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注释瑕疵看如何实施和完善文言文教学

2009-03-27 04:34麦剑芬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训诂学训诂酒器

现行中学文言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虽其所附注释已经过严谨周密的论证考究,然而在词义、语音、语法、修辞等注释内容层面都有待完善,表现为该注而未注,注错,注而未详,注释术语不系统,不明词例,多注, 注而不透,释义过简等形式。这里重点谈谈古今异义方面的注释。

古今词义的异同历来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以今律古,往往表现为以今常用意义代替古义,这种注释不完善之处从语言学层面而言是缺乏历时语言,没有足够的对语言历史性的敏感意识造成的。古代汉语是一种纵向的历时语言,作为语言信息的载体,词语的意义也在逐渐地演化着,从内容上看,造成以今律古的注释瑕疵现象具体从训诂学层面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对古代文化、名物、民俗习惯不甚了解。文言伴随着封建社会延续了两三千年,它所反映的各个时期的风俗习惯、某些制度,前后变化很大。在这方面,现行课本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如《鸿门宴》中,教材对“则与斗危酒”中的“斗”字的解释是“大的酒器”。在古代汉语中,“斗”字有三个义项:(1)盛酒器;(2)容量单位;(3)星宿名或星名。如果“斗”是盛酒器,则“斗危”不能连用,因为“危”也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所以 “斗”在这里只能与表示“容量单位”的意义有关。《鸿门宴》中的这个“斗危”,正是指“大危”。教材注释的“大的酒器”,应当是指“斗危”,而不是“斗”;否则,“危”就成了多余的成分。

(二)对古语言现象没有足够的重视。如古同义复词连用等语言现象。如《孔雀东南飞》有六句出现偏义复词,公姥、父兄、父母、弟兄,均是偏义复词。注释除注出文中专指“姥、兄、母”外,最好还标明:这就是偏义复词现象。这样才能做到提纲挈领,授人以渔,有利于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和规律。

(三)脱离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而专事文字训诂。这样会致使文史脱节,造成对部分词语的误释。如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其中的“落霞”,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等都不注,人们往往理解为傍晚的云霞。其实晚霞与野鸭在大小、形体、特征等各方面都不可能有相近之处。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畔,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五《辨霞鹜》条说:“盖南昌秋间有一飞蛾,当七八月之间,皆纷纷堕于江中,土人谓之霞。”明郎瑛在《七修类稿》卷二十一《落霞》条中也说:“落霞乃鸟也。形如鹦哥少大,遍体绯羽。”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至少可供阅读时参考。

(四)在作注工作时的操作层面上,没有核查足够的文献例证。就是说,不明古训,没仔细检查各代训析。这里所说的词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时代之例,即某些词在不同时代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用法。二是作家用词之例,即作家共同的或个人的遣词构句的习惯和方法。不明乎前者,就可能以今律古或以古乱今,不明后者,对古文的理解就可能生硬、肤浅。如柳宗元《小石潭记》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这个“上”字,语文教材未加注释,似不解自明。但实际上这个“上”既不能训为“上面”也不能训为“中间”。潭本是 “水深之处”,所以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坐在深水潭上面”。其实,这个“上”字的义项与《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干兮”“置之河之侧兮”中的“干”“侧”相类,均为“边侧”的意思。

不过以今律古要跟以“今”推“古”法相区别。前者是一种训诂作注的谬误和偏差,后者是一种正确的学习古汉语的并且往往是事半功倍的挺有效的方法。因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汉语的一些基本词,古今义变化不太大,就可以启发学生从今义去理解古义,另一种情况是古今义不同的词,是学习文言文中最容易出错误的。对于第一种情况,可以利用以今推古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既能使学生学得有趣、轻松记住古义,且能更透彻地把握今义,一举两得。

反观上述这些中学文言文中出现的训诂作注问题,我们 认为训诂学本身、一线的语文教师、课本编纂者们都有责任从各方面加以注意完善。

首先,训诂研究工作者自身应该:1.训诂学研究自身重视此类常用易误解词的研究。这些问题除了语文课本编辑作注等本身的直接原因外,还有训诂研究自身的原因。在训诂学学术研究中,研究往往集中于生僻字词,常用词的训诂研究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而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一些看起来貌似浅显易懂但其实却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如上文提到的 “斗”“床”“上”等词,却不加注解,当注而不注。也就是说,训诂学在古代汉语词汇研究中对一线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中学文言文注释中的重要作用仍然没有全面受到重视。2.注意及时同步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进一步强化中学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训诂意识,加强对训诂学的研究成果的重视,尽可能地避免训诂弊病,重视名物文化训诂。

其次,教学实践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1.备课时用训诂学独立研究进行补充。在出版编辑系统没有完善,远水救不了近火之前,语文教师备课时要利用训诂学的知识进行补充。遇到课本中当注而未注的疑难问题时,有可能有的是注释者注不出加以回避,有的是把难的当成容易的以为无需注释,语文教师必须运用训诂知识加以补充。2.在课堂实践教学中:(1)指导启发学生充分用因文求义、随文释义等训诂方法联系上下文语境寻求语境义。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出发来解释词语,而不必完全拘泥于注释和既定义。(2)深入挖掘,有意识地结合政治、历史、文化风俗及天文、地理等知识进行讲授。这样使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不仅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更是文化的载体,不仅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3)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训沽方法进行教学。适当地运用一些训沽方法、条例,把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章简明扼要地讲清、讲实。

最后,语文课教材编纂者应该:1.广泛及时吸收训诂学研究成果和听取各教学实践一线的反馈和意见,及时完善教材瑕疵。2.建立注释术语系统。在编辑和作注语文课本里面的文言文时,应该建立起一个注释术语系统,这样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深入浅出、详略得当、重点分明的帮助作用。这个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区分已有的界限不清有所混淆的注释术语,比如已有学者提到过的为通假字作注时“通” “同”两者出现范围和条件混乱,应该加以区分或统一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创立新术语,如:(1)古今异义的标上 [殊] : 一些看起来貌似浅显易懂但其实却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如上文提到的 “斗”“床”“上”等词,统一在其注释后标上这么一个括号小黑字。老师和学生看见了就会一目了然,特别留意。(2)容易使人误解的词语可在后面标上[误] :人们在阅读或翻译文言文时,很容易根据词语的今义进行主观臆断。因此,对那些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语明确标示很重要。(3)生僻词语或生僻的义项可在后面标上[生] :因为这样注出能马上引起学生的分类注意,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4)牵涉了典故和引文的标上[典]:课文中常运用典故或出现引文,这些典故或引文虽然属常见,但由于中学生尚未接触过,课文可加以介绍以帮助他们准确地理解。而此类注释可以不必出现在课文每页下面的正式注释里,而补充在课文的后面作二级拓展阅读材料。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著.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5]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周庆元.中学语文教材概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7]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程瑞君.古诗文名句训诂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1).

[9]李海燕.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举疑[J].学语文,2005,(1).

(麦剑芬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00875)

猜你喜欢
训诂学训诂酒器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北票博物馆收藏明火温酒器
唐代酒器“双鱼榼”
B4RM4N智能调酒器
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
明清医家《内经》训诂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