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放”与“扶”

2009-03-26 03:45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12期
关键词:哪些地方用脑习作

张 林

有人说:“写作应当是‘自鸣天籁,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古往今来,凡是脍炙人口、能够感动人的作品,大多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而应酬之作、应试之作大抵平庸的居多,写得好的极少。在写作教学中,尽管我们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地教写作方法,但学生的写作总不能如愿,诸如“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虚情假意”的文章随处可见。在教学中应把重心定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把教学过程的性质规定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与生长,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作文教学在此基础上应当从“扶”到“放”走向从“放”到“扶”。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学生的自主习作能恰到好处地实现从“放”到“扶”,能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那么从“放”到“扶”,应从何入手呢?

1.用鲜活的心灵感受世界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是人情感的表达、流露,他不受时空的束缚,习作是件多么惬意的事。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情动而辞发。当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冲击心扉时,就可以拿起笔,尽情地一吐为快;当酸甜苦辣需要品尝时,就可以放笔驰骋。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去感悟、去体验,就能够捕捉到家庭中一个个真切的镜头,记录校园里一个个难忘的片段,描绘出自己美好的理想。不管字数多少,不管文采怎样,只要心灵的活水无拘无束地流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价值、精彩世界的魅力,那他们也就自然进入了写作之境。

2.读书用脑动手,建立材料库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读书多了才可能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常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学会用脑动手,把阅读中接触到的名人趣闻、警句名言、好词佳句等记录在脑子里或摘录本上。如此久而久之,作文贮存的“宝藏”就会丰富起来。但在平时的读书中,学生往往只留心情节的生动而忽略了记录,但“问渠拿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建立材料库贵在持之以恒。

3.明确“三要”,清水出芙蓉

3.1要“持之以恒”不“口是心非”。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到学生写作须循序渐进,采用聚沙成塔、日积月累的办法,从一句话写起,逐日增多,如此写作,作文将不是件难事。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没练笔前,学生都能保证写好练笔;开始课外练笔,写一两篇容易,写一段时间就有偷懒的,长期坚持的便寥寥无几。因此,在教学中可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如写生活日记、观察日记等,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长短不拘,题材不限。我们必须要求学生持之以恒,成为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

3.2要“标新立异”不“拔苗助长”。练笔一开始不要求学生的作文文字精彩、选材新颖等,而是允许学生自己放开手去写,不加以限制什么,只选自己熟悉的、亲身经历的、有感而发的,在自由写作中激发兴趣。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作,其乐无穷。

3.3要“大大方方”不“遮遮掩掩”。要鼓励学生大方交流,敢于“丑媳妇见公婆”。有的学生作文找不到门径,主动请教怕别人笑话,这对提高作文毫无益处。相反,善问的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豁然开朗,明白哪些地方可取,哪些地方可删,哪些地方要“整枝理叶”,以弥补不足。生活中与人交往,是“我”要写,而不是习作中的要“我”写。如:劳动场面、校园生活、登善野游……这是实实在在的言语交际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但实现了跟别人交往,而且动了笔,历练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只要常抓不懈,训练得当,学生的写作会有喜人的丰收。

猜你喜欢
哪些地方用脑习作
暑假去哪儿
近视
《不安全游戏》
眼力对对碰
习作展示
什么是用脑过度
交通工具
幽默与漫画
用脑与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