、家破人亡的巨大不幸。所以,“闲愁”、“浓愁”、……充满了词篇!然而,这些“愁”都是直写。“载不动许多愁”,却通过夸张性的比拟,把抽象的“愁”比拟成具体的、船儿载不动的东西,使人形象地感受到了“愁”的份量。一个“人比黄花瘦”的弱女子,如何承受得了!
诚然,以舟载愁,并非李清照首创。苏轼《虞美人》中就有“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张元干《谒金门》中也有“艇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但是,李清照却能创新,反其意而用之。李清照的写法不仅承前创新,而且下启后世词曲的创作。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不动。”王实甫《西厢记》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其中,把离愁、烦恼比拟为马驮不动、车载起之物,正是李词舟载不动的脱化之笔。董、王只是师承之笔,远远比不上李词的创新。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咏言”这个古训的。她在词中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结,在诗中直抒胸臆。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
再看这首[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单看这首诗的气势,并不像一位流浪天涯的女子所写,倒像一位忧国伤时的大臣或等待收复失地的将军。这是一位女诗人发出的呼喊,这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简直有着天壤之别,晚年的愁包含了多少政治之忧,民族之痛。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闪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唤,李清照心绪难宁,国愁、家愁让她忧愁难堪。
第三,她内心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折磨和对国家的忧心忡忡,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如果只有这两点,那她还不算最孤独。她真正的孤独是社会对女子的冷漠。她没有孩子,没有亲人,步入暮年的她想将毕生所学传给朋友的一位小女儿,然而这小女孩竞对她说:才藻非女子事也。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的,而她还奢想着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传的下场。李清照就这样茫然地走在深秋的萎叶黄花中,写出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词,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她的国愁、家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结语
李清照一生一直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的前途,二是爱情的幸福,三是自身的价值。可是,从夏商到宋,女性有才华、有著作的寥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只有她一人,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所以,她只有被视为异类。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生长在封建时期,却又是文化女性。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最高点,她能看见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追求别人追求不到的东西,这就不可避免地有“高处不胜寒”的悲哀。
李清照,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见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了政治、文化、道德、婚姻、性格等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黄花般瘦弱的身躯上。
李清照千年的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但她却偏偏以心抗衡,以笔换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化为美神,成为词中高人。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
当我们回望千年的风雨时,就会看到那位立于秋风黄花中苦苦寻觅的凄清身影。那位词间美神,永远在我们心中供奉着。
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都转化为凄清的悲剧美。她和她的词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参考文献:
[1]李德身,陈绪万.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M].华岳文艺出版,1990:468-494.
[2]梁衡.乱世中的美神[A].2003中国散文年选[C].花城出版社,2004.
[3]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作家出版社,1957.
(刘泽之 济宁市技术学院基础部 27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