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英
[摘要]职业学校如何跟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步伐?怎样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这一直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难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探索,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合格+特长”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合格+特长”培养模式分析、“合格+特长”的具体实施等方面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训有文凭的劳动技能型的实用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合格+特长”;教学资源;教学效果
岳阳电大为了落实学校“一体两翼”的办学思路,真正办好其中一翼的脱产生教育,打响电大脱产教育这个品牌,“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招生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的诸多理念的高度浓缩和概括。
1.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的脱产生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针对全日制脱产教育学生的素质状况,学校应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同时,突出技能训练,明确各个专业、各门课程技能训练任务,使学生技能训练取得明显成效。职业教育成功与否,根本上是要看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为社会培训有文凭的劳动技能型的实用人才,我们的学生要在就业上有绝对的保证和优势。
2.“合格+特长”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2.1加强实训基地及实验室建设,努力创建适应市场要求的教、学结合的教学体系。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学校必须在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校内实践、实训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
2.1.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结合,广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在生产过程中接触最新的生产技术,熟练地掌握生产技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实现实践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2.1.2根据专业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是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保证。学校必须十分重视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建设,确保实践性教学的需要,使专业实践课实训课程的开出率达到100%。
2.1.3从实训基地聘请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要聘请一批来自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专家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并定期来校讲学,将新的科技成果和新观念传给学生和教师,同时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学校还应从生产单位聘请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些教师能较好地把书本的理论知积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效果良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
2.1.4面向企业及社会开展职业培训。为了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目的,学校应充分利用人才及设备优势,长期坚持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进行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会计证培训、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培训等。通过这些职业技术培训活动,更新社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2创新教学模式,培养锻炼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
2.2.1推广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学校要重视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措施来鼓励和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教学过程变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2培养锻炼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学校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参观等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及时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利于他们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一途径,培养一批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素质教师,教师结构在不断优化。
3.“合格+特长”培养模式分析
3.1搞订单教育。“订单式”教育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丰富专业培养内容的主要途径。对此,学校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来加强“订单式”教育:一是企业向学校预定毕业生,在毕业生中选择人才;二是企业与学校一起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是一种更高级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之路,是按照企业要求对人才进行“量身订做”的方法,它使人才的培养更切合企业需要。
因为订单教育使学校有选择的可能以保证了生源质量,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以保证了教学质量。出口畅刚入口通,我们的招生工作也就迎刃而解。
3.2兴办实验班。在订单教育还没有铺开之前,对普通班要进行教育形式模式的变革,进行实验班制。实验班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劳动技能和就业常规教育,以增加其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要让学生拿到本专业应有的技能证书及不少于四分之一学制时间的实践实习培训。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训有文凭的劳动技能型的实用人才为了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密切学校与市场与企业的联系,创新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
4.1调整教学计划,推行“双证书”制度。职业教育的课程考核必须与国家职业标准紧密结合,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实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学校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通过国家职业标准与课程考核方式的结合,突出应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全面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在这方面其主要意见是:首先兴办实验班进行试点,具体是根据不同专业教学计划,降低或减少计划内部分难度大、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安排,增加技能实践课,在现行规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调整教学计划的部分教学安排,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拿到专业的相关技能证书,成为一个有学历文凭的熟练技能工,从而真正达到与就业直接对接。具体实施是:根据“合格+特长”培养目标和各专业教学计划及特点,以各专业制定的教学计划为主线,分阶段、分层次制订我校脱产生技能实践训练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能实践训练教学计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三个层次,按第一阶段:基本技能、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第三阶段:职业技能分阶段呈递进关系进行。基本技能侧重专业基础性,目标是打好专业文化基础;专业技能注重专业应用性,目标是专业知识应用;职业技能强调专业综合实践性,目标是获得专业相关的各种技能证书。技能实践训练教学计划具体由各学院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自行制定实施进行。
4.2改革考核方式,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重点来设计培养方案,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校内实训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仿真环境下的训练条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环境下的综合技能实践训练条件,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应加大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力度。除笔试外,还采用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校还应重视企业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用企业的文化、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研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职业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2006年
[1]推行“定单教育”活跃就业市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