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识字教学。
一、重视初读、多次复现,严把读音关
生字的教学的第一步——读准字音。字音的掌握是重点也是难点。字音的教学要体现层次性,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起始环节——初读环节,往往只给学生很短的时间识记生字,在公开课上,表现更加突出。实践证明,学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有效识记生字。生字读音障碍没有扫除,又怎能正确理解内容呢?而且对于生字,学生往往先入为主,有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生字,如果一开始得不到及时订正,一旦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以后纠正起来就很困难。所以,我们要扎扎实实地把好识字的第一关——读音关。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安排这样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自由读课文,遇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2.把生字连词用卡片、投影等手段出示,检查订正。这一环节又可分两步: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检查读的形式也要多种多样:如自读、“开火车”读、指名读、领读、同桌互读、齐读等等。3.指名读课文或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检查字音,及时发现问题。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对容易出现问题的读音如平翘舌、前后鼻韵、轻声音节、多音字及其它易读错的音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努力做到:面向全体,踏踏实实地识记字音。4.学生认识了生字后,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多次复现。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好朋友。因此,要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和生字多次见面。教师可以找出课文中的生词让学生认读,也可以出示课文中生字比较集中的句子或句群让学生熟读,还可以创编几个句子,把当堂课学的生字融入其中,让学生读。这样,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与生字多次见面,必然会成为“好朋友”的。
二、结合语境、直观演示,有效地理解字义
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起点,可以使学生减少机械识记,增强意义识记。理解字义的途径,主要是结合生词及句子,在课文的学习中进行。
1.联系上下文是理解字义常用有效的方法。如我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更”字。首先我问学生:“刚才我们学习了植物传播种子的三种不同的方法。蒲公英要靠风来传播,苍耳要靠动物来传播,而豌豆呢,只要太阳一晒就能传播。同学们比比看,谁的办法最好,最容易?”(豌豆的传播方法最好。)我接着问学生:“书上是用哪个字来说明豌豆的办法比其它两种好的呢?”(更)“更”就是越发,愈加突出的意思。这种识字方法能使学生明白易懂。2.直观演示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识字效率。例如:运用插图或动作进行直观教学。课文中的插图不只是为了美化课文,它也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如果合理使用图画,做到图文对照,这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我在教学《识字1》中的(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天高云淡)时,我要求学生将一个词语写在插图中相关图像的旁边,通过“对号入座”来检查学生是否了解词义。这样,在孩子的眼中,汉字配上了丰富多彩的画面,成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便于孩子理解和记忆。
利用动作帮助理解字义,就更加生动形象了。如:教学“闪”字时,请一名学生动作演示,他从教室门外快速地侧转身走进教室,然后说:“我刚才做的动作就是闪。”而我在教学“跨”字时,迈开大步往前走一走,学生马上就懂了。这样作直观表演,巧妙地把字形、字义联系在一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既省时又高效。
三、教给方法、创编儿歌,巧记字形
在字形教学中采用形近比较法,把形近易混字进行区别异同,可以加深印象,记得快而牢。如:学《乌鸦喝水》一课中有两个生字“喝”和“渴”容易混淆,学生常误写成“渴水”和“口喝”。抓住偏旁的不同,我引导学生思考:“平时你们为什么会口渴?喝水要用什么来喝?”经我启发,学生积极编顺口溜:“肚里缺水就会渴,喝水要用嘴巴喝。”这样,不仅让学生清楚地区别了字形,也明白了字义。
再如:学习“睛、蜻、清、晴、请”时,学生是这样编的:“晴天太阳照,蜻蜓是益虫,清洁用水洗,做事情需用心,礼貌用语要说请。”对于几个容易错的字,如:“辩、瓣、辫、辨”我把它们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认,然后编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言在中间是争辩,中间有点仔细辨,女孩丝线扎发辫,中间结瓜叫花瓣。在区分“辛和幸”时,学生编儿歌:“辛苦一点,幸福十分。”
这样,使学生在作业时也能更多地注意字形相近的字,所以出现错别字的情况会逐渐减少。同时能使学生轻松地记住生字的形,而且能激发他们对编儿歌、字谜产生浓厚的兴趣。现列举几个学生编得比较精妙的字谜:童心纯真,孩子们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智慧的光华。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应以满腔的热情探求更多更好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
何小萍:浙江省天台小学。