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文学教育在中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中的作用

2009-03-27 04:34李光信刘广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公输人文素质

李光信 刘广星

20世纪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引起人们对文学教育的重视,使之持续升温。2000年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对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予以新的规定。新大纲与课标的变化,使文学教育的局面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文学教育内涵的理解还很模糊,学生学习文学的积极性与阅读现状形成很大反差,教师文学教育观念与自身文学素养相脱节,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与文学教育不相适应等等。这些问题的形成,都是因为对文学教育认识不足,尤其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学教育在中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就此问题再作论述。

什么是素质?什么是人文素质?这是必须首先说明的两个概念。

素质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它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尽管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说,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可以划分为三类八种。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比如在日常工作中,人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事实:办一件具体工作,有的人干净利索,思考周到,而有的人却拖拖拉拉,丢三落四;撰写一篇文稿,有的人文字通畅,条理清楚,而有的人却词不达意,文理欠通;处理一个问题,有的人头脑清楚,眼光敏锐,一下子就能抓住问题的实质,而有的人却反应迟钝,抓不住要害;完成一项政治任务,有的人立场坚定,是非分明,既坚持原则,又灵活机动,而有的人却躲躲闪闪,折衷调和,甚至丧失立场……几乎在所有的事情上,总是出现很大的差别,有人表现好,有人表现差,有人做得很出色,有人却干得很蹩脚。事同而效异,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在客观方面,诸如工作任务的难易、物质条件的优劣、配合力量的强弱,都会对任务的完成发生影响。但是,一般来说,事情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这些主观因素,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讲的素质。

人文素质则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并不是在三类八种之外又分的一类,而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出现的,因此它是历史的产物。相对于“科学主义”,人文素质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人文素质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人文素质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只强调其中一方面,或用“做事”的方式“做人”,用“做人”的方式“做事”,都会给人带来危害。

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而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积淀起来的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是健康心灵的基石,正确的价值观是健康人生发生健康行为的保证,科学的世界观是求真求效的前提条件。

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而文学在人文教育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文学作品一经问世,便会在社会上产生反响,服务于广大读者,这就是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文学的特性,特别是文学的审美本质特性得以发挥的,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外化和表现。因此,从总体上说,文学的社会功能就是文学的特殊的审美功能,即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

文学教育正是利用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而进行的一种教育。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能帮助读者认识社会,了解历史,丰富阅历,启迪智慧;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定社会生活的正确、深刻的反映与评价,在读者的人生观、思想品格、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积极作用,是读者的“生活教科书”,良师益友;优秀的文学作品又是一定社会生活艺术的美的反映,能帮助读者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情感,提高对生活中美、丑的感受鉴别能力,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精神上的陶冶、愉悦、休息。正如古罗马文学评论家贺拉斯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1]孔子也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昭明太子萧统说,读了陶渊明的文章,“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情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陶渊明集序》)蔡钟翔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演时说:“多读优秀的的文学作品,增加文学修养,便能够医俗,使我们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市井气。现在看到有些女青年,长得很秀气,打扮很入时,但不能说话,因为开口便俗。谈吐的高雅,关系到人的气质、风度,有文学素养的人,才能有高雅的谈吐。”[2]文学教育在中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中的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文学教育有助于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世界观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精神;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他们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问题,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教育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学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善于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克服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使他们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懂得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使他们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另外世界观教育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进行无神论教育,破除和肃清封建迷信思想。

文学作品中包含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正确认识。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妖怪不能使之凶。”(《荀子 ·天论》)荀子认为,自然界是有客观存在的规律的,人可以认识并掌握规律,办好自己的事,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的命题。庄子寓言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义。《庄子·马蹄》上说:“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的理想是人和动植物的和平共处。在人和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应该从庄子的思想中得到启发,自觉担负起维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庄子的寓言还涉及到掌握规律和技能形成的关系。厨师庖丁的解牛技术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当有人问他是怎样达到这一造诣时,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庄子认为,技术形成过程中,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起着很大的作用。这对我们的学生是有启示作用的。而在认识掌握客观规律过程中,苏轼的诗告诉我们:从多角度观察以获得全面的认识很重要。他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他在著名的《石钟山记》里,记叙了他夜访石钟山的经过,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实践第一的思想。文学作品确实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文学教育有助于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的关系,即私与公的关系问题。

人生观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等根本观点的教育。包括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到人生不是一场空洞的无意义的游戏,人生应该立德、立功、立言,在有限的时间中,做出超越时空的事业;引导学生端正人生态度,以自信、积极、乐观的胸怀笑对生活和人生,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引导学生端正人生行为,以勤奋、踏实、持之以恒的行动去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把正确的人生认识和态度转化为积极的人生行为和社会效能。

文学作品中充满着对人生意义的积极思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行为。首先,文学家们坚信,人生具有永恒的意义——人不断完善的德行和智慧的创造不因自己生命的结束而消失。立德、立功、立言是先秦儒家创导的人生信念,成为后世文人的普遍追求。文天祥坚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这就是立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岭《从军行》)这就是立功;杜甫通过把初唐四杰和当时的“轻薄”之徒作对比,张扬了创作的不朽意义:“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这就是立言。李白一生蔑视权贵,高举创造的大旗:“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不可一世的楚王,应该是权贵之极了,然而,代表其权贵的“台榭”一空,只余荒丘一抔;而遭楚王放逐的屈原,其辞赋之作,如日月悬天,照耀千古。李白本人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铮铮傲骨和“惊天动地文”(白居易语)就是一面立德立言的人生旗帜。其次,文学家们主张人生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以便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唐代诗人李颀通过对陈章甫的褒扬正面描绘了正直、坦荡、乐观人生的榜样:“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藏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送陈章甫》)而李贺通过对长安纨绔子弟的醉生梦死的批判,从反面否定了玩世不恭的消极人生:“有时半醉百花前,背把金丸落飞鸟。自说生来未为客,一身美妾过三百。……生来不读半行书,只把黄金买身贵。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荣枯递传急如箭,天公不肯于公偏。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啁少年》) 面对生命的流逝,人生惟有努力,方能获得应有的意义。这是汉代人的经典领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代古诗)

三、文学教育有助于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选择取舍的标准,也可以说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准绳,在面临抉择时的一项依据。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

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包括引导学生对人生行为和社会事态、社会事物作出正确的利害判断,从而把自己的行为集中在有价值的方面,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意义,减少无效的或错误的行为;引导学生对科学技术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用好科学和技术,把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用在造福社会的事情上,避免技术的浪费或滥用。

文学作品中充满着明智的价值判断。首先是对人生诸因素的价值的明智判断。在文学哲人的心目中,在立德、立功、立言的积极的人生追求的前提下,人生中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孔子曾站在河边发出深沉的感叹:“逝者如斯夫!”时间的不可逆性,引发诗人由衷的珍惜和反复的警告:“老去风光不属身,黄金莫惜买青春。”(唐·雍陶)“劝君莫惜金镂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唐·佚名《金镂衣》)“一年又过一年春,百岁曾无百岁人。”(宋之问《宴城东庄》)“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王国维《浣溪沙》)今天,我们的学生处在花季的年龄,自以为时间的存折里还很富有,慷慨地抛掷光阴。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需要文学的熏陶予以纠正。其次,文学使人们对技术的价值作出了严肃的思考。技术的价值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人们对技术的应用。秦汉之际的文学名著《吕氏春秋》描写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和能工巧匠公输般的一段故事:公输般用自己的技术为楚王制造攻城器械云梯,将以攻宋,主张非攻的墨子也是能工巧匠,他一面教弟子守城之术,去帮宋国,一面赶往楚国说服公输般不要为楚王造云梯。公输般不听,墨子便设一个城的模型,让公输般攻,“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般之攻械尽,子墨子守圉有馀。公输般诎。”(《墨子·公输》)技术,可以用于不义的战争,也可用于正义的防守。文章通过“公输般诎”表达了正确的技术价值判断。这对学生是很有启发作用的:我们不能用在学校里学到的技术去造孽,而应该用它为善。

总之,文学在人文教育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内至人的灵魂,外至社会生活的广泛内容,有现实、有历史、有哲学、有美学,更有数学和经济学。一个人读了这些文学作品,人文素质肯定会有极大提高。

注释:

[1]贺拉斯.诗学·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蔡钟翔.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李洁玉.先秦诸子思想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2]蔡仲翔.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刘甫田等主编,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李光信,刘广星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252059)

猜你喜欢
公输人文素质
墨子·公输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公输刻凤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公输刻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