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红辉
[教学片段一]:李广是谁?
1 出示文本:这位“夜引弓”的“将军”就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
2 对于“神勇无比”一词,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太勇敢了,就像神一样。
3 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
4 带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中《西汉名将——李广》一文,了解李广在与匈奴的多次战争中,由于他的行动快,箭法准,几乎达到神出鬼没的地步,因而匈奴人给他起了个外号“飞将军”。
5 了解了这些,这段话我们该怎样读呢?
【评析:课堂上的对话,首先要有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李广是谁?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但回归到文本,学生不一定能落到细处都能读懂、读透。这个片断,通过同伴互助、教师引领、课外资料的阅读组织教学,不但解了惑,还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
[教学片段二]:李广为什么要射虎?又是怎样射虎的?
1 出示: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
师:看看这是个怎样的环境?
生:这是个晚上,月亮被云或雾遮挡起来,伸手不见五指。(教师反问:是一片漆黑吗?很多学生立刻感觉到不对,说:有点光亮,但是看不清。教师及时肯定:对,这就是“月色蒙眬”。)李广外出巡逻,(教师插话:什么叫“巡逻”?学生说就是巡查。师问:巡逻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察看敌情,保护自己的军队。)这时,一阵风吹来,(教师插话:什么风?学生说:疾风。师问:什么是疾风?学生答:就是很大的风。)一阵大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了“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现,就提高了警惕。
师:听他这么一介绍,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很紧张。好像他们的周围真有老虎。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
【评析:三年级的学生读书是线性的,对于这段情境,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月色朦胧”、“巡逻”、“疾风”等词的意思,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对射虎可能性的理解,同时对情境不能有更丰富的联想。教师以“想象一下当时是什么情形”为“砖”,引出了“玉”,即在学生认知的不当、不明之处展开讨论,由一个词拉开一幅画面,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不当,又丰富了学生对情境的感知。】
2 出示文本: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飞了出去。
师:什么样的动作叫“拈”?
(这时学生都不由地用手做出了拉弓的样子。)
生:“拈”就拉的意思。
师:是吗?如果是拉,不是与后面的拉开硬弓意思重复了吗?跟着老师做一做,不光体会一下“拈”的意思,还要体会一下“搭”的意思。
(师生共同演练)
生:我明白了,“拈”就是拿的意思。“搭”就是把箭架在弓上的意思。
师:下面教师读,同学们跟着老师的声音做动作。
【评析:借助情境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来切身体验的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拈”、“搭”、“拉”,都是表示动作的词,但大多数学生虽然在语境中都能读懂,却不能准确地解读。为此,借助课文的情境,通过教师朗读,通过做动作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在体验中观察,较好地融入了情境,很好地感受了李广的人物形象。】
3 师:通过讨论,我们不但明白了李广为什么射虎,还体会了他是怎样射虎的。请大家把这段话连起来完整地想一想,看看你还能体会到些什么?
生:我体会到李广的动作很快。从发现猛虎到射箭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
生:我体会到李广的警惕性很高。一听到“沙沙”的声音,他就想到有猛虎出现。
生:我体会到李广很勇敢。因为他知道这儿会有猛虎出现,还出来巡逻。
师:对,这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生:我体会到李广很镇定。当他发现可能有猛虎出现,他就连忙拈弓搭箭,一点也不慌张。
师:这也恰恰说明他艺高胆大。
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好。课文第3自然段,短短5句话,就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敏捷、善射、勇敢的将军形象。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
【评析:学生的认知由模糊、不解走向清晰、明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段教学的层次性体现在:指名读,侧重于扫除字音的障碍;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对话,是为了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化零为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概括能力的提升。】
[教学片段三]:李广射到虎了吗?
1 出示文本: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师:读读这段话,说说你都体会到了些什么?
生:李广真是太厉害了。“深深地”说明扎得很深,而他扎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要知道石头可是坚硬的东西,这可需要多大的力气呀!
生:李广真是力大无穷。我是从“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体会到的。
师:大家都来想一想:拔的人里都有谁?是怎么拔?
生:我从“们”看出一定有很多人在拔,这里面有将军也有士兵。
生:他们肯定是一个人去拔,拔不动,又上来第二个人,还是拔不动,大家都上去了,还是拔不动。
师:是不是只这样试了一次?
生:肯定试过很多次。
师:这才叫“怎么拔也拔不动”。读到这儿,好像有的同学有感慨了。
生:李广真是超人啊!
生:真是神勇无比、力大无穷啊!
师:大家佩服吗?读出你的惊叹与佩服来。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
【评析:有人说,文字是有温度的。而我想说的是,对于老师来说,文字应该是有画面和深浅的。一个“深深地”,如果不进行教学,学生的认知就会带有他们主观的认识,没有深浅的变化。“到底有多深?”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的“惊呆”和下文的“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展开讨论,学生才会感受到扎得深,体会到李广的力大无穷,神勇无比。】
(作者单位:镇江市丹徒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