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
摘 要:问题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在问题的发现、研讨、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教师要注意师生适度互动,恰当把握教学环节,运用教学策略,语文问题教学模式便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问题教学;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2-0033-02
“问题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切入点,把学生在课前预习发现不能解决的疑问,在课堂上讨论、分析、解决,来达到教学目的。结课时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以此激发学生课下进一步收集资料深度探讨。
问题教学模式的实施,关键是教师要把握一个度,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让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始终围绕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问题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基本环节
1.情景导入。
教师精心安排一个导入语,把学生引领到一个特定境界,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阅读课文,看谁提的问题多,看谁提的问题好。如教学《背影》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导语:生活在家庭中,我们最熟悉的人是谁?同学肯定会说自己的父母,我们对自己父母又了解多少呢?我们学习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的。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这一环节,教师主要起引领作用,让学生充分自我发挥。
2.探讨引发。
问题提出了好多,该怎么办?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分组讨论,可查阅资料,组内交流。在问题情境的互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在原有学习起点上,不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在一起进行各自的个性智能建构,从而实现个性发展素质培养的整体目标。
3.深入探究。
在查阅资料、讨论的基础上,已蓄势待发,教师可适时加以点拨,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问、学生答。教师要做舵手,让学生不偏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讨论、互问互答来解决问题,教师也应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加入,适时引导学生围绕本课重点内容讨论、探究,把课本的内涵尽以展现。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通过学生阅读、讨论和观看课件,在学生头脑中会产生好多疑问,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学生的问答会多种多样,教师要点拨,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人物的性格,文章主题是通过哪个人物来揭示,通过步步深入的探讨,使学生理解主题,理解人物的塑造,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帮助。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尽管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教师的“导”很关键,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一步一步指向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4.引领思考。
问题教学模式下,通过课上质疑、讨论、释疑,已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但是课堂上不可能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也没有必要这么做。在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若干问题,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堂,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包括上网搜集信息),亲自实践,调查访问等途径进行深度钻研,自行解决。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结束时,同学们已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有了清楚的认识,尤其是菲利普的太太克拉丽丝,她的言行、神态时时处处流露出精细、刻薄、泼辣的个性。比如,当菲利普准备请大家吃牡蛎时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多买,吃多了要生病的。”他说的和心里想的一致吗?当克拉丽丝十分意外地遇到在船上卖牡蛎的于勒时,她的一系列的动作、言语、神态给了我们怎样的印象?若她遇到的于勒是一个富翁,她的言行、神态又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提出,就像电视连续剧一样,悬念迭出。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好处有二,一是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有问题,就会积极地去搜集资料,去请教他人。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往学生只是从老师那里,从书本上学得知识,缺乏搜集信息的主动性。学生头脑中始终有问题,他就会想方设法去解决,他就会上网搜集资料,上图书馆阅读资料。在广泛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就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在问题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这与当前流行的教学模式没有区别。但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下五点:
1.学生主动法。
即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先有学生的学,再有教师的教。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发现问题,去探究,去思索。教师也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加以启发诱导,而不是给学生答案。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和他们的思维独立性。只有这样,教师的指导才有针对性,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热点、焦点法。
教师要善于抓时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问题展示出来,通过师生互动活动,创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乐于去发现问题,去搜集资料,去研讨问题,教师掌好舵,始终围绕课文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研讨,给学生创设探讨、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把热点、焦点问题分析透彻。
3.多元互动法。
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科书、环境等要素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学生在阅读尝试的探究中,要与文中人物对话,与文章作者对话,思考研究文章的写作意图,琢磨品味文中人物的情感、形象、意义、价值。学生要与问题情景相关要素对话,力图找到问题解决的程序和方法。多元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在多元互动中解决问题,推动教学深入。
4.情景创设法。
问题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贯穿教学的全程,问题的展示,要以特定情景为铺垫,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景、场景或故事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认知在实践中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创新的规则、技巧。以问题的展示、解决为教学主线,通过问题的提出、解决来达到教学目标。
5.赏识激励法。
要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善于捕捉、分析、把握学生的内心需求,激发、挖掘、调动学生的内心需求,就要运用好赏识激励。学生在课上的质疑可能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师除适时引导外,对学生给予赏识激励也是问题教学模式中最主要的方法。学生需要认可,需要赞赏,需要安慰,需要宽容,需要鼓励,需要支持。教育者的赏识激励符合被教育者心灵的心理需求,赏识激励会产生预期效果。用赏识激励把学生引进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此情景下乐于探讨问题,敢于质疑、勇于释疑,会出现许多闪光点。教师适时赏识激励,问题探究会更加深入,学生的悟性会有更大发挥。
三、注意事项
1.互动适度。
教学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促使学生自主解决原有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做到师生互动,问题双向,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教师则以相关问题来激发、诱导学生。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互动,共同讨论,相互交流,进而让学生生成新知识、新感悟、新见解。在这种模式下,一定要注意适度,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变,不能变成简单的问答形式,也不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找答案。课堂的主动权要交给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应该更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学生想法的由来,教师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找答案,并引导学生把问题引进“最近发展区”,引导、启发学生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播放,看学生能发现哪些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讨论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学医?后来又为什么弃医从文?电影事件、教义事件说明了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出,学生探究的兴趣高,教师要善于驾驭,适时调整,要让学生的问答始终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教师也做为其中一员进行讨论,师生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2.调控时间。
问题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收集资料,要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要保证完成教学目标,要引领学生去充分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但又不能纠缠于某一方面的问题,更不能让问题纠缠,要掌握好时间,要用问题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时间的调控适度,既能将问题充分展示、解决,又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谋划,充分备课,需要教师广泛搜集资料,既要有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又要有学生的个体信息,教师胸有成竹,教学效果才会明显提高。
【责任编辑 薛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