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的写作心理
学生写作心理是特指在学校写作教学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写作的需要、兴趣、动机和欲望等,其核心是写作动机。动机,是一种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心理动因,它决定着主体的意念、行为、以至情感的取向。只有当主体有了写作动机,对写作产生决定性的认同感,从而调动有关写作心理因素形成写作的心理机制,并将思维循环往复地定向在某一写作论题上,才能有目的积极主动地写。中学生的写作心理有别于成人或专业作家的写作心理。这种写作心理体现在作文中则更多地表现为心智不稳定、思维不连贯、过于依赖形象思维等,所以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调整写作教学的方向,摸清学生写作心理变化的规律,为写作创造更好的心理释放点,从而树立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
二、学生写作心理归因分析
(一)学生写作心理的形成过程
我们在教学中反对注入式,正是因为它违背了教育心理的规律而提倡启发式,正是因为它可以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写作教学亦然。兴趣和欲望的产生是一种美感效应,而愉悦正是欲望和兴趣的基础和结果,其公式为:愉悦→欲望→兴趣→愉悦,这是人的美感心理过程,它依次循环依次递进。这里的第一个愉悦可视为某种环境气氛的作用,第二个愉悦当指欲望与兴趣效应。按照这样的心理活动规律训练学生学习写作和校正,将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的恐惧心理、逆反情绪、定势思维等不良因素给予及时引导,以便让学生在这个主动过程中自觉地培养起因时而作(“时”为当时环境因素),因人而作(“人”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能力,形成写作教学中的心理环境效应。
(二)学生写作心理的状态
根据学生心理变化的规律在写作行为上所呈现的趋势将其宏观地划分为两大状态,以便在今后教学中给予重视和解决的对策:
1.积极的。积极主动型。这种学生的写作心理更多表现为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作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并针对理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询问教师求得解答。在写作全过程中都认真琢磨,争取在选材、立意、推敲字句、谋篇布局上做到适度而为,对修改中产生疑虑之处主动请教教师,双方在讨论中学生能清楚自身的不足与优长,同时也不忘吸取他人之好,在借鉴中使写作水平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教师规定下的习作已不能满足学生,他们还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自主进行一些和写作相关的活动,尝试将对生活的感悟、发现编排成文发表在相关刊物上。学生之间也经常在课外组织一系列“友谊作文比赛”之类的活动,从而综合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积极被动型。之所以称他们为“被动型”写作主体,是因为其在写作过程中更多表现为行为上积极但心理上被动的现象。那么造成这种状态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最普遍便是写作心理障碍。往往学生只会按照教师规定的要求按部就班,甚至是硬着头皮接受写作任务,七拼八凑把作文应付了,教师要注意抓住他们文中的每个进步来鼓励他们,消除其心中顾忌与障碍,帮助走出写作困难的阴影,逐步转变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的思想观念上来。
2.消极的。这类学生都会被看作是写作教学过程中最让人头疼的一类,由于他们思想观念中固有的对写作的排斥心理,造成一些消极写作的表现。比如一到上作文课时就显出了比平时更为烦躁的行为举止,肆意打断教师的讲话,不仅自己不听也搅扰邻近同学不能好好听讲。写作水平的高低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作文写不好,也从侧面说明基础知识不扎实,中学写作教学不只是把那些对写作感兴趣的学生培养成材,同时对那些厌烦写作的学生也不能放弃,毕竟在现代社会中懂得写作技巧也是一项生存本领。
三、培养学生良好写作心理的策略
(一)创设有效的写作心理支持环境。在学生的写作活动中,为他们创设一个有效的支持环境有利于作文兴趣的极大提高和健康写作心理的形成。首先,以赞赏心态关注学生的写作,不斥责、辱骂学生,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欣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关系,不能总是带着“放大镜”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缺点。其次,以平等心态来关注学生的写作,不歧视、不比较、不特意安排学生实行“分类”学习,鼓励学生写作是互相交流与帮助,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和平心态关注学生写作,使学生能在一种合理的写作期望中进行写作,从而体会到写作的快乐与幸福。
(二)采用科学的写作训练策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刘家春老师认为,在写作教学中要把思维训练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思维是写作的核心,写作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积累,通过对学生写作过程、写作方式及评改方式的更新,(比如采取:突破写作过程僵化,引导学生写生活作文,满足求知欲;突破写作方式僵化,进行多角度训练,激起学生思维涟漪;突破评改方式僵化,教会自改作文,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等策略)扩大写作的“广度”与“深度”,真正使学生完成由“生活形成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意识到写作兴趣的培养是形成良好写作心理的有效途径。同时教师要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需求及时调整写作训练的难度,以良性循环的教育观指导今后的写作教学。
(马荣荣 银川 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7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