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德松
[摘要]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发现内在联系,体验知识产生过程,可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 整合 参与 体验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许多亮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能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个人潜能都得到发展。但是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看到主要矛盾,并且不忽视次要矛盾。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积极参与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例如,我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从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引入,激发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平移和旋转》的学习活动。用多媒体出示物体的录像,开窗的运动、开冰箱的运动、观光电梯等物体的运动,初步揭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因此,数学教师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顺利达到效果。
二、身临其境,发现内在联系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让学生把“七巧板”上的图形移一移、转一转,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
三、贴近生活,体验知识产生过程
《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回到生活中,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问题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四、广设练习,目标及时达成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在新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练习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虽然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教师认识的差异、信息技术素养的差异、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异,以及数学本身的特点,在现阶段的实际运用中又必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1.对师生的思维有所固化和权限
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是由课件完成的,在一定时间内,课件由于发挥了其视觉、听觉等方面的优势,加大了刺激强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但软件的本质又决定了其局限性。课件是固化的、有预见的,同样排斥师生互动中的非预见性因素,而数学教学中对象不同,班级不同,课程进行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思维的闪光是迸发于思想的碰撞中的,教师为了配合课件进程,不敢发挥,导致千篇一律,预设思路框框,势必限制学生思维的自主发展空间。
2.不利于创新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感染学生,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但课件的大量应用,更多的把教师限制在了计算机机位,成了软件解说员,反映个人风格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在程序化的课件中,替代的是:课堂上呆板教师滔滔不绝的“电说”,成了一堂堂只能看的“电影”。
3.对主导者和课堂主体的潜能发展益处小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知识的合作探究者、组织者,更应是学生处事的模范。我们不应让“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根据数学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将课件设计成一些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让老师们能按自己意愿组织教材需要,针对各自不同的教学思路,灵活调用各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教师要真正从数学教学规律自身特点出发,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实施有机整合,下工夫学习课件设计与制作,合理而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黑板、粉笔、尺规一样得心应手的工具,让学生学会有创新,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